搜索到562篇“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相关文章
退行性腰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决策被引量:2
2024年
退行性腰椎(DLS)是一种以腰椎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脊柱畸形疾病,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个体。其发病机制涉及椎间盘退变、韧带和肌肉退化、遗传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在治疗上,非手术方式,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锻炼被推荐为首选。然而,对于病情严重的个案,个体化手术治疗也是可考虑的选择,合理的分型是手术决策的关键。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脊柱骨结构,忽视了神经和肌肉等因素。未来的跨学科研究有望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恢复患者脊柱脊髓功能。
谢嵘丁元清吴浩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腰椎侧凸脊柱畸形脊柱退行性病变
退行性腰椎冠状面失衡新分型及优先-匹配矫正方法
2024年
目的介绍退行性腰椎(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脊柱整体冠状面形态异常(global coronal malalignment,GCM)的新分型并分析基于此分型的优先-匹配矫正技术减少术后冠状面失衡发生的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382例DLS患者的GCM,其中男52例,女330例;平均年龄(65.3±2.4)岁。将GCM分为1型和2型,以腰弯为核心弯的GCM为1型,以腰骶弯为核心弯的GCM为2型。其中对冠状面躯干偏移贡献更大的弯被定义为核心弯,优先-匹配矫形理念的基本原则即优先并充分矫正核心弯。手术患者接受优先-匹配矫正手术或传统矫正手术。分析新分型的可靠,比较不同分型和分组间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结果可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分型具有较好的组内和组间可重复[组内相关系数(intrad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75]。1型患者占42.4%,2型患者占57.6%。相比于1型患者,2型患者具有较大的腰骶弯Cobb’s角[(17.9±3.4)°vs.(7.5±3.0)°,P<0.001]和L_(4)tilt[(18.7±4.2)°vs.(11.6±4.4)°,P<0.001]。118例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其中55例接受优先-匹配矫正技术,63例接受传统矫正技术。30例患者在平均随访(15.0±2.1)个月后出现冠状面失衡,16.7%为1型GCM,83.3%为2型GCM。接受优先-匹配矫正和传统矫正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7.3%和41.3%(P<0.001)。结论DLS患者GCM新分型基于弯对G_(7)铅垂线(G_(7)plumb,C7PL)偏移的贡献距离。以腰弯为核心弯的GCM为1型,以腰骶弯为核心弯的GCM为2型。基于新分型的优先-匹配矫正技术被证实能够显著减少DLS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
朱卫国鲁世保王宇陈小龙孔超王玮李翔宇
关键词:脊柱疾病腰椎脊柱侧凸
退行性腰椎椎管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椎旋转度、顶椎方和前方滑移距离、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凹椎间孔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横径和前后径,分析椎管形态学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结果DLS患者的顶椎位于L_(2)~L_(3)椎体;其椎管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_(4/5)节段;椎间孔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_(2/3)节段。DLS患者L_(2/3)水平椎管及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腰弯Cobb角及顶椎偏移距离存在相关(P<0.05);而L_(5)/S_(1)水平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PI、SS存在相关(P<0.05)。结论 DLS患者椎管最狭窄处多位于L_(4/5)节段,而椎间孔最狭窄处多位于L_(2/3)节段。顶椎区椎管狭窄程度、椎间孔狭窄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
吴嘉宝孙伯林邢锴张宁周荣平陈江伟陈江伟刘家明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侧凸椎管椎间孔解剖学
退行性腰椎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与骨盆倾斜方向的相关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退行性腰椎(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与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方向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71例DLS患者,收集患者年龄、别、固定节段数、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UIV)、远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截骨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终末随访相关影像学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主弯Cobb’s角(main curve Cobb,MC Cobb),腰骶半弯(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LFC),L_(4)倾斜角(L_(4)tilt),L_(5)tilt,躯干倾斜(trunk shift,TS)即C7铅垂线(C7plumb line,C7PL)至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水平距离。PO低髂嵴定义为PO方向。C7PL位于PO低髂嵴时定义为TS/PO方向一致,TS为正值,C7PL位于PO高髂嵴时定义为TS/PO方向不一致,TS为负值。根据矫形术后患者TS绝对值<3 cm或≥3 cm分为冠状面平衡组(coronal balance group,CB group)和冠状面失衡组(coronal imbalance group,CIB group),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上述影像学参数。再根据终末-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分为3组,A组:C7PL朝向S_(1)中心位移>1 cm;B组:C7PL位移绝对值≤1 cm;C组:C7PL偏离S_(1)中心位移>1 cm。比较术后至终末随访的影像学参数,采用相关分析影响术后随访过程中冠状面平衡变异的可能因素。结果71例DLS患者经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后,MC Cobb矫正率(70.5±14.2)%;LFC矫正率(64.9±20.7)%;术前CIB发生率由23.9%增至35.2%。术后平衡组与失衡组患者术前别、年龄、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UIV及LIV选择、是否截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LFC、术后L_(4)tilt、术后POA,术前、术后TS/PO方向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MC Cobb、术前L_(4)til
蒋彬王冰李亚伟李磊刘子群谭人淳艾斯卡尔·艾麦尔陈家林袁涛罗李郭灿
关键词:脊柱侧凸腰椎矫形外科手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脊柱牵拉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患者的干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脊柱牵拉操对中老年退行性腰椎患者颈肩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脊柱牵拉操组(牵拉操组)仅接受脊柱牵拉操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组)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组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与脊柱牵拉操两种治疗方式,每组34例。连续治疗10 w,比较3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评分、脊柱研究学会-22量表评分(SRS-22)、锁骨角(CA)、躯干旋转角度(ATR)、骨盆倾斜角(PT)、双下肢不等长(LLD)、腰椎关节活动度(ROM)、竖脊肌厚度及横截面积和表面肌电均方根振幅(RMS)。结果干预后3组VAS、JOA、SRS-22评分、CA、ATR、PT、LLD、ROM、竖脊肌厚度及横截面积和表面肌电值RMS均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改善优于牵拉操组和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脊柱牵拉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患者的干预效果较为明显,且其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
付丽娟邵玉婷张家瑜钱洛刘娜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退行性腰椎侧凸
多节段斜外椎间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对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多节段斜外椎间融合术(OLIF)对退行性腰椎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对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黄河三门峡医院120例退行性腰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组。接受OLIF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OLIF组,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TLIF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脊柱结构指标(Cobb角、椎间隙高度)、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脊柱-骨盆矢状面腰椎角(LL)、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垂直轴(SVA)、骨盆倾斜角(PT)]、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TLIF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椎间隙高度、Cobb角、LL、SS、SVA、PT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OLIF组椎间隙高度、LL、SS高于TLIF组(P<0.05),Cobb角、SVA、PT及ODI评分低于TLIF组(P<0.05)。结论OLIF能够显著改善退行性腰椎患者脊柱结构,恢复脊柱功能,减轻功能障碍。
马双王耀生方剑冯克闫仲峰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侧凸疗效比较研究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与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的疗效
2024年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MIS-TLIF组(n=48)与PLIF组(n=32)。MIS-T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PLIF组采用PLI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腰椎冠状面Cobb角和矢状面腰前(lumbar lordosis,LL)]、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Cobb角均小于治疗前,LL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两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膀胱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MIS-TLIF组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MIS-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与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均有显著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Cobb角、LL,但MIS-TLIF更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新强岳海振蔡军
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的临床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DL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DL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截骨矫形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3个月,两组的ODI、Cobb角、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ODI、Cobb角、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DLS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ODI及疼痛程度,对患者冠状位有较好的矫正作用,且并发症较少。
林仙德罗元标许斌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效果
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3D打印生物模型技术在退行性腰椎精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三维有限元(FE)分析技术、3D打印生物模型技术在退行性腰椎(DLS)精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张家口市第二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96例DLS精准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根据术前三维CT重建确定手术方案,观察组(48例)利用三维FE联合3D打印生物模型技术确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置入椎弓根钉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脊柱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及腰椎角、Cobb角,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椎弓根钉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JOA、SRS-22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椎角大于对照组(P<0.05),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17%(2/48)]低于对照组[20.83%(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术前通过三维FE联合3D打印生物模型模拟手术过程,可有效减少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受损腰椎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感,恢复前角,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孙巍韦祎郑雪君郭杰于利锋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
退行性腰椎与多裂肌退变的关联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通过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退行性腰椎(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腰部多裂肌进行评估,分析其不同腰椎节段多裂肌退变特点及其与脊柱畸形程度的相关。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开招募45例退行性腰椎受试者(DLS组)和42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计算两组人群磁共振T2WI上从L1~L2到L5~S15个节段椎间盘中央层面椎旁两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功能横截面积(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FCSA)和脂肪浸润率(fat infiltration ratio,FIR),通过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DLS组腰椎冠状位Cobb角。分析DLS组腰椎各节段多裂肌退变特点及其与腰椎Cobb角的相关。结果DLS组L4~L5、L5~S1节段、凹多裂肌FCSA均小于对照组相同节段左右多裂肌FCSA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L1~S1节段、凹多裂肌FIR均大于对照组相同节段左右两多裂肌平均F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L3~L4、L4~L5、L5~S1节段凹多裂肌FCSA小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Cobb角与L4~L5、L5~S1节段多裂肌FCSA差异指数(FCSA difference index,FDI)呈正相关(r=0.310、0.559,P<0.05)。结论DLS患者下腰椎(L4~L5及L5~S1)节段对应的多裂肌退变程度与畸形的程度呈正相关,且凹重于,提示多裂肌退变不是DLS的始动因素,可能是其代偿因素。
喻学科陈灿李凯陈春华胡晨波戴威陈品珍赵骏罗飞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侧凸多裂肌

相关作者

陈其昕
作品数:313被引量:2,112H指数:2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腰椎 颈椎 髓核 椎间盘 生物力学
郭召
作品数:29被引量:206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退行性腰椎侧凸 骨质疏松症 脊髓损伤 骨质疏松 椎管狭窄
王华东
作品数:131被引量:933H指数:17
供职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脊柱侧凸 椎弓根螺钉 胸腰椎骨折 腰椎
侯树勋
作品数:757被引量:5,845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外固定器 腰痛 腰椎 骨折 脊柱融合术
丁文元
作品数:352被引量:2,401H指数:2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手术治疗 腰椎 颈椎病 椎间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