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92篇“ 退耕还林草“的相关文章
1999-2018年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实施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为明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建立适宜当地退耕还林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期为后续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18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1.82万hm^(2),主要在吴起县(13.78万hm^(2))、安塞区(9.48万hm^(2))和志丹县(9.04万hm^(2))最高,其中退耕还林面积最大(44.18万hm^(2)),其次为荒山造林(26.02万hm^(2)),封山育林最少(1.63万hm^(2));(2)植被覆盖度整体随时间显著增加(p<0.01),决定系数R2=0.87,主要分布在黄龙县(90.5%)、黄陵县(89.7%)和富县(86.7%),延川县、子长县和吴起县最低,分别为68.7%,68.3%和66.7%;(3)乔木林、灌木林和本植物面积分别为46.81万hm^(2),25.01万hm^(2),0.01万hm^(2),乔灌比在黄龙县(87∶1)、延川县(39∶1)、黄陵县(38∶1)和宝塔区(16∶1)较大,而本植物仅在甘泉县涉及,面积为0.01万hm^(2);(4)生态林主要以刺槐和沙棘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4.43%和20.70%,生态经济林为苹果和山杏,占总退耕还林面积的2.96%和4.42%;(5)生态经济林面积占比在子长县、安塞区、洛川县和志丹县较高,比例分别为51∶1,27∶1,24∶1,18∶1。综合来看,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的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改善植被覆盖度、乔灌和生态经济林比例,并加强对退耕还林的管护。
孙亚荣白应飞王亚娟景雪东赵敏万星星陈云明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
黄土高原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1
2022年
中国正在积极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用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同时开展大量的生态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然而粮食生产和植被恢复之间的土地冲突会影响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空间分析和情景模拟描述了黄土高原区坡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了不同植被恢复情境下的区域粮食供应。结果表明:目前黄土高原区20°以上陡坡耕地约占坡耕地总面积的13%。陡坡耕地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其空间分布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与第一轮退耕还林不同,新一轮退耕还林所有退耕情景下的粮食自给率都没有下降的趋势,且都能逐渐达到0.90的粮食安全阈值。黄土高原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退耕到20°以下,以实现更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和固碳功能。但由植被恢复造成的区域粮食供应不足所引发的复耕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更精细的规划才能保证区域粮食供应和可持续的植被恢复。
时亚坤曾奕郭金金方怒放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坡耕地情景分析
退耕还林20年来榆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22年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S=0.011,p<0.01)。建设期(2001—2010年)榆林市整体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S=0.013,p<0.01),而巩固期(2011—2020年)增加趋势不显著(S=0.005,p>0.05)。(2)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榆林市各县(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榆林市东部地区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建设期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82.1%)多于巩固期(58.0%)。(3)2001—2020年影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累积退耕还林面积和降雨量,累积退耕还林面积和降雨量分别是建设期和巩固期的首要影响因素。(4)2001—2020年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土壤质地、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建设期和巩固期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都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密切相关。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为生态恢复措施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刘逸滨刘宝元成城张加琼张加琼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空间分异土地利用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对深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量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植被恢复下深层土壤储水量和耗水量,弄清植被恢复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优化该区植被管理和土壤水资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外调查和室内检测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园则沟小流域坡耕地,地和枣林0~1000 cm剖面土壤含水率和深层(200~1000 cm)耗水量。【结果】(1)0~10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枣林<地<坡耕地。0~200 cm土层,坡耕地、地和枣林土壤含水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值分别为11.91%、11.23%和9.99%;200~10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缓慢下降趋于稳定,均值分别为11.77%、11.62%和9.96%。(2)200~10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坡耕地>地>枣林,均值分别为148.78、145.28和121.11 mm;各土层坡耕地和地土壤储水量显著大于枣林(p<0.05),但坡耕地储水量和地土壤储水量无显著差异。(3)200~1000cm土层,枣林存在明显的深层土壤耗水量并显著高于地(p<0.05),枣林耗水量范围为21.67~32.97 mm,均值为27.67 mm,地耗水量范围为-4.47~10.32 mm,均值为3.50 mm。(4)各样地土壤深层含水率与黏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呈负相关。【结论】枣林存在明显的深层土壤水分消耗量,且显著高于地;地在深层土壤虽然也出现土壤水分消耗,但消耗量较低。
孟婷婷王欢元刘金宝杨亮彦石磊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深层土壤水分枣林
黄土高原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的水文响应模拟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为了遏制严重的土壤侵蚀,1999年后,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大范围的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发生的显著变化,深刻影响着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水文响...
闫瑞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土壤侵蚀水文响应
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后的土壤碳氮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地以及耕地和天然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_(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与耕地和天然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地土壤容重及N_(inorg)含量均低于耕地;退耕地和天然地0~5 cm土层C/N显著高于耕地;退耕地和耕地0~5,5~10,10~2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低于天然地;退耕还林9年后各土层SOC和TN含量与耕地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青海湖区持续耕作60多年后,要恢复土壤肥力仍需较长时间;对于0~30 cm土层的SOC及TN储量,退耕地和天然地与耕地无显著差异,而退耕地与天然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耕地、退耕地以及天然地0~20 cm土壤SOC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SOC储量的68.7%,72.9%和78.6%;0~20 cm土层TN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TN储量的68.7%,72.7%和78.2%;与天然地相比,按耕地开垦60年计算,0~30 cm耕层内,C的损失率为0.11 t C·a^(-1)·hm^(-2),N的损失率为0.015 t N·a^(-1)·hm^(-2);土壤C和N含量与容重共同决定C和N储量的大小,因此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陈懂懂李奇邹小艳赵新全徐世晓蔡海邹婧汝赵亮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
祁连山北坡亚高山退耕还林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被引量:31
2014年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混合植被)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30 cm的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再将其转换为土壤碳、氮、磷储量,分析三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子,旨在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该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储量差异显著(P〈0.05),天然地的有机碳、全氮储量(72.17、6.80 t·hm-2)显著高于退耕还林地的(66.75、4.96 t·hm-2)和燕麦耕地的(36.61、3.61 t·hm-2)。这是因为,其一,比较而言天然地受干扰小。其二,对于退耕还林地和燕麦耕地来说,由于刈割获取地上部分,可能使得从土壤中获取的有机碳和氮素大于归还的。全磷储量则表现为燕麦耕地的(2.51 t·hm-2)显著高于天然地的(2.17 t·hm-2)和退耕还林地的(1.96 t·hm-2)。这是因为燕麦耕地中化肥的施用使得磷元素富集起来,所以其储量较高。与天然地相比,耕种20年的燕麦地0-30 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低了35.56、3.19 t·hm-2,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1.78、0.16 t·hm-2·a-1。与燕麦耕地相比,退耕8年的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升高了30.14、1.35 t·hm-2,年平均增加速率分别为3.77、0.17 t·hm-2·a-1。退耕8年的还林地轻组有机碳比例(10.93%)显著高于天然地(9.72%)和燕麦耕地(8.61%)。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微生物量碳氮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总结认为,退耕还林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库具有重要�
张蕊曹静娟郭瑞英龙瑞军尚占环
关键词:北坡天然草地
木知春不愿归——固原市十年退耕还林纪事
2013年
首轮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宁夏固原市的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遏制了持续数百年的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建设和特色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养殖规模扩大、林业硕果累累,尤其是昔日裸露残破的山塬再一次焕发出绿色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历史的重大机遇带给固原山川重生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昭示我们,宁南山区林丰茂是富民兴市的基础。
徐树雄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纪事草木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
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的时空响应被引量:51
2012年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1)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整体而言,相对于坡耕地,退耕还林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以天然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目标,撂荒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增汇潜力可达8.3 t/hm2。2)以10a为界,退耕还林的近期土壤碳增汇效应不明显,而10a后土壤碳增汇效应逐渐明显,退耕还林、还灌、撂荒和坡耕地的固碳效应差异显著。3)在评估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注重长期固碳效应。4)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主要受还林方式及年限的影响,二者分别可解释55.6%和24.1%的有机碳变异性;地形因子可解释8.5%的有机碳变异性。在评估该区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充分考虑退耕年限和地形因子的影响。5)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柠条林地以及撂荒地深层土壤(100—200 cm)有机碳密度占2 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35%—40%,而且随着植被恢复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6)在估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该考虑深层碳累积。如果按1 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会严重低估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量。
许明祥王征张金刘国彬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退耕还林草黄土丘陵区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47
201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年与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年间,退耕还林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闫慧敏刘纪远黄河清董金玮徐新良王军邦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遥感

相关作者

宋乃平
作品数:258被引量:2,013H指数:26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
研究主题:荒漠草原 土壤水分 农牧交错带 人工柠条林 土壤
刘艳华
作品数:20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退耕还林 禁牧 退耕还林草 农户收益 农户
陶燕格
作品数:18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
研究主题:禁牧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草 禁牧政策 农户收益
贺翔宇
作品数:4被引量:3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研究主题:林草地 农田防护林建设 农田防护林 退耕还林草 树种选择
徐树雄
作品数:183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共产党人杂志社
研究主题:生态移民 移民 春光 掠影 阿拉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