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9篇“ 转移性肾癌“的相关文章
转移性肾癌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2024年
目的:总结基于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治疗中的单中心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7月—2020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61例应用程序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抗治疗的晚期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一线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一线单用靶向治疗24例(A组),男18例,女6例;透明细胞癌20例,非透明细胞癌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10例。一线靶向联合免疫治疗37例(B组),男29例,女8例;透明细胞癌30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行原发灶切除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治疗药物包括阿昔替尼、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依维莫司、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替雷利珠单抗。一线单用靶向治疗患者在疾病进展后更换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或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方案,一线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在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后根据患者情况更换其他靶免方案或单纯靶向药物继续治疗;分析mRCC患者总体人群和各亚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等。结果:61例中位随访时间24(12,43)个月,A、B组的中位OS分别为39(26,未达)个月、49(22,67)个月,中位PFS分别为6(3,11)个月、13(9,18)个月;A、B组的2年OS率分别为66%、76%,5年OS率分别为38%、49%。在靶免联合基础上既往接受过原发灶切除手术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未切除患者(P=0.008),前者中位OS未达到,后者中位OS为24(19,2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原发灶切除、使用阿昔替尼相关(P<0.01),相较于未切除原发灶的患者,原发灶切除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70%(HR=0.39,95%CI:0.17~0.89,P=0.026),而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昔替尼的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75%(HR=0.25,95%CI:0.06~0.98,P=0.047)。8例一线治疗单用靶向治疗�
蒋炳良黄超刘正升赵仲杰王涛罗雨吴准张开颜李伟陈斌邢金春王雪刚
关键词: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转移性肾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2024年
在过去二十年间,转移性肾癌的全身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外科治疗效果也随之改变。随着各种治疗方案的提出、临床研究和发展,需要重新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在转移性肾癌多模式治疗中的精确时机和作用,以及其他外科治疗手段和辅助治疗的价值。本文综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围绕转移性肾癌的外科治疗,对其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及探讨。
张新章石鑫王峻峰(综述)王峻峰
关键词:肾肿瘤肾切除术分子靶向治疗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结局。【方法】将42例转移性肾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口服舒尼替尼联合静脉滴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对照组口服舒尼替尼联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治疗。治疗6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3^(+)、CD4^(+)、CD4^(+)/CD8^(+)、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的61.9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及CD4^(+)/CD8^(+)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MP-2、VEGF及TIMP-1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1个月、15个月,两组中位PFS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确切且安全良好。
王梦婕郭小芳
关键词:肿瘤转移
病理分级的时空异质在非转移性肾癌动态演进过程中的预后价值探索
2024年
目的:探讨非转移性肾癌在潜伏和侵袭生长过程中病理分级的时空异质特点及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国内13家医疗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316例肾癌伴局部复发患者和429例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选取肾癌原发灶与复发灶、原发灶与癌栓组织之间的病理分级差异,作为肾癌动态演进过程中时空异质的应用场景,并将病理分级变化定义为一种新的四分级方案(升级、降级、稳定低级别和稳定高级别):稳定低级别或稳定高级别是指肿瘤原发灶和癌栓/复发灶均表现为低级别(WHO/ISUPⅠ级或Ⅱ级)或高级别(WHO/ISUPⅢ级或Ⅳ级)。升级是指原发灶为低级别,癌栓/复发灶为高级别;相反,降级是指原发灶为高级别,癌栓/复发灶为低级别。分析病理分级变化的潜在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和肾癌伴局部复发患者的中位癌症特异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分别为83个月和76个月,5年CSS率分别为65.6%和60.6%。分别有38.0%和43.6%的患者原发灶与癌栓、原发灶与复发灶的病理分级存在变化。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坏死与病理分级变化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病理分级变化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将Leibovich评分、UISS评分和GRANT评分中的病理分级替换为病理分级变化后,模型的预测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转移性肾癌动态演进过程中,存在病理分级的时空异质。相对于孤立事件的病理分级,病理分级的时空变化是预测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和肾癌伴局部复发患者预后更准确的独立影响因素,纳入病理分级变化可显著提高既往预后模型的预测效能。
雷畅葛思论周烨陈辉王林辉曲乐
关键词:时空异质性静脉癌栓局部复发预后模型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在转移性肾癌的预后价值分析
目的:减瘤肾切除术是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因为手术创伤及药物治疗的进展,并非所有的转移性肾癌患者均适合行减瘤手术,我们急需更多、更有效的指标帮助临床医师筛选适行手术的病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
李翔宇
关键词:转移性肾细胞癌预后
中高危非转移性肾癌术后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3年
目前对于局限及局部进展中高危非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较高,因而术后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肾切除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适应证仍存在争议。现阶段,多项针对中高危非转移性肾癌术后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在世界各国开展,但获得总生存期或无疾病生存期阳结果的研究却很少,而最近开展的高危非转移肾癌术后免疫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总生存期获益的阳结果。随着免疫治疗的问世,基于肾癌术后的免疫治疗展现出广阔的价值前景,也让人们对于中高危非转移肾癌术后靶向及免疫治疗有了新期望。
邓继意吴思承林粮文胡政邦
关键词:肾癌
减瘤手术联合靶向治疗在转移性肾癌中的临床疗效
2023年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减瘤手术联合靶向治疗在转移性肾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转移性肾癌11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减瘤手术治疗,观察组58例采用减瘤手术,术后联合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水平和免疫功能水平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79.31%)明显高于对照组(5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1,P=0.006);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56.90%)明显高于对照组(39.66%)(χ^(2)=4.989,P=0.026)。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和24 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Upr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bovine immunoglobulin G,IgG)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17%)明显低于对照组(6.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P=0.697)。结论减瘤手术联合靶向治疗在转移性肾癌中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肾功能和免疫功能水平,且未增加患者并发症,安全较高。
蒋韬阳宁
关键词: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临床疗效
转移性肾癌主动监测研究进展
2023年
目前,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以系统治疗为主,但对于身体状态不佳或肿瘤进展缓慢的患者,主动监测可作为一种备选方案。积极的主动监测可延缓部分转移性肾癌患者系统治疗时机,而不影响其预后。本文根据转移性肾癌主动监测的最新研究结果,在转移性肾癌主动监测的临床意义、适用人群、监测方案和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姚智力王柯若李刚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转移性肾癌的预后价值
2023年
目的探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行减瘤手术的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病人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确诊MRCC并行减瘤手术的80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X-tile软件计算外周血炎症指标的最佳截点值,据此将病人分为高数值组和低数值组,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了解炎症相关指标等临床病理特征对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NLR、PLR、SII的最佳截点值分别为2.7、161.0、734.1。高NLR、PLR、SII数值均与更差的Fuhrman分级相关(χ^(2)=4.863~17.87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χ^(2)=6.045,P=0.014)、T分期(χ^(2)=3.969,P=0.046)、是否为透明细胞癌(χ^(2)=9.743,P=0.002)、NLR(χ^(2)=17.025,P<0.001)、PLR(χ^(2)=8.441,P=0.004)、SII(χ^(2)=44.345,P<0.001)是行减瘤手术的MRCC病人总体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II(HR=5.087,95%CI=2.218~11.665,P<0.05)、是否为透明细胞癌(HR=0.487,95%CI=0.258~0.918,P<0.05)、Fuhrman分级(HR=1.684,95%CI=1.019~2.782,P<0.05)是MRCC病人OS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高SII数值提示行减瘤手术的MRCC病人较差的生存结局。
李翔宇毛昕张庆松裴兴超
关键词: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后
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研究进展
2023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已被纳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指南中,但其存在反应率低的问题,局部疗法以及多学科联合疗法在转移性肾癌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能够有效提高肾癌的放疗反应率及刺激全身免疫反应,其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目前对此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探讨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与安全,总结治疗方案设计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庞庆阳甘欣欣晏睿杨懿人皇甫钊吴涵(综述)王林辉(审校)
关键词:肾肿瘤

相关作者

郭军
作品数:196被引量:631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索拉非尼 舒尼替尼 晚期肾癌
斯璐
作品数:159被引量:411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黑色素瘤 靶向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 舒尼替尼 索拉非尼
叶定伟
作品数:467被引量:2,455H指数:2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前列腺肿瘤 预后 阴茎肿瘤 肾癌
盛锡楠
作品数:146被引量:377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黑色素瘤 晚期肾癌 靶向治疗 舒尼替尼 索拉非尼
崔传亮
作品数:136被引量:304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舒尼替尼 索拉非尼 转移性肾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