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96篇“ 车站设计“的相关文章
高架铁路桥下式旅客车站设计特点
2025年
对于主要城市的主城区以及土地征用紧张的地区,桥下式站房作为一种常见的客站布置形式,具有桥下空间利用率高、节省建设用地、方便旅客进出站,高效便捷出行等良好的特点,但其建筑及结构设计也受限于桥梁跨度及桥下空间高度的影响。为充分利用高架桥梁的桥下空间进行车站结构设计,文章结合北京大兴站、密云站及新绍兴北站等3座站房的工程实例,对该类桥下式站房的结构设计进行总结分析,阐述该类站房的结构设计原则,在不同设计条件下,为站房基础、结构选型、单元划分、抗震设计等方面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结合桥下空间特点及建筑布置要求的车站结构设计可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达到保证主体结构安全与车站建筑功能要求的统一,桥上线路设计与桥下空间利用的统一,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鲍本林
关键词:结构选型抗震设计
建成环境对城轨车站设计客流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2025年
车站设计客流是合理确定车站规模的关键参数,理解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对于提升客流预测可信度及车站规划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既有研究通常疏忽了车站与全线客流高峰时段的不重合性,以线路高峰小时时段的车站客流作为车站设计客流。本文以高峰偏差为切入点,采用车站自身高峰小时客流作为车站设计客流,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树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Tree model,XGBoost)和部分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PDP)探究建成环境对车站设计客流的贡献度和非线性影响,并分析车站客流在线路高峰与自身高峰的影响差异,推断车站高峰偏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影响车站设计客流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利用(35%),其他要素依次为可达性(31%)、网络属性(19%)和车站类型(14%)。不同时段车站设计客流的影响机制不同,公交线路数量和与市中心距离在所有时段均有较高且稳健的影响及阈值效应,前者正向影响在45条达到最大,后者负向有效范围为10~15 km。道路密度的非线性效应因时段而异,在早进站和晚出站高峰呈负向影响,有效范围为2~2.5 km/km^(2),而在早出站和晚进站高峰呈正向影响,有效范围为4~5.2 km/km^(2)。车站客流在2类不同高峰时段的影响因素既存在相似性又具有显著差异性,公交线路数量、与市中心距离及交通枢纽用地占比是影响高峰偏差的主要因素。晚出站客流高峰偏移的影响因素尤为复杂,可能与下班后居民出行时间更为灵活、出行目的更为多元有关。研究结果为客流预测模型校正、车站设施规模测算及车站周边用地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魏杰李海军吕斌陈宽民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土地利用
复杂岩溶高承压水下深埋地铁车站设计及施工方案研究
2025年
近十多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大量建设并投入运营,区间地下隧道与地下车站的顺利建设、安全运营均与地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在各种地质条件中,以复杂岩溶及岩溶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最为不利,特别是复杂岩溶发育叠加岩溶高承压水条件下修建地下深埋车站工程最为罕见,难度与风险最大。因此有必要对此类地质条件下地下车站设计方案、施工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研究结论:赋存于隔水层下的灰岩溶洞和溶隙中的地下水,具有明显的承压性与不均一性,在岩性交界面因溶蚀作用显著增强,往往具有承压管道流特征;复杂岩溶及岩溶承压水条件下地下车站设计采用外截内排、分区实施、设置注浆截水帷幕+坑底处理+减压泄水井的综合设计方案可行有效;根据钻孔情况,采取化学注浆可以显著提高支护桩的成桩率;地下深埋车站的选址应当尽量避开岩溶发育条带与碎屑岩的富水与溶蚀发育交界带,以避免受复杂岩溶及高承压水的不利影响大幅增加工程投资;文中所述的设计方案与施工措施,确保了工程的按期顺利建成,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成功的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经验可供其他类似工点参考利用。
袁丛军
关键词:高承压水围护结构
基于知识管理和BIM的地铁车站设计合规性审查研究
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问题一直备受行业关注,许多研究表明施工安全问题与设计阶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规范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施工阶段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合规性审查工作通常依赖于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管理理念和技术较为单一,并...
尚永涛
关键词:地铁车站知识管理
都市快轨车站设计研究——以京雄快线典型车站设计为例
2024年
都市快轨是在我国都市圈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轨道交通干线,以京雄快线为例,以探索可推广的都市快轨车站设计标准为目的,使其兼有铁路的快速通达和城轨的公交化运营两方面优势,并与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相融合。梳理传统铁路客运站与城轨车站的特点和差异,以因地制宜、各取所长作为设计导向,剖析京雄快线各站点在线网中的功能定位,分为城市重大交通节点、城市级、区域级,提出面对差异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开发强度做好建筑空间一体化。面对都市快轨快速通达的乘客诉求,采取公交化运营缩短旅行时间,提供高效便捷的换乘、接驳服务水平。面对列车高速越行产生的风压,设全高站台门隔绝轨行区与乘客候车区,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采用“桥建分离”的结构形式,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满足风压计算强度要求。面对都市圈轨道先行,圈内各区域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站型选择和总体布局中为都市轨道线路未来逐步成网预留好主支结合、不断生长、网络化运营的拓展条件。
山琳
关键词:车站设计
都市快轨车站设计研究——以京雄快线典型车站设计为例
都市快轨是在我国都市圈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轨道交通干线,本文以京雄快线为例,以探索可推广的都市快轨车站设计标准为目的,使其兼有铁路的快速通达和城轨的公交化运营两方面优势,并与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相融合。本文梳理...
山琳
机器学习与参数化融合性分析在地铁车站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2024年
在建筑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参数化设计正逐步引领建筑设计的变革。在地铁车站设计中融合AI驱动的参数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可持续性,而且也体现了与时俱进技术的创新性。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机器学习与参数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其联系;其次,分别举例论述了机器学习与参数化设计在地铁中的应用实例;最后,从传统地铁设计面临的困局、机器学习+参数化融合性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意义三个层面对机器学习+参数化融合性设计趋势进行了思考与展望;旨为今后的地铁车站设计提供思路借鉴。
张鑫喆
关键词:参数化地铁车站设计
基于线网互联互通的大湾区枢纽车站设计——以芳白城际广州火车站为例
2024年
文章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车站设计,特别关注芳白城际铁路广州火车站的规划,旨在实现线路网络的互联互通。文章提出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布局,确保枢纽与区域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该枢纽设计整合了多种交通方式,显著增强了交通承载力,并有效支撑了区域改造开发。
严妙心
关键词:互联互通枢纽车站客流组织
基于地域文化的高铁车站设计研究——以南昌东高铁车站为例
2024年
基于地域文化的特征,阐述了在高铁车站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以及地域文化元素在高铁车站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对提升车站文化品质的作用。通过对南昌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了在以旅客流线为导向的南昌东站设计中地域文化融合的策略、场景构建思路以及文化元素的提取,并由此提出地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揭蓓蕾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元素高铁车站
地下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与乘客体验提升
本文探讨了地下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对乘客体验的影响及提升策略。通过分析车站布局、导向系统、照明、通风等设计要素,研究其对乘客舒适度、便捷性和安全感的潜在影响。文章提出优化设计方案,旨在提高乘客在地下轨道交通车站的整体体验,减...
谢迪涛
关键词:地下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便捷性

相关作者

沈中伟
作品数:74被引量:260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主题:铁路客站 电子设备 地下空间 灾后重建 建筑学
张继菁
作品数:4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主题:车站设计 车站 城市轨道交通 城轨交通 北京地铁9号线
盛晖
作品数:117被引量:19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幕墙 屋面板 檩条 幕墙板 底板
沈海剑
作品数:12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主题:车站设计 车站 交通影响程度 物元模型 城市
方昌福
作品数:7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研究主题:连接节点 围护结构 柱式 地铁车站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