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2篇“ 跨语际“的相关文章
20世纪80年代从“样式”到“类型”的知识考古与实践
2025年
“样式”与“类型”先后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电影观念传统,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境中发生了交合与碰撞。通过借鉴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路径,对两个概念的出现及其承载的不同话进行回溯,不仅能够厘清概念之间的行进轨迹,反思实践中出现的言接受差异、“主—客”体言的冲突与改造等深刻议题,而且可以介入“新—旧”电影观念之间出现的裂隙、重合等多重义空间,与改革开放后的体制、启蒙、知识结构等深层话相关联。
周传艺
关键词:样式话语跨语际
从依附到独立——《伊索寓言》的译介对“寓言”的实践
2024年
中国古代寓言长期依附于其他文体,而在二十世纪初陡然宣布独立。这与林纾在《伊索寓言》中以“寓言”译Fable有着密切联系。在实践的理论视角下,《伊索寓言》译介的具体历史境为建构“寓言”和Fable之间的虚拟对等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分析伊索寓言三个古译本尤其是林译本,发现林纾特定的文化身份不仅促使了Fable与“寓言”之间虚拟对等关系的建立,还引发了Fable对“寓言”的重构。继而沈德鸿编辑出版的《中国寓言(初编)》使这一重构获得合法性。Fable完成了其对“寓言”的实践,赋予了“寓言”新的意义,创造了新的话
陈宇翔
关键词:寓言文化身份跨语际实践
从“私诉”到“附带民事诉讼”:近代中国一个诉讼法概念的实践
2024年
“私诉”概念的实践包含四个阶段:在传统中文境中意为“暗中告诉”;清末民初,经由日本汉字词“私訴”(しそ)对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action civile”的直译,作为诉讼法概念的“私诉”重返中国,意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1921年北洋政府公布的《刑事诉讼条例》使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替代“私诉”,并将“私诉”的意涵改为“刑事自诉”。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刑事诉讼法》使用“自诉”替代“私诉”,“私诉”就此消解于中文境。“私诉”概念在中文境中的抽离、重返、转变、消解,既是大陆法系司法制度、法学知识在言层面的一次本土化重构,也是近代中国“司法现代性”改革的具象化缩影。
胡晓
关键词:自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跨语际实践
美国俄裔文学的发展动向与特质
2024年
随着美国多元文化氛围日趋浓厚,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亦渐趋繁荣,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国俄裔文学研究依然不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实,美国俄裔文学成就斐然,出现了多位举世闻名的诗人、小说家、理论家,在世界文学领域是一处独特的景观。美国俄裔文学的真正形成,始于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社会历史境的变迁,其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四个鲜明的浪潮,其所涌现出的小说家或诗人,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精神。他们迫于生存创作的英文学作品有别于美国本土的英文学作品。尽管美国俄裔作家为寻求新的文化身份而不得已进行文化转变,但是他们的英文学作品却反映了一定层面的俄罗斯言文化要素和身份特性,呈现出一种艺术特质。
吴笛
关键词:文化身份
“礼”的旅行——以辜鸿铭英译《论》为例
2024年
《论》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录言行汇编,集中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伦理、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观念。作为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自16世纪以来,《论》的外文译本就不断问世。20世纪以来,《论》的西文译本逐渐增多,其中仅英文译本就有十余种。作为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辜鸿铭学贯中西,是最早英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之一。他的英译《论》以其对《论》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乘风
关键词:英文译本中西文化交流史辜鸿铭跨语际
“林业”的实践:晚清日本林学新词的输入和转译
2024年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翻译德国科学林业理论时创造出明治新词“林業”。日本官方及其林学精英共同将“林業”塑造成日本“殖产兴业”、殖民扩张和战时资源管控的结合点,具有永续性、工业化、国家化、军事化和帝国化等意涵。甲午战后,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流进一步深化。1898年,康有为《日本书目志》首次收录日本学者铃木审三的《林業篇》。该文于1899年被沈译为中文刊登在《农学报》上。此后受中日汉字同形的影响,“林業”以日借词的方式进入汉文化圈,并被晚清士人快速吸收和发展演绎。晚清知识人在译介日“林業”文献的同时,也根据中国实和汉习惯将“林业”一词与“树艺”和“种树”等概念混用。通过对比近代中日林学专著、报刊及辞典中的“林業”和“林业”释义和转义,本文尝试勾勒日本在殖民扩张和工业化转型背景下诞生的“林業”这一词汇在汉境中的实践,讨论晚清知识人如何借用、修正“林業”,并有意回避其殖民性问题,使其成为汉境下御侮强国的科学话和林学学科固定术
池翔
关键词:林业日语借词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名片的创译一体外宣翻译路径与策略——基于书写视角
2024年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作为城市名片,是衢州鲜亮的文化符号。书写立足翻译,扎根地域文化,整合言传播、地方文化和实践,强调译者在文化翻译中的目的、越、聚合和表述。在路径上,可尝试采用创译一体的创新-创造-创译路径,具体的策略可包括异化+“扩展-详述”策略、归化+“扩展-延伸”策略、融通+“扩展-增强”策略等。
吾雅平
关键词:城市名片
刘勰有机观的阐释及其辨正
2024年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举世无两。它之所以具有世界性意义,主要源自其综合全面的文学体系和话逻辑,而这与刘勰所秉持的有机观密切相关。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20世纪中叶起,海外汉学研究者已开始关注刘勰有机观的各个向度,由此产生的阐释也已进入西方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领域。本文从这一领域入手,逐一检视刘勰有机观四个向度的阐释,识解汉学研究中“重构”的理论价值,并对其中的“误读”加以辨正。研究发现,刘勰有机观在海外传播和研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重构”与“误读”,一方面为本土与西方提供了相视对话的学术空间,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本土龙学和文论研究者反思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价值,以及实现其现代转型的文化自觉。
戴文静
关键词:文心雕龙
刘勰古典主义思想的之辨
2024年
国内外学者对刘勰古典主义者这一身份标签的界定莫衷一是。为此,将刘勰古典主义者文化身份问题置于海外汉学视域下加以整体观照,通过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对刘勰古典主义思想中的“文用之辨”“古今之辨”和“奇正之辨”深入剖析,辨驳海外汉学视域中有关“刘勰是不彻底的古典主义者”“刘勰的古典主义是一种文学退化历史观”以及“刘勰对待《楚辞》的态度偏离儒家正统文学观”等观点。在中西文论的互通与互识之中,解构刘勰古典主义者的文化身份,为系统识解刘勰古典主义思想的内在机理、促进中西文论的生成性比较与对话提供借鉴。
戴文静
关键词:文心雕龙古典主义误读
奥林匹克项目术源、译介及互鉴研究
2024年
该文用词源学理论,从研究视角,通过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对奥林匹克体育术源和互鉴进行探究,揭示其术源演变。结果发现,西方的体育项目术大多源自古希腊文化,而东方的体育术多源自中国、日本、韩国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国体育术中的词汇在翻译成西方言时存在空缺现象,即一些独特的体育项目、技术或概念在中国体育文化中存在,但在其他言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词汇。在不同言文化相互作用下,中西方体育项目术词义发生演变,且在传播中术的形态、义和用法形成互文性,有些衍生出新含义。在互鉴方面,体育项目术融合促进体育术的传播、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对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欧裕美李雅琳张彩云梁秀丽蔡欣怡樊梦婷胡红芝
关键词:语源语义译介

相关作者

雷静
作品数:21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跨语际 同声传译 翻译策略 小说 字幕
戴文静
作品数:33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
研究主题:《文心雕龙》 英译 误读 文心雕龙 中国文论
季进
作品数:155被引量:730H指数:1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夏济安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海外汉学 英语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王少杰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研究主题:留学生文学 跨语际 跨语际实践 留学 悲悯
李晓峰
作品数:27被引量:106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文学 多民族文学 母语文学 中国文学 科尔沁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