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4篇“ 距下关节融合术“的相关文章
- 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明确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单纯接受了距下关节融合术的19例患者资料。男13例,女6例;年龄(42.1±11.8)岁;病程为1.7(1.0,2.0)年。征集14例正常受试者作为对照,男7例,女7例;年龄(25.0±1.9)岁。通过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仪检测并分析足底压力分布数据。将患者的患侧和健侧分别与正常足比较,分析不同足部分区的峰值压强。结果患者与正常受试者身高、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前足第1~3跖骨区及后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强显著低于正常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足前足区的峰值压强出现在第3跖骨区,患者健侧前足区的峰值压强内移出现在第2跖骨区,但患侧的峰值压强向外侧转移,出现第4跖骨区。患者患侧中足区峰值压强[(4.38±2.17)N/cm^(2)]比健侧[(3.04±1.80)N/cm^(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患者健侧后足内侧区和后足外侧区峰值分别为(7.12±1.91)N/cm^(2)和(7.98±2.03)N/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患侧后足外侧区的峰值压强(10.77±4.21)N/cm^(2)显著大于后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强(8.71±2.89)N/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患者患侧足底压力的峰值压强均向外侧转移。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底压力分布有影响,患者患侧足底的压力均向外侧转移,患者健侧的前足压力代偿性向内侧转移。
- 杨崇林徐向阳郭常军曹永星杨云峰
- 关键词:距下关节关节融合术退变步态
- 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究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从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8例严重的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进行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从受伤到接受截骨融合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0.5±4.2)个月,通过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及VAS视觉疼痛量表评估患者临床预后。记录骨愈合时间,测量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跟骨Pitch角、距骨倾斜角、后足力线角、距跟高度及跟骨宽度。结果 28例患者随访19~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8±11.8)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影像学评估中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1±1.5)周。跟骨Pitch角、距骨倾斜角、后足力线角、距跟高度及跟骨宽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 跟骨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同时矫正多种畸形,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有效术式。
- 田浩栋刘亮胡东鹿军
- 关键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距下关节融合术
- 踝上截骨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效果及术后足踝功能随访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踝上截骨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效果及术后足踝功能。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方式为踝上截骨术,观察组手术方式为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足踝功能、疼痛程度、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年后随访观察组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AROM)、距骨倾斜角(TT)、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胫骨踝穴角(T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年后随访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30/30)和80.00%(24/30),观察组临床疗效更好(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能够明显提高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足踝功能。
- 张官锋刘宣毅李冕王亚军徐亦鹏闫石
- 关键词:距下关节融合术
- 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tephensⅡ、Ⅲ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讨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tephensⅡ、Ⅲ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24例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临床资料。男20例,女4例;年龄33~60岁,平均42.8岁。跟骨骨折保守治疗失败19例,手术治疗失败5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Stephens分型:Ⅱ型14例,Ⅲ型10例。术前跟骨Böhler角4.0°~13.5°,平均8.6°;Gissane角100°~152°,平均119.3°。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6~14个月,平均9.7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观察骨愈合情况并记录愈合时间,并测量距跟高度、距骨倾斜角、跟骨倾斜角、跟骨宽度及后足力线角。结果术后3例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后痊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7.1个月。患者足部形态均恢复良好,穿鞋恢复至伤前尺码,无前踝撞击存在。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1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未发生邻近关节退变;5例行走时足部偶有轻度疼痛,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影响;无患者需行翻修手术。AOFAS踝与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获优16例、良4例、中4例,优良率83.3%。VAS评分及跟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后足力线角、跟骨宽度及距跟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有效缓解后足疼痛,矫正距跟高度,恢复距骨倾斜角,降低距下关节融合术后骨不愈合风险。
- 田浩栋王欣文鹿军刘培珑李毅赵宏谋梁晓军
- 关键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截骨矫形
- 保距下关节截骨术对比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tephens 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 目的:手术治疗距下关节轻度损伤的 Stephens Ⅱ 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Calcaneal fracture malunion, CFM)无论是使用距下关节融合术(Subtalar arthrodesis, SA)还...
- 田浩栋
- 关键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距下关节融合术临床疗效
- 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7-01—2021-02诊治的24例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采用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观察组),12例采用踝上截骨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年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踝关节活动度、CT测量的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1例严重疼痛,对照组1例切口感染、1例严重疼痛导致活动障碍。观察组术后1年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TAS和TLS较术前增加、TT和TC较术前减小,观察组TAS和TLS较对照组大,TT和TC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能够明显改善足踝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 刘宣毅李冕张官锋徐亦鹏闫石
- 关键词:距下关节融合
- 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骨骨折术后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 2021年
- 探究距骨骨折术后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13例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给予距下关节融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评估术后患者患足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自手术后10个月开始随访调查,随访截止时间4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皮缘坏死、感染与螺钉断裂情况,未发生距骨坏死,并且在最后一次随访期间评估患足功能,统计得出改良AOFAS评分术前40.40.0±8.7,最后一次随访75.0±6.3分,相比明显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骨骨折术后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提高,疗效满意。
- 曹胜伟李舒帆柴利鹏于红伟宋兰昌
- 关键词:融合术
- 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对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距骨倾斜角、骨性愈合时间及足部功能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对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距骨倾斜角、骨性愈合时间及足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92例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46例)和微创组(46例)。其中常规组给予开放跟距下关节融合术,微创组给予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比较2组患者距骨倾斜角、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足部功能改善情况,疼痛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微创组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明显降低(P<0.05);与手术前距骨倾斜角比较,2组术后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常规组比较,微创组明显升高(P<0.05);与手术前血清IL-6、β-EP、SP、PGE2水平比较,2组手术后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比较,微创组明显降低(P<0.05);与常规组足部功能优良率78.26%比较,微创组95.65%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26.09%比较,微创组6.52%明显降低(P<0.05)。【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用于陈旧性跟骨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足部功能,促进骨性愈合,减轻疼痛,增大距骨倾斜角,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 谢坤南毕若杰马姗姗孙昌俊李力更
- 关键词:陈旧性跟骨骨折
- 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足踝关节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1年
-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踝关节改善效果。方法:将93例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开放组(46例)患者给予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7例)患者给予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足踝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酸性磷酸酶(ACP)、手术时间、甲状旁腺激素(PTH)、切口长度、融合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开放组,跟骨补偿角、降钙素(CT)、距跟角、碱性磷酸酶(ALP)、距跟高度、骨钙素(BGP)、距骨倾斜角、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开放组(均P<0.05)。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损伤小,术后更利于骨融合及足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 戴科左立新刘永刚王丽冰张森陈超
- 关键词:跟骨骨折
- 原位自体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骨下关节炎被引量:2
- 2021年
- 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采用原位自体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17例创伤性距骨下关节炎患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17足),男10例,女7例,年龄37~56岁。均诊断为距骨下关节炎。
- 周晓文杨德育黄飞尤瑞金
- 关键词:微创自体植骨
相关作者
- 李毅

- 作品数:462被引量:1,439H指数:19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截骨 踝关节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距下关节
- 梁晓军

- 作品数:344被引量:821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截骨 踝关节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踝关节骨折
- 赵宏谋

- 作品数:219被引量:879H指数:16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疗效分析 踝关节 截骨 手术治疗 跟骨
- 杨崇林

- 作品数:35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踝关节 距下关节 踝关节炎 手术治疗 跗骨窦综合征
- 周兵华

- 作品数:146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距下关节 副舟骨 胫后肌腱 关节镜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