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1篇“ 距下关节融合“的相关文章
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明确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单纯接受了距下关节融合术的19例患者资料。男13例,女6例;年龄(42.1±11.8)岁;病程为1.7(1.0,2.0)年。征集14例正常受试者作为对照,男7例,女7例;年龄(25.0±1.9)岁。通过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仪检测并分析足底压力分布数据。将患者的患侧和健侧分别与正常足比较,分析不同足部分区的峰值压强。结果患者与正常受试者身高、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前足第1~3跖骨区及后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强显著低于正常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足前足区的峰值压强出现在第3跖骨区,患者健侧前足区的峰值压强内移出现在第2跖骨区,但患侧的峰值压强向外侧转移,出现第4跖骨区。患者患侧中足区峰值压强[(4.38±2.17)N/cm^(2)]比健侧[(3.04±1.80)N/cm^(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患者健侧后足内侧区和后足外侧区峰值分别为(7.12±1.91)N/cm^(2)和(7.98±2.03)N/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患侧后足外侧区的峰值压强(10.77±4.21)N/cm^(2)显著大于后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强(8.71±2.89)N/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患者患侧足底压力的峰值压强均向外侧转移。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底压力分布有影响,患者患侧足底的压力均向外侧转移,患者健侧的前足压力代偿性向内侧转移。
杨崇林徐向阳郭常军曹永星杨云峰
关键词:距下关节关节融合术退变步态
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究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从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8例严重的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进行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从受伤到接受截骨融合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0.5±4.2)个月,通过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及VAS视觉疼痛量表评估患者临床预后。记录骨愈合时间,测量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跟骨Pitch角、骨倾斜角、后足力线角、跟高度及跟骨宽度。结果 28例患者随访19~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8±11.8)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影像学评估中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1±1.5)周。跟骨Pitch角、骨倾斜角、后足力线角、跟高度及跟骨宽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 跟骨滑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同时矫正多种畸形,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有效术式。
田浩栋刘亮胡东鹿军
关键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距下关节融合术
踝上截骨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效果及术后足踝功能随访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踝上截骨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效果及术后足踝功能。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方式为踝上截骨术,观察组手术方式为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足踝功能、疼痛程度、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年后随访观察组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AROM)、骨倾斜角(TT)、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胫骨踝穴角(T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年后随访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30/30)和80.00%(24/30),观察组临床疗效更好(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能够明显提高伴距下关节炎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足踝功能。
张官锋刘宣毅李冕王亚军徐亦鹏闫石
关键词:距下关节融合术
一种距下关节融合微创髓内钉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距下关节融合微创髓内钉装置,包括主钉、固定螺钉、定位导向支架、锁定杆、连接杆和紧固螺母,所述主钉外壁上开设有四个通孔,四个所述通孔内端均设置有固定螺钉,所述主钉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外壁开设有四...
吴丹凯彭传刚任广凯袁宝明吴阳吴丹华
一种距下关节融合微创髓内钉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距下关节融合微创髓内钉装置,包括主钉、固定螺钉、定位导向支架、锁定杆、连接杆和紧固螺母,所述主钉外壁上开设有四个通孔,四个所述通孔内端均设置有固定螺钉,所述主钉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外壁开设...
吴丹凯彭传刚任广凯袁宝明吴阳吴丹华
后路关节距下关节融合治疗终末期关节
2023年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关节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6月采用后侧入路关节距下关节融合术的31例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9.1±2.9)个月。随时间推移,31例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30例后足对线正常,仅1例存在轻度内翻(<5°),与术前相比后足对线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融合率为100%。[结论]后侧入路关节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病疗效显著,术后融合率高。
于永杰马亮王传鑫王素霞陈德生吕文学蔡余力
关键词:距下关节融合术后侧入路关节镜术
一种距下关节融合螺钉置入导向器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距下关节融合螺钉置入导向器,包括螺钉置入导向器,所述螺钉置入导向器包括导向板和安装支架;所述导向板为呈1/4圆的长条板,板上布满有呈两排分布的螺钉置入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呈U型,U型的两个末端铰接于所述导向...
李雪朱永展谭彩霞
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tephensⅡ、Ⅲ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tephensⅡ、Ⅲ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24例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临床资料。男20例,女4例;年龄33~60岁,平均42.8岁。跟骨骨折保守治疗失败19例,手术治疗失败5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Stephens分型:Ⅱ型14例,Ⅲ型10例。术前跟骨Böhler角4.0°~13.5°,平均8.6°;Gissane角100°~152°,平均119.3°。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6~14个月,平均9.7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观察骨愈合情况并记录愈合时间,并测量跟高度、骨倾斜角、跟骨倾斜角、跟骨宽度及后足力线角。结果术后3例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后痊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7.1个月。患者足部形态均恢复良好,穿鞋恢复至伤前尺码,无前踝撞击存在。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1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未发生邻近关节退变;5例行走时足部偶有轻度疼痛,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影响;无患者需行翻修手术。AOFAS踝与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获优16例、良4例、中4例,优良率83.3%。VAS评分及跟骨倾斜角、骨倾斜角、后足力线角、跟骨宽度及跟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有效缓解后足疼痛,矫正跟高度,恢复骨倾斜角,降低距下关节融合术后骨不愈合风险。
田浩栋王欣文鹿军刘培珑李毅赵宏谋梁晓军
关键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截骨矫形
距下关节截骨术对比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tephens 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目的:手术治疗距下关节轻度损伤的 Stephens Ⅱ 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Calcaneal fracture malunion, CFM)无论是使用距下关节融合术(Subtalar arthrodesis, SA)还...
田浩栋
关键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距下关节融合术临床疗效
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7-01—2021-02诊治的24例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采用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观察组),12例采用踝上截骨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年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踝关节活动度、CT测量的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1例严重疼痛,对照组1例切口感染、1例严重疼痛导致活动障碍。观察组术后1年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TAS和TLS较术前增加、TT和TC较术前减小,观察组TAS和TLS较对照组大,TT和TC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能够明显改善足踝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刘宣毅李冕张官锋徐亦鹏闫石
关键词:距下关节融合

相关作者

唐康来
作品数:536被引量:1,356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关节镜 肩关节 平足症 距下关节 临床疗效
梁晓军
作品数:344被引量:821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截骨 踝关节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踝关节骨折
李毅
作品数:462被引量:1,439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截骨 踝关节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距下关节
袁成松
作品数:144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距下关节 平足症 副舟骨 胫后肌腱 临床疗效
俞光荣
作品数:761被引量:6,647H指数:4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跟骨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