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3篇“ 超重率“的相关文章
南京鼓楼医院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及其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8
2021年
目的分析南京鼓楼医院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及其与心血管风险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384061名20岁以上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标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年龄标化的超重和肥胖在男性分别为42.8%和13.2%,在女性分别为23.9%和6.6%。2008年至2016年期间超重和肥胖呈逐步上升趋势,尤其在20~39岁人群。无论男性或女性,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这种关联在20~39岁人群中最强,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0~39岁肥胖男性人群中,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OR(95%CI)分别为4.23(4.01~4.47)、3.70(2.97~4.60)、6.19(5.76~6.64)和3.66(3.45~3.88)。在20~39岁肥胖女性人群中,其OR(95%CI)分别为5.29(4.63~6.04)、6.38(3.86~10.55)、9.36(7.86~11.13)和6.65(5.70~7.74)。结论南京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形势严峻,与心血管风险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在20~39岁人群尤其明显。
孙洁周卫红顾天伟王静朱大龙毕艳
关键词: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
临高人的超重与肥胖
2016年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测量了临高人419例(男性213例,女性206例)的身高、体重,计算了临高人的BMI.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临高人男性BMI为(22.7±3.7),女性为(22.9±3.6),在中国族群中,临高人的BMI值偏小.随年龄增长,临高人女性BMI逐渐增大,男性BMI与年龄无正相关.临高人的肥胖(男性为4.3%,女性为5.8%)接近于粤语族群,是中国族群中肥胖低的族群.
宇克莉郑连斌李咏兰包金萍任佳易
关键词:身体质量指数超重肥胖
上海市15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7年和2010年在上海市开展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情况中居民实际身高、体重测量的资料,比较3年间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及其变化。结果2007年纳入分析的17174人和2010年纳入分析15663人的超重分别为29.0%、31.3%,肥胖分别为8.1%、8.6%,3年间上海市居民的超重和肥胖分别上升了7.9%和6.2%,其中15-岁超重和肥胖下降了15.1%,18~,45~和60~69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分别上升了1.9%、6.0%和6.8%。不同性别超重和肥胖的增长不同,15~岁青少年组,女性超重和肥胖上升幅度大于青少年组男性,18岁以上各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非中心城区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中心城区。3年间超重和肥胖检出人数增加了121.5万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6.8万和24.7万。结论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非中心城区居民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上海市1/3的人口,对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干预迫在眉睫。
徐继英姚海宏严青华李新建卢伟仲伟鉴
关键词:超重肥胖患病率
中国标准和WHO标准检出婴儿生长迟缓、消瘦、低体质量和超重的差异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2005和WHO 2006儿童生长标准在0-12月龄婴儿生长迟缓、消瘦和低体质量、超重检出的差异。方法利用“婴儿营养与喂养”课题收集横断面和纵向调查数据,分别采用中国2005和WHO 2006儿童生长标准计算身长的体质量Z评分(WLZ)、年龄的身长Z评分(LAZ)和年龄的体质量Z评分(WAZ),确定0-3、4-6、7-9和10-12月龄生长迟缓、消瘦、低体质量、超重的检出,比较两种生长标准检出之间的差异。结果978名婴儿提供3909人次有效测量数据。其中,男婴数据占53.88%(2106/3909),女婴数据占46.12%(1803/3909)。生长迟缓和消瘦各月龄组中国标准和WHO标准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在4-6、7-9月龄WHO标准检出低于中国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重除10-12月龄外,其余月龄WHO标准检出与中国标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标准和WHO标准在评价0-12月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的结果方面存在差异,WHO标准检出低体质量低于中国标准,而检出超重高于中国标准。
康宇梁小华李廷玉刘友学
关键词:低体质量超重
2007年和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趋势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 了解2007年和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资料来源于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2007年和201 1年的体检数据.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依据入校人数比例在广州市的4个行政区(天河区、越秀区、白云区和海珠区)抽取19所学校,以抽样单位内所有5 ~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7年27 944名,2011年38 284名.使用标准方法测量体重和身高,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标准和WHO标准分别对7~18岁和5~6岁儿童少年进行超重、肥胖筛查,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7~18岁组肥胖从2007年的5.96%(1 553/26 055)增长为2011年的6.56%(2 339/35 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95,P<0.05);男生超重[2007年为13.25%(1 766/13 329);2011年为13.87%(2 559/18 451)]和肥胖[2007年为7.82%(1 042/13 329);2011年为8.63%(1 592/18 451)]明显高于女生[超重:2007年为7.43%(946/12 726),2011年为8.17%(1 406/17 213);肥胖:2007年为4.11%(523/12 726),2011年为4.48% (771/17 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2007年,x2=236.123;2011年,x2=292.892;肥胖:2007年,x2=158.533;2011年,x2=247.794.P均<0.05).2007年与2011年比较,仅16、17岁男生和12岁女生肥胖明显增加[男生:16岁组:2007年为3.34%(64/1 919),2011年为4.98%(107/2 148),x2=6.820,P<0.05;17岁组:2007年为3.04%(58/1 908),2011年为4.38%(89/2 034),x2=4.893,P<0.05.女生:12岁组:2007年为3.13% (21/670),2011年为5.84%(43/736),x2=5.921,P<0.05].Joinpoint回归显示,男生10岁前肥胖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007年年龄变化百分比(APC) =3.75,201 1年APC=1.76),10岁后年龄越高肥胖越低(2007年10 ~18岁APC=-18.58;2011年10 ~18岁APC=-15.95).2007年女生7~9岁肥胖呈上升趋势(APC=12.16),9~18岁肥胖下降(APC=-17.23);2011年女生的肥胖随年龄升高而�
刘步云静进麦锦城陈亚军徐桂风暴芃余美侨张雯彭仰华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症
成都市中老年机关干部体重指数和超重肥胖的变化趋势
2008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中老年市级机关干部1989年至1999年十年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超重肥胖的变化趋势。方法分别于1989年和1999年,以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对成都市相同市级机关中50~79岁干部,用统一方法进行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再比较分析BMI和超重肥胖的十年变化趋势。结果1989年调查2622例,1999年调查2659例。1998年组与1988年组比较,BMI(分别为23.44±3.09kg/m2,22.51±3.20kg/m2)以及超重和肥胖(44.1%、11.9%与35.4%,8.3%)均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按性别或年龄分层分析,BMI增加的趋势不变。结论10年间,成都市中老年市级机关干部的BMI和超重肥胖均呈上升趋势且普遍存在,应予重视。
伍悦蕾张廷杰朱轼唐丹叶小平刘建琼
关键词:中老年人
1994年至2005年间北京城镇居民超重和肥胖变化
<正>1.前言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体重增长者体力活动行为特征、部分环境、认知等变量方面尚缺乏详细调查研究,以期为研究和制定超重和肥胖人群干预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应用文献法、专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高志青谭京京苏佳李宗珊丁冰
文献传递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被引量:272
2005年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 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 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变化.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定7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年龄别性别体重指数标准判定7至17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采用卫生部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定≥18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结果 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0~6岁、7~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分别上升了31.7%、17.9%、66.7%、45.2%和43.7%.不同性别超重和肥胖的增长不同,0~6岁组女孩超重和肥胖上升幅度大于男孩,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10年间估计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7 000多万和3 000多万.结论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我国近2亿6千万人,21世纪初期是我国肥胖干预的关键时期.
马冠生李艳平武阳丰翟凤英崔朝辉胡小琪栾德春胡永华杨晓光
关键词:体重肥胖症人体质量指数肥胖率超重率
大厂地区成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现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正>对象与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均来自大厂工业区内各企事业、政府部门等不同职业的人群,包括工人、干部、公务员及自由职业者。调查总人数为15 389人,其中男性9019人,女性6370人。平均年龄为39.46±6.18。调查内...
潘化平吴传军张素平王健顾丽华
文献传递
北京25~64岁人群1984~1999年体重指数和超重变化趋势的研究被引量:33
2003年
目的 分析 1 984~ 1 999年北京地区 2 5~ 64岁人群平均体重指数 (BMI)、超重的变化趋势。方法 在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人群中 ,分别进行了 5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1 984~ 1 999年 2 5~ 64岁人群平均BMI由 2 3 .3增加到 2 4 .0 ,超重由 2 7.5 %增加到35 .9%。男性人群超重由 2 3 .5 %增加到 43 .4%。男性各年龄组及城乡地区的超重均呈增加趋势。女性人群在城乡地区的超重呈不同变化趋势 ,城市女性超重由 36 .0 %下降到 2 3 .3% ,农村女性超重由 2 8.4%增加到 46 .0 %。城市人群的超重由 2 9.1 %增加到 31 .8% ,农村人群的超重由 2 2 .1 %增加到 49.6%。研究早期城市人群的平均BMI和超重大于农村人群 (P <0 .0 5) ,到研究后期农村人群的BMI和超重赶上并超过城市人群 (P <0 .0 5)。结论 城市男性和农村男女两性人群BMI和超重均呈上升趋势 ,但农村人群的上升速度较快 。
王薇吴兆苏赵冬吴桂贤王文化刘静曾哲淳秦兰萍刘军
关键词:体重指数超重流行病学

相关作者

吴文华
作品数:22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研究主题:药线 肥胖症 肠线 减肥 单纯性肥胖症
武阳丰
作品数:271被引量:6,621H指数:4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高血压 流行病学 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 中年人群
雷鸣
作品数:19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研究主题:功能性便秘 青少年 超重率 肥胖率 药线
崔朝辉
作品数:48被引量:1,79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研究主题: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肥胖 肥胖症 超重 成年
王薇
作品数:182被引量:5,316H指数:3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发病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