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 篇“ 起搏部位 “的相关文章
不同起搏 部位 研究进展 2024年 心脏起搏 60多年来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发展,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起搏 方式的不足后,更为符合生理的起搏 方式应运而生。生理性起搏 方式是否更符合预期,在临床结局上是否优于传统起搏 方式,尚有待考究。本综述旨在全面概述不同起搏 部位 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对不同起搏 部位 对比研究提出相关展望。Cardiac pacing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60 years. With the gradual recognition of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pacing, physiological pacing has emerged. Whether physiologic pacing can meet more expectations and whether it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pacing in clinical outcome remains to be studi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different pacing sites,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pose prospects for studies for comparation of different pacing sites. 钱雨婷 杨莹关键词:起搏部位 心室起搏 生理性起搏 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的不同起搏 部位 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的不同起搏 部位 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患者,按照起搏 部位 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 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 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脑钠肽(BNP)]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高于本组植入前,LVEDD、LVESD小于本组植入前,BNP低于本组植入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53.06±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45±5.11)%,LVEDD(52.48±3.32)mm、LVESD(49.07±3.5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4.88±3.84)、(51.54±3.42)mm,BNP(67.43±8.0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8±8.84)pg/ml(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较本组植入前显著提升,且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80.06±5.11)分高于对照组的(72.12±5.67)分(P<0.05)。结论在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植入时,与右心室心尖部相对比,右心室间隔起搏 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刘振金关键词:心功能 起搏部位 右心室心尖部 心室起搏 部位 的历史演变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2 2023年 心脏起搏 是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最有效手段。右心室心尖是临床上首选的传统起搏 部位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位置稳定、长期起搏 参数可靠及并发症少等特点。但后来证明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 对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具有负面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对其他心室替代起搏 部位 进行研究,心室起搏 部位 经历了从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间隔和流出道到希氏束和左束支区域的演变,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获益。本文对心室起搏 部位 的历史演变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续丹丹 安喆关键词:起搏器 生理性起搏 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的不同起搏 部位 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的起搏 部位 对植入患者心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到本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 器植入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根据心脏起搏 器植入部位 不同分为一组和二组,一组植入部位 为心脏右室心尖部,共52例,二组选择希氏束起搏 (希浦系统起搏 ),共68例,对所有患者心脏起搏 器植入前和植入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射血分数、血浆脑钠肽等指标进行比较,统计两组研究对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本文两组患者6个月之内均没有出现死亡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无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植入起搏 器前心功能指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植入起搏 器后差异明显(P<0.05);③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比一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二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改善优于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二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比一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 相对于右室心尖部植入更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左房和左室射血功能的改善,不会对心脏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可更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建议选为首选起搏 点考虑。 金洪文关键词:右室心尖部 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的不同起搏 部位 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的不同起搏 部位 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植入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起搏 部位 将其分为A组(30例,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B组(50例,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脏彩色超声监测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生命质量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植入后的NT-proBNP水平均较植入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植入后NT-proBNP水平在B组中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入后的LVEF、LVEDD、LVESD均较植入前显著改善(P<0.05),而植入后B组的LVEF较A组更高(P<0.05),B组的LVEDD、LVESD均较A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和综合得分)在植入后均较植入前显著降低(P<0.05),而植入后的生命质量评分(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和综合得分)在B组中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6个月随访,A组患者当中有出现心房颤动2例,出现心力衰竭1例,出现心率异常2例,B组患者当中有出现心房颤动3例,出现心力衰竭3例,出现心率异常1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在A组、B组中分别为16.67%、14.00%,两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起搏 部位 对患者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风险。 王亚玲 张杨 郭安君 饶明月 张晓丹 孟建康关键词: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器 不同心脏起搏 部位 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021年 心脏起搏 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 改变正常的心脏激动顺序为非生理性起搏 ,而希氏束起搏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等部位 起搏 均符合正常心脏激动与传导顺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就不同部位 起搏 的特点及对心功能影响进行了综述。 张盼 马娜关键词:心脏起搏 不同部位起搏 心功能 不同起搏 部位 的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分析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不同起搏 部位 对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行永久起搏 器安置术、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53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希浦系统起搏 24例,其中包括希氏束起搏 (HBP)组14例,左束支起搏 (LBBP)组10例;右室间隔起搏 (RVSP)组15例;深部室间隔起搏 (DVSP)组14例。测量术后QRS宽度及左室激动达峰时间(LVAT)。术后1年起搏 器程控评价心室电极参数并行心脏彩超检查及临床不良事件随访。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计算胸骨旁短轴水平左室18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平均值(Trs-AVG)、标准差(Trs-SD)及最大差(Trs-Dif),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QRS时限、LVAT、Trs-AVG、Trs-SD、Trs-Dif相比,HBP与LBBP起搏 组无明显差异;DSVP组较希浦系统起搏 组上述时限均延长并出现统计学差异。DVSP组较RVSP组患者上述时限均显著缩短,两组术后QRS时限:(120.7±7.4)ms∶(152.1±7.4)ms,LVAT:(80.6±6.6)ms∶(108.1±3.4)ms,Trs-AVG:(366.5±32.3)ms∶(422.3±43.9)ms,Trs-SD:(43.5±8.4)ms∶(67.6±9.7)ms,Trs-Dif:(146.6±35.3)ms∶(257.6±47.2)ms,P<0.01。起搏 术后QRS宽度与Trs-SD强相关(r=0.895)。与LBBP、DVSP、RVSP组相比,HBP组导线起搏 阈值高(2.4±0.9 V/0.4 ms),R波振幅低(4.6±1.1)mV,P<0.01。RVSP组患者术后LVEF较其余3组相比略减低(P=0.023),4组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希浦系统起搏 及DVSP的左室电及机械收缩同步性均优于RVSP。 张洁 吴冬燕 何乐 马薇 骆永娟 林云佳 卢凤民 张帆 樊少博 许静关键词:生理性起搏 心室同步性 主动电极右室间隔不同起搏 部位 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RVS)不同位置起搏 的QRS波宽度、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索右室间隔最佳起搏 部位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符合人工永久起搏 器植入适应证、行单腔起搏 器植入的1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在X线前后位透视下心室主动电极植入部位 与脊椎影高度对比,将患者分为右室高、中、低位间隔组,其中高位间隔组54例,中位间隔组68例,低位间隔组55例。记录术前及术后QRS波群宽度、血清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在起搏 器植入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各组术前QRS、血清NT-proBNP、LVEDD、LVEF、LVFS及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QRS均较术前增宽,组间比较中位组术后QRS波最窄,低位组最宽(P<0.05)。中位组术后NT-proBN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高位组及低位组术后6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高位组及低位组术后6个月及1年LVEDD均大于中位组(P<0.05);中位组术后LVEDD小于术前,低位组术后LVEDD大于术前(P<0.05)。中位组术前与术后LVEF、LVFS、SV无明显变化(P>0.05);中位组术后6个月SV及术后1年LVEF、LVFS、SV较低位组明显升高,与高位组相比则仅有术后1年LVEF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部位 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是最合适的右室间隔起搏 位置。 田由鹏 邵江 牟华明 马士容 石伟 吴中杰 黄亮 吴强 汪建兵 牟桂琴关键词:主动电极 室间隔 起搏部位 心功能 起搏 部位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起搏 部位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因缓慢心律失常就诊且行双腔起搏 器治疗的患者80例,按起搏 器植入部位 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 组(RVAP组,n=42)、右室流出道起搏 组(RVOTP组,n=38),于起搏 器植入次日、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QRS波时限(QRSd)的变化,检测心室机械收缩同步性的变化,统计起搏 器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LVEF降低,LVEDD、QRSd上升,RVOTP组术后12个月LVEF高于RVAP组,LVEDD、QRSd低于RVAP组;植入12个月,RVOTP组Ts-SD-12、APEI-PPEI均低于RVAP组。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 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影响小,较心尖部起搏 更能保护心功能。 周金锋 韩卫星 侯威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 起搏部位 心功能 QRS波时限 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的不同起搏 部位 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间隔(RVOTs)两种不同起搏 部位 对心脏永久性起搏 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50例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 器植入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 部位 分为A组(68例,植入部位 为RVA)、B组(82例,植入部位 为RVOTs)。起搏 器植入前后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及血浆脑钠肽(BNP)监测数据,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后3、6个月及B组植入后1、3、6个月LVEF、LAEF依次明显升高(P<0.05),A组、B组在植入后3、6个月血浆BNP水平依次明显下降(P<0.05);而植入后1、3、6个月B组LVEF、LAEF明显高于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植入后随访6个月内,A组、B组均有房颤、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病例出现,但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RVA比较,RVOTs起搏 更有助于左室、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首选起搏 点。 赵高阳 袁俊强 杨贵宝 鄢迪关键词:起搏部位 起搏器植入 心功能
相关作者
李学文 作品数:139 被引量:392 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 心功能 心脏起搏 周胜华 作品数:486 被引量:1,935 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患者 金炜 作品数:126 被引量:383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起搏器 双心室同步起搏 心血管病学 刘刚 作品数:495 被引量:1,568 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螺内酯 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疾病 刘增长 作品数:100 被引量:518 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治疗 高血压患者 阵发性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