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8 篇“ 起搏参数 “的相关文章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 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 参数 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 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 参数 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 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 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 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 参数 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 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 参数 起搏 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 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 电极脱位、起搏 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 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 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 参数 ,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 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刘一鸣 吕静关键词: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右室心尖部 QRSd正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束支起搏 后导线起搏 参数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参数 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QRSd)正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束支起搏 后导线起搏 参数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参数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长沙市中医医院就诊的QRSd正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左束支起搏 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起搏 阈值、起搏 感知、起搏 阻抗、QRSd、心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E)、二尖瓣心房收缩期最大血流(A)和心肌做功指数(MPI)。结果术中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起搏 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起搏 感知均高于术中水平,而起搏 阻抗低于术中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QRSd、心率均高于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的QRSd、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LVEDD、LVESD、LVEF、E、A和M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术前QRSd、心率、LVEDD、LVESD、LVEF、E、A和M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束支起搏 治疗QRSd正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患者术后12个月内起搏 参数 稳定性好,心脏超声参数 无明显变化。 王向槐 钱亚杰 陈琛 刘雨 梁蓉 李军 刘英 曾向辉关键词:窦房结 QRS波时限 起搏参数 心电图 焦虑和抑郁对心脏起搏 器植入术后起搏 参数 及快速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研究永久心脏起搏 器植入患者焦虑和抑郁对心脏起搏 器参数 及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为心理干预在起搏 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对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在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 余丽瑞关键词:焦虑 抑郁 心脏起搏器 起搏参数 快速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 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的起搏 参数 稳定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 (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RVSP)的起搏 参数 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 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SP组(155例)和LBBP组(106例)。收集并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和1年随访时程控参数 (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心室阻抗)。结果LBBP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大于RVSP组(均P=0.002)。2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LBBP组QRS波宽度较RVSP组明显缩窄[(110±21)ms比(140±29)ms](t=8.204,P<0.001)。术后,2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LBBP组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0.86±0.33)V比(0.69±0.22)V],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734±200)Ω比(913±276)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LBBP组心室感知、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BP组心室起搏 比例高于RVSP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结论在永久起搏 器植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RVSP与LBBP起搏 参数 均安全稳定,相比于RVSP,LBBP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脏收缩同步性。 李海威 袁钟毓 王泽峰 孙卫平 崔乃元 刘雨桐 张晓萍 吴永全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参数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与间隔部起搏 对起搏 参数 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参数 影响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 (LBBP)与间隔部起搏 (RVSP)对起搏 参数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参数 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60例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均行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 器置入,根据心室导线置入的部位,分为LBBP组(30例)和RVSP组(30例),比较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起搏 参数 (感知、阈值、阻抗)、心电同步性(QRS时限、QTc间期、QRS形态)、机械同步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差(Ts-LV-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即刻起搏 参数 、心电同步性、机械同步性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知、阈值、阻抗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QRS波时限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P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QRS波时限(F=24.807、9.752、14.385)、QTc间期(F=18.061、9.802、13.185)低于RVSP组(P<0.05);两组Ts-LV-RV、LVFT/RR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LBBP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Ts-LV-RV(F=5.714、14.257、0.783)、LVFT/RR(F=4.492、9.736、0.749)低于RVSP组(P<0.05);两组均无室间隔穿孔、囊袋出血、导线脱位等发生,无再发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住院或死亡等相关事件。结论相对于RVSP,LBBP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AVB纠正,保持良好的机械同步性,保护心脏结构,预后较好。 徐姗姗关键词:间隔部起搏 右室间隔部起搏 超声心动图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室结解剖消融及其对His束起搏 参数 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房室结解剖位置消融及其对His束起搏 参数 的影响。方法入选房室结消融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8例,其中7例既往接受了His束起搏 ,仅行房室结消融(单一消融组),21例同时进行了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室结消融联合His束起搏 (联合手术组)。三维标测系统下标测His束、冠状窦口及三尖瓣环,在构建出的Koch三角区域进行消融,实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His束起搏 。3个月后程控起搏 器参数 。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房室结解剖消融均实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消融时间(170.3±14.7)s,术中消融未对His束电极参数 产生影响。联合手术组透视时间(7.3±2.7)min,手术时间(102.6±14.9)min。单一消融组透视时间(1.7±0.7)min,手术时间(36.6±5.4)min。术后3个月程控均完全His束起搏 ,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His束电极参数 均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室结解剖消融是安全可行及高效的,且对His束起搏 参数 未产生影响。 孙源君 肖宪杰 于晓红 戴世煜 尹晓盟 高连君 孙伟 张荣峰 王忠振 杨延宗 夏云龙关键词:三维标测系统 房室结消融 KOCH三角 血糖对永久性起搏 器植入术患者首次植入起搏 参数 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血糖对永久性起搏 器植入术患者首次植入起搏 参数 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231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 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分为A组(糖尿病患者,42例)、B组(糖耐量异常患者,118例)和C组(血糖正常患者,7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起搏 阈值、感知、阻抗,起搏 器参数 程控测试时间,并分析血糖与起搏 参数 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患者心室的起搏 阈值、感知、阻抗高于C组,参数 程控测试时间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心室的起搏 阈值、感知、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程控测试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BG)水平均高于C组,A组患者的FBG和2 h BG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BG水平与起搏 阈值、感知、阻抗以及参数 程控测试时间成正相关(r=0.410、0.352、0.332、0.318,P<0.05);2 h BG水平与起搏 阈值、感知、阻抗以及参数 程控测试时间成正相关(r=0.425、0.367、0.346、0.327,P<0.05)。结论血糖对起搏 器植入术患者起搏 参数 阈值、阻抗、感知有影响,血糖升高会导致起搏 参数 阈值、阻抗升高,感知灵敏度降低,起搏 参数 程控测试时间延长。 莫海亮 吴子君 黄瑞娜 陈陆军 孙启帆 吴铿关键词:血糖 永久性起搏器 植入 起搏参数 脉冲发生器更换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 参数 单中心分析 2020年 目的:评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更换脉冲发生器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 参数 。方法:研究入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的患者。比较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时的经静脉除颤导线的起搏 参数 (包括起搏 阈值、感知和阻抗)。结果:共308例患者成功施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男性205例,平均年龄(59.05±14.45)岁,脉冲发生器使用时间为68.0(54.2~83.3)个月。除6例除颤导线因绝缘层破裂或不完全断裂而追加了新导线外,302例(98.1%)均继续应用原除颤导线。应用原除颤导线的302例患者除颤导线的起搏 阈值首次植入时为(0.71±0.49)V/0.50 ms,更换时升高至(1.01±0.88)V/0.50 ms,R波感知振幅由首次植入时(15.38±6.46)mV下降至(12.13±6.48)mV,阻抗由首次植入时(867.66±318.21)Ω降低至(702.05±260.87)Ω,P均<0.001。以导线固定方式进行分组,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 阈值在首次植入时[(0.93±0.84)V/0.50 ms vs.(0.64±0.25)V/0.50 ms,P=0.008]和更换时[(1.15±0.98)V/0.50 ms vs(.0.90±0.72)V/0.50 ms,P=0.036]均略高于被动固定导线组。两组在更换时的起搏 阈值均表现为升高趋势,增幅为0.2 V/0.50 ms,但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 阈值变化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228)。结论:98%的除颤导线在平均应用5.67年后仍参数 良好,数值变化幅度小,脉冲发生器更换时可继续应用。 牛红霞 张妮潇 蔡敏思 申玉静 陈柯萍 任晓庆 侯翠红 樊晓寒 华伟 张澍关键词:除颤器 导线 起搏阈值 稳定性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患者心肌损伤电流和起搏 参数 变化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 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 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 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 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 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组(BDRVA组) 37例。临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电极植入时间,手术总时间,QRS波时限,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起搏 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结果 ZDRVS组术后QRS波时限短于BDRVA组(P <0. 05)。ZDRVS组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均高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起搏 阈值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电极阻抗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两组R波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 植入术患者术中COI高,术后QRS波时限短、起搏 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临床随访起搏 参数 保持相对稳定。 艾民 颜昌福 贺剑 夏福纯 江军关键词: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起搏参数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损伤电流、起搏 参数 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 损伤电流(COI)、起搏 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 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 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 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 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 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 艾民 颜昌福 贺剑 夏福纯 江军关键词: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主动电极 起搏参数
相关作者
韩雅玲 作品数:2,585 被引量:6,874 H指数:3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臧红云 作品数:222 被引量:334 H指数:9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双心室 永久起搏器 王冬梅 作品数:792 被引量:1,865 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脏再同步治疗 介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向晋涛 作品数:199 被引量:677 H指数:1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血管病学 散点图 心电散点图 心电图学 LORENZ 于海波 作品数:350 被引量:470 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 射频导管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