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3篇“ 话语重构“的相关文章
网络时代“语言通胀”现象及话语重构
2025年
大众语言思维在网络影响下发生巨变,非主流文化的介入及新生的概念术语使语言环境更为复杂,即时性的网络传播能够让语言行为短时间演变为语言现象。碎片化的语言应用、多变性的话语表达、同质化的语言思维,产生了模糊真实感受的“语言通胀”。重现语言的力度和价值,增强大众对语言的使用意识和使用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重构话语功能。基于语言应用时代背景,结合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梳理“语言通胀”现象及其成因,分析语言过度使用给大众带来的影响,从语言思维和语言教育两个角度提出话语重构策略。
李玲
关键词:网络时代话语重构
《极花》英译本性别话语重构及人物形象重塑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贾平凹小说《极花》聚焦女主人公胡蝶被拐后的惨痛经历及复杂心路历程,2019年由英国女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翻译成英文出版。本文对《极花》及其英语译作Broken Wings进行对比分析,以女性文体学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句法和叙事视角多个层面探讨译者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译文性别话语的呈现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发现,作为女性译者,韩斌对女主人公表现出极大同情,在细微之处展示胡蝶的复杂情感,突出胡蝶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构了性别话语,重塑了人物形象。
龙堃孙会军
关键词:英译性别话语
《隐入尘烟》:“家宅”的空间认同与话语重构
2024年
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以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风格成功塑造了一对底层人物形象,并通过两人在“家宅”之间的辗转铺开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既纯净又残酷的乡村图景。“何以为家”是整部电影追问的主题,“家宅”空间的塑造依赖于影像文本层面的家宅建筑,影片对现代家庭空间观念提出质疑的同时,采取了复归传统并寻求重构“家园”话语的路径,但最后仍以悲剧收尾,展现了导演对重构可行性的反思。思想深度与电影语言的完整统一,对当下现实主义乡土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鲁睿
关键词:家宅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重构被引量:3
2024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与时俱进,挖掘展示中华文化精髓;更要守正创新,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成果进行宣传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亟待更新,为此,要从系统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逻辑进行重构;从话语内容的科学选择、发展趋势和转换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内容进行重构;从汉字话语表达的吸引力、符号话语表达的感染力和网络话语表达的文明度对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表达进行重构
倪素香熊昊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话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话语重构
2024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下,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话语重构。即通过对“天人合一”“取用有度”“民惟邦本”等传统生态话语的守正创新,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命题,建构了一个既容纳了世界观、发展观,又容纳了价值观的理论空间,促进了环境议题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民间话语中的充分交流。
吕宏钰薄海
关键词:话语重构
人文经济视域下生活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当代设计与中华生活美学的话语重构被引量:3
2024年
新时代人文经济概念的提出,既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问题,也蕴含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经济结合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问题。人文经济视域下,中华生活美学不仅承载着丰厚传统文化基因,而且生动体现着人文与经济融合对于文明创造的独特意义,还意味着在与当代设计结合中推动中华生活美学话语重构这一重要命题的破解。中华生活美学及其当代运用需要进一步在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诸方面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在生活美学领域,从现代性与设计视角看,中华古代文人艺术表现出的文化旨趣与传统手工艺积累的感性经验知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文明意蕴;前者体现了中华美学的精华和文明的历史高度,后者表征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形态和古代知识生产的领先地位。当代语境下传承遗泽、拈提古今,应着眼于审美智慧与思维方式,并在对西方现代设计与生活美学的参究中,逐步建立当代中国生活美学话语体系,推动传统重构与文明更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增添异彩。
管宁
关键词:人文经济生活美学传统文化话语重构
民主正义论:从中国出发的世界性民主话语重构
2024年
国际话语体系建构面临融通本土性与全球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难题,从中国出发重构“世界性”民主话语是突破这一困境的可行路径。“民主正义”通过嵌入“正义”之公正良善的实质价值重构民主认知,成为世界性民主话语的核心概念之一。民主正义论的建构需要遵循四个步骤。首先,确立世界性民主话语的内涵。其次,对“民主正义”给予规范性论证,强化民主正义论的价值理性、客观伦理和实践建构的理论特质。再次,阐释民主正义的建构原则,包括平等参与、保存生命和需要。最后,根据其伦理论证和建构原则明确民主正义的具体范畴:责任民主、治理民主和发展民主。民主正义论是从中国的民主具体实践场域和运行成效中生成的新概念和新范畴,可以全面彰显中国民主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意义。
王菁闫苗
犹抱琵琶半遮面--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文化话语重构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是第一个以完整译本形式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在英语世界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对后世《聊斋志异》的英语重译和其他语种外译产生了重要影响。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对《聊斋志异》原文的文化话语进行了重构,本文从文本内容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参与者再定位三方面,分析了翟译本的文化话语重构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译者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寻求译本被英语世界成功接受的有效翻译模式,对当代的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戴文艺
关键词:《聊斋志异》翟理斯文化话语
中国现代悲剧观的生成与国族话语重构——一个概念翻译史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悲剧”一词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译介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文学层面,其被新知识群体广泛应用于多维度的思想观念碰撞与争斗的场域。这一概念的发展流变亦成为一个涵盖不同知识领域的多重话语实践,不仅使中国文学参与到世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也立体式呈现了现代中国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与寻求出路的尝试。将“悲剧”概念从被动西化转向自觉本土化这一通变历程置于概念翻译史的研究视野之下,可在概念翻译的历史性中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进而发掘“悲剧”这一外来概念如何经历诸种“误读”与“变异”才最终完全融入中国本土语境,成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塑与民族认同重建的重要精神力量。
谷田
马克思从契约论话语重构到契约论批判的进展
2024年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他曾于不同语境中对契约论的理论话语进行指涉,并从重构契约论话语走向彻底的契约论批判。从《论犹太人问题》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马克思以市民社会-国家的结构来解释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的结构,并展示出后者的历史性维度。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马克思展开了契约论批判,揭示了“自然状态”的历史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暴力性,以及“社会契约”对这种暴力的神秘化。马克思对契约论的批判不只是对契约论话语的理论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批判。
王涑阳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政治经济学

相关作者

刘伟
作品数:119被引量:905H指数:1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政治 政治学 中国政治学
颜桂堤
作品数:27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化研究 话语重构 话语体系 巴赫金 博弈
钟希明
作品数:21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身份认同 话语重构 野火 再燃 介入
许燕
作品数:42被引量:165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华文传媒 新闻报道 美华文学 海外华文传媒 网络时代
李世桐
作品数:15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职业大学
研究主题:高职院校 音乐 教育 视阈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