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9篇“ 言意之辩“的相关文章
- 言意之辩: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学本质探讨
- 2025年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论在社会转型与思想变革的推动下,形成了独特的言意之辩。这一时期的文论家通过对语言形式与意义表达的深入探讨,构建了文学本质的多维理论框架,强调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的独特性与表达深层意蕴的能力。本文系统梳理了言意之辩的理论起源、发展脉络及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本质研究的影响,分析了其在推动文学语言创新、风格塑造及多样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期通过对言意关系的深入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理论基石。
- 袁琳王雪
-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言意之辩文学本质文学语言
- 论言意之辩与观置辞——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
- 2023年
- 言意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论题,古代学者对此讨论甚多,或主张言不尽意,或认为言无不尽。因为认为语言可以完整地表意,所以在语言的选择上,有学者以辞达为主,而有学者则追求词采华茂。文学家虽然认为“文不逮意”,但在创作中,仍希望以“易了”为标准,精心选择语言。因此,文学批评也可通过分析批评作品的语言来窥知作者的情意。
- 陈丕武刘海珊
- 关键词:言意之辩
- 试论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哲学美学意味
- 2022年
-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有三种观点——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以荀粲和嵇康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这些观点体现了玄学家们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这些思考触及认识论上的重要问题——认识工具语言的局限性、事物本体能否被认识主体把握,因而极富洞见,闪烁着思辨的光辉,更佐以论据证之,同一阵营观点呈补充之态,不同阵营观点针锋相对,言意之辩故弥漫着浓厚的哲学意味。言意之辩解释了创作者时常遇到的词不达意的苦恼,凝结着创作者苦与乐,因而充斥着生机勃勃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构成言意之辩生意盎然的美学意味。言意之辩的美学意味还在于它导向对“言外之意”审美价值的追求,并在导向对此审美价值的追求后引发对“会意”审美方式的推崇,最终助推重感性、直觉和个人内在体验的中华美学传统的形成。
- 高蕾
- 关键词:魏晋玄学言意之辩言不尽意哲学意味美学意味
- 试论“言意之辩”与解释学关系
- 2020年
- “言意之辩”是魏晋学者对语言、概念能否表达思想的争辩。“言”即语言、概念;“意”即意涵、思想。但对于言意关系的讨论实际上由来已久。从《周易》《道德经》到《庄子》等著作中,各家都有着不同的论述方式。由此也延伸出另一个重大议题,如何解释经典。由“言意之辩”引发的解释学问题,对中国哲学与文化影响深远。
- 方锦
- 关键词:辨析
- 从逻辑视域看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
-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中国逻辑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言”与“意”亦是中国逻辑史中的一对比较重要的范畴。简单说来,“言”“意”关系主要探讨的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对“言”、“意”问题的讨论总是吸引着众多学...
- 雷蕾
- 关键词:魏晋玄学言意之辩逻辑学言意关系
- 禅宗绘画史上的“言意之辩”
- 2019年
- 禅宗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绘画艺术能否表现人的“本来面目”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是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文字观在绘画领域中的反映。一派认为绘画艺术的“言”不能真正表达“本来面目”这个内在的“意”,另一派认为绘画艺术仍不失为认识和把握“本来面目”的工具和途径。从时间上来讲,这场讨论上自中晚唐,下至明清,可谓旷日持久。虽然讨论的双方最终也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却深化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别是对绘画本体论、绘画创作论和绘画鉴赏论的认识,因而有其积极意义。
- 何劲松
- 关键词:本来面目
- 认知科学视角下的魏晋知科学视角下的魏晋“言意之辩”
- 2017年
- "言意之辩"起于先秦盛于魏晋,从逻辑上看主要是针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即语言或文字能否完全把人的思想或认识表现出来。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确定了语言的说事和行事功能,提升了语言的地位,至认知科学发生经验转向,确立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从认知科学的建立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言不尽意"到"言尽意"的过程。
- 沈琴
- 关键词:言意之辩语言思维
- 庄子"言意之辩"的本体论探析
- 2016年
- "言意之辩"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先秦时期以儒、墨为主导的"言尽意"论和老子主张的"言不尽意"论相继提出。在二者基础上,庄子对言意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明确提出了"得意忘言"论。对本源的思索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庄子"言意之辩"问题的探析也首先从形而上层面上展开,辨析庄子"言"和"意"的基本概念,由"言"和"意"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道不可言"的内在原因。从"道"的高度把握庄子言意观的核心思想——"得意忘言",论述在"道"的本体境界上从存在的分离走向存在的统一的过程。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使言意之辩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为魏晋言意问题的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 张梦楚赵定东
- 关键词:庄子言意之辩得意忘言本体论
- 言意之辩与守变之道——论何李之争的复古二维度
- 2015年
- 文学史家对明朝中期文学思潮多以"复古"概之,认为何景明、李梦阳是其两大旗手。复古旗帜之下,二人在对待"古"的诗文理论主张上存在明显差异,李梦阳倾向"守",何景明重在"变"。"言意之辩"是二人争论的焦点并寓于"守变"之中。何景明重"变"根源于对老庄哲学的"一"和"万"的关系的理解。二人对"古"的态度差异正反映了他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差异,何景明对待传统的"通变"态度给今天的文学发展以启示。
- 张宏勇
- 关键词:复古论争老庄哲学
- “言意之辩”与古典诗学中的美学追求——中国古典哲思与诗艺阐释的语用学分析
- 2013年
- 先秦诸子借助"言与象"来阐述各自思想主张的同时,对作为体现人类创造力的符号系统能否正确指向生命体验,充满了不满与疑惑,在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中显得颇为瞩目。这对后世古典哲学与文学领域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哲学阐释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古典诗学阐释学中神韵与唯美的审美追求。
- 宁智锋李栋辉
相关作者
- 黄奕霖

-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言意之辩 名实 先秦 言意观
- 谢斯斯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言意之辩 言不尽意 言外之意 中国古代文论 语言张力
- 宋喻

- 作品数:3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研究主题:孔子 语言哲学 言意之辩 名实 语言哲学思想
- 何向东

- 作品数:115被引量:266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逻辑 归纳逻辑 逻辑学 现代逻辑 逻辑研究
- 彭传华

- 作品数:38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王船山 均平 语言哲学 民族主义 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