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1篇“ 解释学循环“的相关文章
马一浮经-哲系统的理论特色——从“解释学循环”的角度看被引量:1
2024年
“六艺论”是马一浮思想术的基本架构。马一浮的六艺论既是一个经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或哲的系统。马一浮自觉继承孔子以来“寓作于述”的立言传统,通过六艺论经系统的建构来表出其哲思想。他的六艺论,在“道”“道术”的层面上,把六经理解为一个内在相互关联的义理系统和意义整体,通过统类、总别、经义,以及始教和终教间的交涵互摄、互通互诠来揭示义理,形成了一个具有“解释学循环”结构特征的经诠释体系和哲理体系。马一浮这一注重经典自身生命整体性和思想连续性的术理路,在民国以来中国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的术潮流中,可谓空谷之足音,对于我们思考中国思想文化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景林
《孟子》《庄子》中智故、心气关系比较——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被引量:1
2023年
如何理解《孟子·离娄下》的性、故、智的关系和《孟子·公孙丑上》的言、心、气的关系,历来注疏争讼纷纭。本文根据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即同时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语、话题和写作风格,以《庄子》中的思想对以上两段重新做一诠释。结果发现,《离娄下》中的“故”是有心、有意,甚或奸诈之心,这样与“智”就合理地衔接了。《公孙丑上》中“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同于《庄子·天地》“得其所谓,謷然不顾”“失其所谓,傥然不受”之境界。孟子的“不动心”是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是大无畏精神,而不是庄子“心斋”之后的是非两忘的淡泊心境。
谭明冉
关键词:解释学循环
船山易中的解释学循环——两端而一致的“几微”与“成象”
2022年
船山易本就有“彖爻一致”的易理路。爻之动即是“几微”,即是指“阴阳始交”的趋向性,即是人在生存境域中非课题化的先理解。彖,是对一卦之成象的总体理解。忧患促逼人之“几微”进入大化流行的因缘整体,存在得以显现出来。人心的几微之动,动而生象。此即“著几以成象”。船山易之“象”主要的作用就是显现气的运化之迹,气的呈现乃是人之所感。“象”是对所感通的理解,同时也是人之存在的呈现。“成象”乃是有所成形的“象”,即是对某一境域之中的显隐十二位的各种姿态关联的总体描述,是对某一卦象创生的境域化的理解。即时即境的气化生动、大化流行,即存在者所直接领会的和存在的源初关联、源初牵引,都被这易象的解卦活动阐明出来。这就是“成象以显几”。故而,船山研《易》的体认经验必有“立卦”即“著几以成象”和“解卦”即“成象以显几”两端。此两端而一致之处,正是“几微”与“成象”之间的解释学循环,如环无端,意义方才“日生日成”。
洪兆旭
关键词:解释学循环卦象
解释学循环”在中文言文教的应用研究
语文的文言文教是必不可少的板块,这对于培养生阅读古代优秀文作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言文教效果不佳,主要有教内容不够全面和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等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文言文教中“文言...
钟子威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实践
解释学循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开放性互动被引量:3
2021年
解释学循环历经语文、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个阶段的演进,强调文本内部的整体与部分、个别文本与作者的其它文本及作者的思想整体之间的论证循环关系。理解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理解寻求视域融合,理解与应用相互包含。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彼此互为理解者与文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构成一种解释学循环,这是由两个相反方向的循环构成的一个开放性、永恒的循环
易森林陈彧洁
关键词:解释学循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视域融合
伽达默尔对“解释学循环”理解的推进被引量:1
2019年
解释学研究中,人们常会引用伽达默尔对解释学循环的论述,而这些论述又往往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搅在一起,以至于伽达默尔在这个方面的重要推进工作容易被掩盖和忽略,甚至不被明确提到。例如,德国者J.C.马那尔多(John C.Maraldo)《解释学循环》(1)这本书,就解释学循环谈到了西方解释学史上三个重要代表人物的相关思想,他们分别是: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海德格尔.
何卫平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来自海德格尔思想的启示被引量:3
2019年
美诺悖论构成了解释学与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联结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诺悖论的探讨大都集中于认识论或知识论,然而站在今天欧陆哲、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立场,解释学与知识论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但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源生与衍生的关系。如此看来,解释学同样要面对美诺悖论。解释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解释学循环,而解释学循环发展到海德格尔阶段产生了重要的转折,进入到存在论-生存论的层次,它可为理解乃至化解美诺悖论提供一个很好的、富于启发性的视角。
何卫平
关键词:解释学循环
略论伽达默尔对“解释学循环”的贡献被引量:6
2019年
解释学循环的反思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在古典解释学和现代新解释学那里得到了凸显。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都为之作出重要贡献,但伽达默尔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鲜有人提及,实际上他在这方面是有着重要推进的,这主要表现为他明确提出的"完满性的先把握"(完满性的先见),以一种具体、独有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并努力走出解释学循环的内在性,这同海德格尔后期力图走出现象的内在性是一致的,并导向"成人"之"教化"。
何卫平
关键词:解释学循环伽达默尔施莱尔马赫狄尔泰
戴震哲方法论新探——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的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解释学循环"理论来考察和评论戴震的哲方法论,界已有之阐述还存在层次不明和理解偏失的问题。通过梳理和区分"解释学循环"的三重含义,以此对照考察戴震的哲方法论论述,可知其一方面有与现代哲解释学相通的地方,另一方面亦有自身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对比,戴震哲方法论的合理价值、独有特色及其不足,亦得以明白彰显。
邓国宏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解释学循环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的“解释学循环被引量:1
2016年
"解释学循环"是解决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问题的重要路径。这一路径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的自身意义循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理解者对自我存在意义的理解循环,以及中国教育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其"前理解"之间的循环达成的。
刘黎明
关键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解释学循环

相关作者

何卫平
作品数:72被引量:311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解释学 伽达默尔 辩证法 现象学 哲学解释学
胡元群
作品数:11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研究主题:解释学循环 解释学 跨文化 图式 意象图式
陈鸥帆
作品数:15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
研究主题:解释学循环 文本解读 效果历史 中西 语言诗学
宋志润
作品数:24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库恩 词汇系统 不可通约性 范式 教育哲学
魏传光
作品数:70被引量:277H指数:7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德育 实践思维 道德教育 道德 中国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