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97篇“ 西南民族地区“的相关文章
西北西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2025年
文章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构建涵盖综合经济效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对2011年、2015年与2019年民族八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是西北与西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差距的关键原因,需要优先从这三个方面弥补差距。
李雪纯张雨涵
关键词:熵权TOPSIS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实施路径探析
2025年
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形成该地区农村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对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实施途径的阻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开展社会支持工作、加强支持主体的专业化培训和考核、打造适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支持内容、加强支持工作的联动力度和监管等建议,以期真正发挥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价值。
肖璇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1+3+6+N”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初探
2025年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校社协同育人场域中,跨境家庭、民族文化融合等独特景象为构建该地区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行动路向。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探究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内在机理,并结合该地区家庭教育现状与特色,分析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提出构建“1个中心、3个层面、6个关键、N个联动”的“1+3+6+N”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观点,即构建专门统筹家庭教育社会支持工作的“1个中心”;实现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3个层面”全覆盖;激活学校、村委会、妇联、民政、民委、社会组织“6个关键社会支持主体”的支持驱力;联动其他所有社会支持主体的“N个联动”,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赋能,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全新局面,实现乡村教育治理的全面提质,最终促进该地区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肖璇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现状探究
2025年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融合场域中,社会支持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不可忽视。聚焦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审视当前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现状。调研结论:宏观层面,首部家庭教育立法及各地政策助力农村家校社协同育人,村规民约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准绳;中观层面,农村家校合作偏向于单向支持状态,社会各界聚焦农村特色加大支持力度,重视民族文化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特色;微观层面,家长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优先向家人、亲属等寻求支持。
肖璇樊蕾韦晔严辉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
文化交融视阈下西南民族地区短视频国际传播策略探究
2025年
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短视频凭借独特魅力已成为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文章对西南民族地区短视频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其三大特点,即民族文化元素多元汇聚、传承与创新协同发展、叙事与互动多元构建。同时,文章深入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短视频国内外受众群体的审美偏好和文化需求,指出了西南民族地区短视频在内容生产方面面临本地化与文化适应难以平衡、在内容分发方面面临平台选择与跨平台传播困境、在内容推广方面面临互动性提升遭遇瓶颈等三大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的深度内容适配与多元叙事创新、基于大数据驱动与平台生态的精准分发与协同传播、多元互动赋能与跨文化受众共创的传播效能提升三大应对策略,以期提升西南民族地区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刘蕊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西南民族地区守边村寨乡村振兴中托育服务嵌入式发展机制研究——基于云南边境沿线村寨调查
2025年
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天然屏障,西南民族地区守边村寨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其发展相对滞后,是边疆民族地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深入剖析了西南民族地区守边村寨托育服务的嵌入式发展机制,旨在全面把握其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创新策略。通过细致的实地调研、深入的访谈及详实的数据分析,梳理了托育服务在西南守边村寨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探讨了嵌入式发展机制在该地区应用的可行性与独特优势。尽管嵌入式发展机制在提高托育服务可及性、提升服务质量与增强服务持续性方面展现出了显著成效,但现有的实施策略与模式仍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亟须进一步探索与优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策略与建议,旨在为推动西南民族地区守边村寨托育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杨斐梅英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转型及其治理
2024年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以城市与乡村文化地位平等和功能互补为核心,两种不同形态文化的不断互促融合,进而实现良性嵌合和各自内生发展的结果。基于“嵌入-内生”分析框架反观现实,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转型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地方乡村文化转型发展的时代精神系统性嵌入有待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的集体主义和公共精神重塑还需进一步强化。因此,以时代精神为核心重塑乡村文化内容体系、以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以参与渠道和资源平台整合为抓手重塑公共精神等,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冯奕强李俊清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24年
2023年11月9日至11日,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凯里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民族学领域专家、学者13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南民族研究的经验与路径、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展开研讨,提出了很多有益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真知灼见。
谭睿敏杨江萍陈然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西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1研究目的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征程,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是...
马泓宇王辰张乐思邓泉文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机衔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开展旅游扶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测算2023年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两者耦合关系及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划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显示:(1)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旅游保障和乡村旅游资源相较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略好.(2)研究区脱贫韧性较强,且地区间波动较小,经济韧性、资源韧性相较于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更好.(3)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主要以乡村旅游发展滞后型为主,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耦合度,空间耦合关系基本一致,呈现出3个中心向中部扩散的空间格局.最后,根据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旅游经济功能、提升乡村旅游联农带动效应,增强文化和社会脱贫韧性等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建议.
刘愿理姚焱刘怡
关键词:乡村旅游村域西南民族地区

相关作者

李良品
作品数:181被引量:617H指数:12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土司 明清时期 乌江流域 土司制度 民族地区
任勇
作品数:126被引量:445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国家认同 公民教育 西南民族地区 中国共产党 少数民族
石玉昌
作品数:45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教育 高校 互联网 西南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
么加利
作品数:78被引量:426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研究主题:教育 基础教育 西南民族地区 审视 教育实践
冯伟林
作品数:31被引量:402H指数:10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旅游扶贫 地方政府 西南民族地区 校企合作 武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