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32篇“ 裂变径迹分析“的相关文章
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侏罗纪—新生代热演化为例
2024年
古生代以来,西秦岭地区经历了复杂地质演化过程,本文对5件古生—中生代碎屑岩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以反演西秦岭地区经历的构造热事件。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分199~155 Ma、94~64 Ma两组,西秦岭地区经历的4个阶段热演化:第一阶段(200~120 Ma)反映了侏罗纪华南、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事件;第二阶段(120~65 Ma)反映了白垩纪一次较快的冷却事件;第三阶段(65~20 Ma)反映了古近纪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活动;第四阶段(20 Ma至今)反映了中新世青藏高原向NE向的增生作用。
吴金旭徐勤琪潘泉涌杨佩琳金鑫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裂变径迹磷灰石热演化史
东天山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过程:来自巴里坤山与吐哈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
东天山地区因中-新生代的陆内构造活动而受到强烈影响,多次的构造复活与陆内造山作用导致山脉快速崛起与盆地沉降,逐渐演变为现今典型的盆山交错地貌格局。然而,在气候等因素影响下,东天山在中新生代时期的剥露有限,难以准确掌握控制...
赵子豪王国灿申添毅马骋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中新生代吐哈盆地东天山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
青海东昆仑东山根矿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对青海东昆仑东山根矿区所采集的7个磷灰石样品进行分析,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136-67 Ma,具体分为136-112 Ma、101-95 Ma和74-67 Ma 3个年龄组,这较好地体现了该地区所经历的构造隆升事件。东山根矿区热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60-80 Ma),是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发生向欧亚板块挤压拼贴作用的响应阶段;第2阶段(120-80 Ma),经历了阿尔金断裂走滑,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以及燕山晚期冈底斯地体向北俯冲运动,直到早白垩世晚期发生快速冷却抬升;第3阶段(80-23 Ma),构造事件相对平稳,整体呈轻微抬升,样品随地质体隆升缓慢降温;第4阶段(23 Ma至今),快速冷却抬升,对应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
陈雪袁万明袁二军王珂冯子睿
关键词:热历史裂变径迹磷灰石东昆仑
南黄海中部隆起晚白垩世以来地层剥蚀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南黄海中部隆起自印支期以来经历显著的构造隆升及剥蚀过程.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的钻井岩心,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研究了南黄海中部隆起晚白垩世以来的剥蚀过程及响应特征.所获得的8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出两个年龄组,除单个样品为38±3Ma外,其余样品都集中在(52±4)^(65±5)Ma范围内,基本反映了同一期构造热事件年龄,并且均远小于样品所处的二叠纪年龄,表明样品完全退火并记录了晚白垩世以来的热历史.样品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泥岩镜质体反射率计算的最高古地温处于样品退火带温区范围内,各样品从晚白垩世早期(约100Ma)以来经历持续的降温过程,在约80~75Ma开始进入部分退火带.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期快速冷却降温过程出现在晚白垩世末期,并持续至古新世早期,随后进入古近纪表现为持续相对缓慢的降温过程,降温幅度约30℃,渐新世末期到中新世早期存在另一期快速冷却过程.热史模拟结果较好地指示了南黄海中部隆起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层剥蚀响应特征.
庞玉茂郭兴伟韩作振张训华朱晓青
关键词:地层剥蚀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
新疆阿尔金山阿克达坂至喀腊达坂一带裂变径迹分析与热史模拟
阿克达坂至喀腊达坂断裂带位于阿尔金成矿带的核心区域,科研价值高,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野外路线剖面调查、典型矿床研究、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及前人相关研究,对阿尔金山地区阿克达坂至喀腊达坂一带进行系统的裂...
贾伟航
关键词:成矿带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裂变径迹分析及其在地质问题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裂变径迹分析是六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年代测定方法.过去几十年来,它在更普遍的地质问题上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扩展,这反映了对裂变径迹退火温度依赖性和裂变径迹长度分布信息的理解.裂变径迹分析岩石的低温热历史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在120℃以下,提供磷灰石的轨迹,在350℃以下,提供锆石轨迹.裂变径迹分析已应用于各种地质问题,包括沉积物源、沉积盆地热历史模拟、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长期大陆剥蚀.
李亚男彭治超戴银月
关键词:热年代学剥蚀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岐山-麟游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地质响应——来自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被引量:19
2017年
本文通过对渭北隆起西南缘岐山-麟游地区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及热史模拟,探讨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及地质响应。结果表明,燕山运动对研究区影响最大,使得研究区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及抬升,研究区中生代以来至少包括三次构造抬升: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138~128Ma)、早白垩世末以来,主要是晚白垩世(86~69Ma)和始新世(50~40Ma)。AFT年龄的空间分布暗示了研究区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后期整体抬升的特点。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在158Ma达到最大古地温,158~130Ma,样品快速抬升至部分退火带,130~40Ma为缓慢抬升,40Ma以来抬升速率明显加快。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与相邻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具有密切的联系,晚侏罗世构造抬升与秦-祁造山带此时进入强烈多旋回陆内造山过程相对应,早白垩世稳定沉降期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熟的关键时期,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与秦岭造山带抬升具有一致性,始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与渭河盆地北缘翘倾作用有关。
祁凯任战利崔军平于强曹展鹏杨鹏邓亚仁张梦婷
关键词:裂变径迹分析热史模拟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分析表明:研究区北段府谷—兴县地区构造抬升相对较早,且经历了白垩纪晚期(86~56Ma)和古近纪(44~37 Ma)两次隆升过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24.5 m/Ma和41.8 m/Ma;研究区中段紫金山地区抬升相对较晚,主控构造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早期(68~56 Ma)和古近纪中晚期(35 Ma),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48.8 m/Ma和49.2 m/Ma;研究区南段临县—吴堡地区抬升最晚(35~21 Ma),平均隆升速率为73.9 m/Ma。因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具有北段抬升早、中段抬升相对较晚和南段抬升更晚的特点,南北区段统一的强烈构造抬升活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晚近时期,且构造隆升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结合已有的成矿(藏)年代学资料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关键构造事件及其隆升强度与多种矿产耦合成矿(藏)事件关系密切,构造事件与成藏(矿)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耦合特点。
丁超陈刚郭兰张文龙师晓林徐小刚刘腾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差异隆升隆升速率
LA-ICPMS法在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中的应用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得出的磷灰石颗粒年代和退火现象等信息,可为古地层反演和古地温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过程中,颗粒中238U含量是年代计算中的重要参数,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2....
李卓然
关键词: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微量元素
文献传递
青海都兰县哈日扎多金属矿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采集哈日扎多金属矿区不同矿带不同岩性的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探讨矿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于120-60.2 Ma变化,具体可分为120-93 Ma、78 Ma和66-60 Ma三个年龄组,较好地体现了该地区经历不同构造隆升剥蚀作用,120-93 Ma和66-60 Ma分别代表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先后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时期向北俯冲并与北侧地块碰撞-汇聚的体现,78 Ma是区域上低级变质作用的反映。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样品地质热历史相似,分为三个阶段:160-90 Ma、90-20 Ma、20 Ma至今,三个阶段分别隆升0.28 km、1.40 km、1.00 km,总的隆升量为2.68 km,第三阶段代表青藏高原及周缘新生代重大隆升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持续挤压和后期拉张环境下的整体强烈隆升。
孙非非朱传宝袁万明张爱奎马忠元郝娜娜冯云磊
关键词:裂变径迹磷灰石东昆仑

相关作者

袁万明
作品数:160被引量:1,442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裂变径迹 东昆仑 成矿时代 磷灰石 热年代学
董金泉
作品数:101被引量:36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合成炉 裂变径迹 反冲 富勒烯 径迹
任战利
作品数:296被引量:2,767H指数:3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热演化史 古地温 裂变径迹 地温梯度
保增宽
作品数:32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反冲 径迹 金云母 定年 裂变径迹
周祖翼
作品数:163被引量:1,844H指数:2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TH U 裂变径迹 造山带 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