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5篇“ 被动陆缘“的相关文章
- 南大西洋中段被动陆缘阿普特盐岩研究进展
- 2025年
-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在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沉积了一套分布广泛的蒸发岩,其成分和成因不仅对研究南大西洋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油气勘探关注的重点。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盐岩的分布、时代、成因和构造沉积背景等研究进展,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争议,指出分歧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1)盐岩厚度大,变形复杂,两侧宽度和对称性变化与盆地的伸展模式及板块破裂的位置有关;(2)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定年表明,盐岩在各盆地的沉积下限约为118~116 Ma,上限为115~110 Ma,阿普特阶生物层型不完善和同位素年代数据太少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地层学精细对比为确定其时代提供了新的方法;(3)盐盆北部较南部更富含易溶成分,相对于海水源自南部大洋和蛇纹石化脱水两种模式,源自北部大洋的热液卤水模式更能解释其成分差异,且与古生物、古地理及古气候证据相吻合;(4)基于对洋陆边界、不整合成因和盆地沉降机制认识的差异,对盐岩沉积于大洋形成前、形成后或是形成过程中仍存在不同观点,明确盐下基底的性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5)需要结合古气候、古地理综合分析盐岩沉积于浅水深盆还是浅水浅盆环境,而且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盐盆水平面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 李海滨陈全红毕素萍陈杰
- 藏东怒江峡谷蛇绿岩:早侏罗世拉萨地块被动陆缘俯冲起始的记录?
- 2025年
- 藏东怒江峡谷蛇绿岩的时代和成因一直不明,是隶属于新特提斯还是古特提斯缝合带存在争议.本文查明左贡县地巴、友巴蛇绿岩形成于190~185Ma,为SSZ型,隶属于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蛇绿岩中堆晶岩的母岩浆可能为玻安质,其地幔源区受到俯冲流体和含古老地壳成分的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作用.进而提出:班公湖-怒江洋盆于早侏罗世(195~184Ma)发生俯冲起始,向拉萨地块之下俯冲,俯冲起始在2000余公里长度同时发生,在拉萨地块北缘形成了同时期的岛弧花岗岩;班公湖-怒江早侏罗世蛇绿岩代表拉萨地块北侧被动陆缘俯冲起始阶段的弧前大洋岩石圈残片;俯冲起始可能由Pange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伴随的全球板块急剧重构诱发形成.
- 钱青孙宝璐董飞羽
- 关键词:早侏罗世超大陆裂解
- 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 2025年
- 近年来,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深水区的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可采储量达3.8×10^(12) m^(3),但该区资源发现率仅为13.1%,待发现资源潜力巨大,为此,在综合东非被动陆缘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烃源岩、储层、圈闭及运移等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生储盖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东非转换伸展型陆缘盆地主力烃源岩以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潟湖相、局限海相页岩或灰岩为主;主力储集层为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新近系海相碎屑岩。2)油气沿断层做“垂向式充注”或“横向式充注”,沿不整合面或储层做“测注式充注”;受控于东非复杂构造演化作用,形成了以构造、地层岩性为主的圈闭类型。3)成藏条件以鲁伍马、坦桑尼亚盆地最为优越,有利勘探层位为白垩系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索马里盆地三叠系Calub组砂岩具有较好勘探前景。随着勘探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盆地油气勘探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 范玉海范玉海屈红军
- 关键词:深水油气地质特征勘探潜力
- 一种被动陆缘盆地海相有效烃源岩分布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被动陆缘盆地海相有效烃源岩分布的预测方法及装置,涉及油气地质技术领域,包括:基于被动陆缘盆地的构造背景,划分被动陆缘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的构造演化阶段;基于已有的地震、钻井资料,分析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相所对...
- 宋宇王雨晨万漓戴亚洁徐尚
- 基于沉积学原理的被动陆缘陆坡古地貌恢复方法
- 2024年
- 深入了解被动陆缘陆坡古地貌如何控制深水重力流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对深水油气勘探意义重大。在少井探区,基于三维地震的地层厚度印模法在古地貌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陆坡区容易因沉积物供给不足而处于“半饥饿欠补偿”状态和陆坡地形坡度的存在会影响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对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根据沉积型陆坡的特点,对地层厚度印模法进行了两方面的补充与改进:其一,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目的层陆坡补偿状态,讨论了地层厚度印模法的适用性;其二,根据研究区陆坡演化过程,以沉积物体积等分方式求取目的层段各层序对应的潜在坡度趋势,基于此实现古陆坡地形坡度校正。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对非洲西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下陆坡古地貌进行恢复的结果与研究区现有构造演化认识高度一致,符合“构造活动主导地貌特征”这一普遍认识。另外,地震属性刻画出的深水沉积体系分布特征与古地貌恢复结果间存在良好的耦合关系。应用实例证明了改进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区古地貌恢复结果的客观性。
- 蔺鹏
- 关键词:古地貌恢复被动陆缘岩性圈闭
-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 2024年
-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 赵明辉袁野张佳政张佳政张翠梅王强孙珍孙珍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南海北部陆缘
- 被动陆缘深水海底限制性水道三维地震表征及沉积演化——以纳米贝盆地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浊积砂体已成为深海油气勘探突破及储量发现的新领域。【方法】以典型被动陆缘纳米贝盆地深水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受构造活动和沉积压实影响较小而保持原始水道沉积构型的海底第四纪沉积地层为目标,精细描述和解析了目标层内限制性水道沉积的剖面和平面地震响应特征。【结果与结论】限制性浊积水道侵蚀作用总体大于沉积作用,单一水道的沉积模式以凹岸侵蚀、凸岸“S”型加积为主,该过程使“V”型河谷展宽并充填形成“U”型水道沉积;多期叠置水道沉积体系分为侧切叠置和垂切叠置的两种模式,以侧切叠置模式为主;窄陆架、宽缓陆坡的海底地形控制限制性水道的延伸方向及长度规模,陆缘盆地的沉降中心控制着各期水道的迁移方向,古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控制着水道体系内部浊积砂体发育的期次。该研究成果能够给予限制性水道沉积构型认识及砂体储层预测启发。
- 付志方宫越苏玉山郭荣涛林东升汲生珍
- 关键词:被动陆缘
- 从河流到海沟:主动和被动陆缘沉积搬运的主控因素
- 2024年
- 主动和被动陆缘沉积物的输送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定量研究这些特定沉积过程的机会相对较少.南海东北部既包含主动陆缘,也包含准被动陆缘,为区分这两类陆缘沉积物物源和搬运过程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区域.本研究通过分析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来示踪南海东北部不同区域沉积物的物源,揭示影响陆缘沉积物搬运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南海东北部从大陆架到马尼拉海沟的沉积物物源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陆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华南东部的九龙江和台湾岛西南部的高屏溪,沉积物搬运受被动陆缘地形和洋流的控制.相比之下,澎湖-高屏峡谷系统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台湾岛西部的高屏溪和浊水溪.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高屏峡谷与高屏溪直接相连,该峡谷为马尼拉海沟提供了~86.2%的陆源碎屑物质.基于物源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陆缘的沉积物搬运模式.在被动陆缘,入海水系带来的沉积物进入大陆架后受洋流的影响显著,而较高的地形会阻碍其搬运,导致沉积物难以进入海沟系统.相反,在主动陆缘,由于陆架较窄,海底峡谷可与河口直接相连,重力流能够将大量沉积物直接输送至海沟进行沉积.该研究有助于揭示南海东北部沉积物从河流到海沟的搬运过程,并探讨影响陆缘沉积物输送的主要控制因素.
- 曾乐田王策David A.FOSTER苏明崔贺旗贾俊民
- 关键词:物源示踪碎屑锆石海底峡谷陆缘
- 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被引量:1
- 2024年
- 西非北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但资源潜力巨大。基于板块构造理论,通过结合地震与地质方法的综合研究,分析了西非北部主要地质时期的原型盆地,对比了各盆地的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差异性,解剖已发现油气藏,建立成藏模式,指出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发现: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群经历了前寒武纪—二叠纪前裂陷、三叠纪—早侏罗世裂陷和中侏罗世至今的陆缘3个演化阶段,形成了断陷型、断坳型和坳陷型3个被动陆缘盆地亚类。断陷型盆地形成单源-构造型成藏模式,勘探目标以裂谷层系的构造成藏组合为主;断坳型盆地可形成双源-双组合型成藏模式,大陆架上的缓坡带以裂谷层系构造圈闭为主,在台地边缘应寻找礁体和内幕岩溶,陡坡带上部的主要勘探目标应为规模较大的滑动-滑塌形成的斜坡扇,下部应关注成熟烃源岩层系内扇体所形成的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砂岩构造-岩性圈闭;坳陷型盆地以坳陷层系烃源岩为主,主要勘探对象为陡坡下部的浊积砂岩及台地缓坡三角洲砂体,台地边缘礁滩体、台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和断裂带岩溶也是值得重视的勘探方向。研究可为勘探程度低、资料获取难的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选区评价提供借鉴。
- 田纳新王大鹏郑求根杨光庆
- 关键词:盆地结构成藏模式勘探方向
- 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 2024年
- 环印度洋周缘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当前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基于IHS商业数据库和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厘定了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盆地充填结构和成藏要素的影响,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估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优选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依次为裂前期、同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根据盆地演化的主导阶段,研究区内被动陆缘盆地可分为拉张边缘裂前发育型、拉张边缘断坳叠置型、拉张边缘坳陷发育型和转换边缘断坳叠置型。盆地内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裂前期—被动陆缘早期,不同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不同;储集岩主要发育于裂前期—被动陆缘晚期;区域盖层则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期。资源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重点被动陆缘盆地待发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资源量(均值)分别为4.49×10^(8) t,15.86×10^(12) m^(3)和5.23×10^(8) t,折合成油当量137.69×10^(8) t。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裂前中—上三叠统区带、东非地区鲁伍马盆地北部和坦桑尼亚盆地南部中白垩统—新近系三角洲-深水扇区带是最有潜力的勘探区带。
- 李刚贺昱搏白国平白国平王宁尹宇寒
- 关键词:成藏要素资源评价
相关作者
- 瞿辉

- 作品数:36被引量:6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研究主题:油气勘探 含油气系统 被动陆缘 勘探领域 复合含油气系统
- 李建忠

- 作品数:365被引量:6,508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研究主题:催化剂 致密 页岩气 资源潜力 油气勘探
- 张光亚

- 作品数:159被引量:3,362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研究主题:塔里木盆地 盆地 油气勘探 被动大陆边缘 盆地演化
- 郑民

- 作品数:114被引量:3,251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资源潜力 致密 资源评价 烃源岩 勘探领域
- 任建业

- 作品数:142被引量:2,561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 研究主题:盆地 琼东南盆地 层序地层 断陷盆地 层序地层格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