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35 篇“ 表观弥散系数 “的相关文章
MRI影像学技术联合表观 弥散 系数 图像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MRI技术联合表观 弥散 系数 (ADC)图像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危险度分级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2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放射科收治的14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危险程度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两组均给予MRI检查与ADC图像分析,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RI检查联合ADC图像对GIST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形态、边界、囊变坏死、ADC值、最大三维直径、相关、灰度共生矩阵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肿瘤直径、形态、边界、囊变坏死、ADC值、最大三维直径、相关、灰度共生矩阵熵的AUC值分别为0.853、0.646、0.647、0.665、0.823、0.780、0.783、0.787,均>0.6,提示MRI检查与ADC图像分析对GIST危险度分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44,高于单独检测。结论:MRI检查联合ADC图像分析可用于评估GIST患者的肿瘤病理危险度情况。 张笑笑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胃肠道间质瘤 肿瘤直径 危险度分级 表观 弥散 系数 与胶质瘤基因型的相关性2024年 目的探讨表观 弥散 系数 (ADC)与胶质瘤基因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8-11月经病理证实的136例世界卫生组织2~4级胶质瘤患者的MRI影像和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值对于胶质瘤基因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 p/19 q缺失状态、O 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X-连锁(ATRX)基因突变状态等诊断性能。结果IDH突变组、染色体1 p/19 q不缺失组和ATRX突变组的ADC测量值均高于IDH野生组、染色体1 p/19 q共缺失组和ATRX不突变组。利用ADC值对IDH突变状态进行预测时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rADC min阈值为1.209,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47%和84.91%。结论ADC值对于胶质瘤的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 p/19 q缺失状态及ATRX突变状态等基因型具有潜在的鉴别价值。 孟蓝熙 王瑞 齐崇 李少武 付莹 王韬关键词:胶质瘤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MRI弥散 加权成像与表观 弥散 系数 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MRI弥散 加权成像(DWI)和表观 弥散 系数 (ADC)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胃癌患者均进行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WI和ADC值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ADC值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80.23%(69/86),Kappa值=0.704;DWI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81.40%(70/86),Kappa值为0.727;ADC值联合DWI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91.86%(79/86),高于ADC值和DWI单独检查,Kappa值为0.878。T_(1~2)期胃癌患者的ADC值为(1.17±0.23)×10^(-3) mm^(2)/s,明显高于T_(3~4)期患者的(0.83±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DWI信号强度、f值联合检查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优于三者单独检查。结论ADC值联合DWI可为胃癌T分期的诊断提供一定临床依据,但ADC值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胃癌T分期之间的区分具有一定局限性。 张玮 尉轶旻 庞瑜丹 陈宏关键词:胃癌 MRI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T分期 表观 弥散 系数 评估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短期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表观 弥散 系数 (ADC)评估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短期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ACE治疗的28例CRLM患者共60个肝转移癌灶,参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根据首次TACE后MRI将其分为反应组(n=38)及无反应组(n=22);对比组间TACE前、后弥散 加权成像(DWI)所获ADC相关参数,包括TACE前(ADC_(pre))、首次TACE后(ADC_(post1))及再次TACE后(ADC_(post2))ADC,计算ADC变化值(ΔADC)及ΔADC百分比。测量靶病灶最大径,分析ΔADC_(post1)与靶病灶最大径变化值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ΔADC_(post1)评估TACE治疗CRLM短期疗效的效能。结果组间ADC_(p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4);首次TACE后,反应组ADC_(post1)、ΔADC_(post1)及ΔADC_(post1)百分比均高于无反应组(P均<0.05);再次TACE后,组间ADC_(post2)、ΔADC_(post2)及ΔADC_(post2)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首次TACE后靶病灶最大径变化值为(-0.48±0.93)cm,与ΔADC_(post1)呈负相关(rs=-0.347,P=0.007)。ΔADC_(post1)评估TACE治疗CRLM短期效果的AUC为0.717。结论ADC用于评估TACE治疗CRLM的短期效果的效能良好。 袁光鸥 宋春明 侯雪妍 艾琦 翁文采关键词:弥散磁共振成像 化学栓塞 治疗转归 表观 弥散 系数 定量评估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早期肌肉进行性损伤2024年 目的观察表观 弥散 系数 (ADC)定量评价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早期肌肉进行性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只健康成年兔建立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0.5、24、48及72 h组,每组5只,分别于造模后各相应时间采集右后肢MR弥散 加权成像(DWI),并于其后取双侧肢体肌肉行HE染色;对比各组电流入口及出口损伤核心肌肉与正常肌肉的ADC、肌纤维密度(MFD)及肌纤维短径(D)值,分析兔损伤核心肌肉ADC值与MFD及D值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内入口及出口损伤核心肌肉与正常肌肉ADC值、入口与出口损伤核心肌肉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口及出口核心损伤肌肉ADC值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降低(P均<0.05),而正常肌肉ADC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口及出口损伤核心肌肉MFD值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降低(P均<0.05),而正常肌肉MFD值,以及入口、出口损伤核心和正常肌肉D值在造模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损伤核心肌肉ADC与MFD值正相关(r_(s)=0.846,P<0.05)、与D值呈负相关(r=-0.507,P<0.05)。结论ADC可定量评价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早期肌肉进行性损伤。 阮鹏 葛映红 熊梦烨 谭一清 陈曦 孙斯琴关键词:弥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 弥散 系数 在颈部结核性肿大淋巴结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024年 目的探讨MRI表观 弥散 系数 (ADC)在颈部结核性肿大淋巴结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9~84岁,中位年龄51岁;结核性肿大淋巴结17例,炎症性肿大淋巴结19例,肿瘤性肿大淋巴结16例。对患者行细针穿刺病理检查并分组,采用上海联影1.5 T MRI行影像诊断。测量各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核性肿大淋巴结患者根据3个月抗结核诊疗效果,比较其治疗前后平均ADC值变化。结果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09±0.29)×10^(-3)mm^(2)/s,炎症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27±0.39)×10^(-3)mm^(2)/s,肿瘤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0.87±0.26)×10^(-3)mm^(2)/s。肿瘤性肿大淋巴结组与炎症性肿大淋巴结组、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组的A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肿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高于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后淋巴结缩小组治疗前平均ADC值为(1.14±0.23)×10^(-3)mm^(2)/s,治疗后平均ADC值为(0.99±0.08)×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大小不变组治疗前平均ADC值(1.04±0.28)×10^(-3)mm^(2)/s,治疗后平均ADC值(0.91±0.13)×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增大组治疗前平均ADC值为(1.12±0.10)×10^(-3)mm^(2)/s,治疗后平均ADC值为(1.13±0.22)×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有助于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肿大淋巴结、炎症性肿大淋巴结及肿瘤性肿大淋巴结,还可用于评估颈部淋巴结核的抗结核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朱佩玉 杨月关键词:颈部淋巴结 淋巴结核 DWI表观 弥散 系数 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 加权成像表观 弥散 系数 (ADC)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并行NAC的96例患者,分析经NAC前后乳腺的MRI图像,分别测得肿瘤NAC前ADC(ADC-pre)值、NAC后ADC(ADC-post)值,并计算ADC值变化率(ΔADC%)。根据术后病理M-P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NMHR组和MHR组,分析肿瘤ADC值与病理M-P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乳腺癌患者中MHR组共52例,NMHR组共4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HR组ADC-post值及ΔADC%值分别高于NMH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P分级组间ADC-post值和ΔADC%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post、ΔADC%与M-P分级均呈正相关(r=0.611,P<0.05;r=0.629,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NAC后肿瘤ADC值变化对其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有一定预测价值。 陈芬芬 赵红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表观弥散系数 病理反应 表观 弥散 系数 在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2024年 目的:探讨表观 弥散 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病理证实并接受nCRT的5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nCRT前及nCRT后8周均行盆腔MRI检查,获得ADC值并计算ΔADC和ΔADC%。根据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标准将52例患者分为敏感组(40例)和不敏感组(12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nCRT前ADC值及ΔADC、ΔADC%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组nCRT后ADC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ΔADC、ΔADC%与TRG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CRT疗效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ΔADC对nCRT疗效的预测效能并确定最佳界值。结果:敏感组与不敏感组nCRT前后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与不敏感组ΔADC和ΔA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DC、ΔADC%均与TRG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8、-0.36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敏感组和不敏感组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ΔADC为nCRT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ΔADC预测nCRT疗效的最佳界值为236.600×10-6 mm2/s。结论:nCRT前后ADC值对nCRT疗效预测意义不大,但ΔADC能够较好地预测nCRT效果,可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苏怿芃 陈宜婷 郭泽邦 郑诗颖 秦国旺 朱云云 傅志超关键词:ADC 直肠癌 疗效预测 弥散加权成像 探究DCE-MRI参数及表观 弥散 系数 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及表观 弥散 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85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经DCE-MRI检查并测量ADC值。术后病理诊断分析肝癌微血管侵犯结果并将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阳性组和微血管侵犯阴性组。分析DCE-MRI参数及ADC值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结果:85例肝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3例患者微血管侵犯呈阳性,52例患者微血管侵犯呈阴性;微血管侵犯阳性组K^(trans)、K_(ep)以及V_(e)值均高于阴性组,且ADC值低于阴性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DCE-MRI扫描所得参数(K^(trans)、K_(ep)以及V_(e))及ADC值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均>0.70,且以联合评估价值更为理想。结论:肝癌患者术前DCE-MRI参数、ADC值可联合用于评估微血管侵犯情况。 赵美东关键词:肝癌 表观弥散系数 弥散 加权成像及其表观 弥散 系数 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 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 弥散 系数 (ADC)值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于术前进行MRI和DWI检查。依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结节组、恶性结节组、健康志愿者和甲状腺结节患者正常组织组,比较同一b值下各组间DWI和ADC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中共检出甲状腺结节72个,其中良性结节44个,恶性结节28个。DWI对各组甲状腺结节和正常组织显示良好。健康志愿者与甲状腺结节患者正常甲状腺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b值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的ADC值低于良性结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RI、DWI及ADC对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的价值。 孔美宝 魏欣冉 吴艳凯 周芳齐 朱青峰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相关作者
胡春洪 作品数:610 被引量:3,005 H指数:2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 MRI 宋清伟 作品数:277 被引量:1,449 H指数:17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磁共振 感知技术 MR 彭卫军 作品数:302 被引量:2,582 H指数:2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 MRI CT CT表现 王佳 作品数:34 被引量:233 H指数:8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小视野 表观弥散系数 DWI 卫波 作品数:117 被引量:605 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康复 脊髓损伤患者 数据集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