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71篇“ 血管调节因子“的相关文章
超滤腹水回输与腹腔置管引流对肾血管调节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效果观察
2021年
目的:观察超滤腹水回输与腹腔置管引流对肾血管调节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以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采取腹腔置管引流的对照组以及采取超滤腹水回输治疗的观察组各45例,对两组肾血管调节因子(内毒素、血栓素、白三烯)、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钠、血钾)、血压、白蛋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肾血管调节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白蛋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肾血管调节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白蛋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置管引流相比,超滤腹水回输更有助于改善肾血管调节因子及肝肾功能,调节电解质紊乱。
秦维祝素平郑艳丽霍玉玲王丹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引流
负向性血管调节因子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2019年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复杂、多种血管因子之间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即负向性血管调节因子,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血管抑素、内皮抑素、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凝血酶敏感蛋白-1、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剂-1、Arrestin、α-黑素细胞刺激素等,可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内皮细胞的分裂和迁移、降低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干扰基底膜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蛋白水解反应和内皮细胞的黏附运动、下调各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等。负向性血管调节因子的研究对于防治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张树洪李博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血管抑素
超滤腹水回输对肝硬化腹水肾血管调节因子及RAAS系统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超滤腹水回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肾血管调节因子及RAAS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住院患者50例,并给予超滤腹水回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内毒素、血栓素、白三烯、肾素及醛固酮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内毒素、血栓素及白三烯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滤腹水回输可减低肾血管调节因子活性,并抑制RAAS系统,提示该方法可能通过抑制肾脏血管活性因子活性,改善肾血流作用,进而抑制RAAS系统激活,为超滤腹水回输提供理论依据。
王鑫黄小平车娅王亚红曹晓丽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
慢性高原病对脑血管反应性及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对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及部分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CMS患者26例及健康对照组23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iund,TCD)评估CVR,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CMS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 1,ET-1)及其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 B,ETBR)、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的血浆含量。结果 CMS患者CVR(3.84±3.01)数值明显低于健康人CVR(6.39±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S患者血清ETBR浓度高于健康组[(386.07±281.57)μg/μL vs.(312.30±238.07)μg/μ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S患者血清e NOS水平与健康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1.47±10.78)pg/μL vs.(38.28±13.89)pg/μL,P>0.05];CMS患者血清中的ET-1为(42.04±20.29)pg/μL,而健康组为(41.89±17.87)pg/μL,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MS患者的脑循环储备力明显低于健康人;CMS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浆中ET-1、e NOS对血管调节作用能力基本相同;CMS患者的脑血管的低氧舒张与ETBR的高表达密切相关。此研究可为慢性高原病人群血液高凝状态下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郝贵生吴世政
关键词:慢性高原病脑血管反应性血管调节因子
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白指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手传振动接触人群发生振动性白指(VWF)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用于筛查VWF的价值。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某金属加工厂从事金属打磨抛光作业1年以上的77名男性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主诉VWF情况分为非VWF组(34人)和VWF组(43人)。采集研究对象肘正中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E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WF判断指标,并构建新的多变量模型指标^y,对有关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与非VWF组比较,VWF组工人血浆中ET水平下降(P<0.01),TGF-β水平升高(P<0.01);但2组工人血浆中s ICAM-1和5-HT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吸烟、饮酒和手部症状等混杂因素后,ET水平与VWF发生呈负相关(P<0.01),TGF-β水平与VWF发生呈正相关(P<0.01);s ICAM-1和5-HT水平均与VWF发生无关联(P>0.05)。采用ET和TGF-β判断VWF的ROC曲线下面积(A_Z)分别为0.787、0.691(P<0.01),灵敏度分别为70.60%和53.49%,特异度分别为79.10%和85.29%;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以ET和TGF-β构建的^y判断VWF的A_Z为0.821(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09%和76.47%。ET和TGF-β、^y和ET的A_Z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的A_Z高于TGF-β(P<0.05)。结论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ET和TGF-β水平均与VWF发生有关联,可进一步用于筛查VWF的研究;s ICAM-1和5-HT与VWF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郎丽林瀚生陈青松肖斌张莹曾繁松
关键词:手传振动振动性白指血管调节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5-羟色胺
高脂血症对脑缺血大鼠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高脂血症条件下复合脑缺血大鼠模型在缺血不同时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血管调节因子的变化特点,分析高血脂因素对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血症组、假手术组、高脂假手术组、单纯脑缺血组、复合脑缺血组,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在缺血3天、7天取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F1a(6-keto-FGF1α)(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血栓素TXA2的代谢物)的含量。结果与相应假手术组相比较,复合脑缺血组和单纯脑缺血组中vWF和TXB2因子在脑缺血模型各时间点血清含量呈增多趋势;vWF在单纯脑缺血7天和复合脑缺血3天血清含量均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T-1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TXB2单纯脑缺血3天和7天血清含量均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复合脑缺血的血清中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NO、6-keto-FGF1α在缺血3天、7天血清含量均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脑缺血组与单纯脑缺血组组间比较,vWF复合脑缺血组在缺血3天、7天血清含量均增多(P<0.05);ET-1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TXB2复合脑缺血组血清含量减少,缺血3天、7天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NO、6-keto-FGF1α复合脑缺血组在缺血3天、7天血清含量均减少,但在缺血3天组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缺血7天组间明显增加(P<0.05)。结论高脂血症条件下,血管调节因子在缺血不同时期既有累积现象,又有特异性的表达,可能在脑缺血恢复期有助于损伤的修复。
张振强宋军营贾亚泉刘学芳王丛笑吕欢欢
关键词:高脂血症脑缺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调节因子
高脂血症对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对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von Willebrand、NO、ET-1、6-keto-FGF1a、TX-B2的含量。结果高脂血症组大鼠血清中von Willebrand and TX-B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P<0.05);NO和6-keto-FGF1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0.010.05)。结论高脂血症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调节因子的表达,调节血管状态。
张振强王丛笑贾亚泉宋军营刘学芳吕欢欢张运克
关键词:高脂血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调节因子
大鼠力竭运动及恢复过程中心血管调节因子和心肌微血管密度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鼠有氧力竭运动及恢复过程中心血管调节因子和心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1 h组、运动3 h组、力竭组、力竭恢复2 h组、力竭恢复12 h组。每组进行8周跑台训练后,分别于各组对应时刻处死,取血浆测定NO、ET、ANP、TXB2含量和心肌MVD。结果:运动1 h组NO/ET比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3 h组和力竭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3 h组和力竭恢复2 h组血浆ANP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力竭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3 h组、力竭组和力竭恢复2 h组血浆TXB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1 h组心肌MV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力竭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调节因子的分泌导致心肌血管收缩和MVD减小可能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朱磊刘洪珍冯连世
关键词:有氧运动一氧化氮内皮素心肌微血管密度
有氧运动对力竭过程中大鼠心血管调节因子综合效应及冠状动脉内皮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大鼠有氧力竭运动及恢复过程中心血管调节因子综合效应和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以期探索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1 h组、运动3h组、力竭组、力竭恢复2h组、力竭恢复12h组。每组大鼠进行8周跑台训练后,分别于各组对应时刻处死,取血浆测定各组大鼠NO、ET、ANP、TXB2含量,扫描电镜观察冠状动脉内皮。结果:运动1h组NO/ET比值极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3h组和力竭组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3h组和力竭恢复2h组大鼠血浆中ANP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力竭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3h组、力竭组和力竭恢复2h组血浆TXB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3h组、力竭组和力竭恢复2 h组大鼠冠状动脉内皮均出现Ⅲ级损伤。结论:1)运动初期心肌供血、供氧能力与运动强度相适应。2)心血管调节因子综合效应变化导致冠状循环供血/供氧不足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原因。
朱磊刘洪珍
关键词:有氧运动内皮素冠状动脉内皮
羚角降压方及其拆方对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索羚角降压方及其拆方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筛选最佳组方。方法:采用三因素制备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连续给药28d,采血观察羚角降压方全方及拆方对血浆PRL、AngII、ALD、ANP、ET、cGRP的影响。结果:羚角降压方全方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浆AngII、ET,升高cGRP,羚羊角-夏枯草-槲寄生可降低AngII、ALD、ET水平,羚羊角-夏枯草-黄芩可降低ALD水平。夏枯草-黄芩、单味羚羊角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浆ET水平,各组方药对模型大鼠血浆ANP无明显影响。结论:羚羊角-夏枯草改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可能与降低AngII、ET水平有关。
陈宁吕圭源陈素红吴海峰汤小华
关键词:拆方肝阳上亢证

相关作者

王瑞琼
作品数:105被引量:808H指数:16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当归 当归挥发油 哮喘 五脉绿绒蒿 药理作用
董丹丹
作品数:98被引量:444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分析 皮肤鳞状细胞癌 病理学 临床病理
段西凌
作品数:130被引量:432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带状疱疹 酒渣鼻 皮肤 窄谱中波紫外线 患者血清
宋军营
作品数:160被引量:418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阿尔茨海默病 高脂血症 六味地黄丸 抗肿瘤药物 嘧啶
宋林红
作品数:72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临床病理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预后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