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28篇“ 血管内支架植入“的相关文章
-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ICVD治疗的患者83例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神经标志物与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和血管狭窄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且对照组的PSV、EDV和血管狭窄程度下降幅度均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五聚蛋白-3(PTX-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有降低,血管扩张功能(FM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有提升,且观察组的PTX-3、NSE低于对照组,VEGF、F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均降低,且对照组NIHSS评分和MESSS降低幅度小于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低于观察组的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和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ICVD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血管狭窄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 刘新华邓建中吕高鹏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安全性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54例老年LEAO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TAS进行介入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内径、血流量)、治疗前后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指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以及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踝肱指数(ABI)。结果老年LEAO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44%(51/5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老年LEAO患者足背动脉的血流峰速明显降低,内径、血流量、MNCV、SNCV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LEAO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ABI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老年LEAO患者的ABI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S治疗老年LEAO的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可改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ABI,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林朝上陈剑伟黄艺生杨利
- 关键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
- 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部分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的适应症、手术时机、操作要领、后续治疗等。方法 总结我院2例左半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通过股静脉进行肝静脉造影并测压,证实2例患者存在肝静脉-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经球囊血管扩张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 2例患者经血管支架治疗后,肝静脉内压力迅速回降,腹水等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观察6个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最终解决了肝静脉流出道狭窄的问题。结论 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严重影响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治疗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的关键。介入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是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 宋继勇吴巍巍范铁艳吴广东童翾于里涵李昂赵洪强卢倩
- 关键词: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流出道梗阻血管内支架
-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支架组与夹闭组,每组38例。夹闭组进行常规开颅夹闭术治疗,内支架组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血清指标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内支架组Rankinscale评分优于夹闭组(P<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内支架组低于夹闭组(P<0.05)。术后1周,内支架组SI00β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水平低于夹闭组(P<0.05)。内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较夹闭组[21.05%(8/38)]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效果确切,可促进神经功能和机体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安全性。
- 靳晓亮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
-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2021年
- 针对在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方式与常规治疗方式开展对比,从而探索治疗的疗效以及相应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在我院自行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来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部分患者构成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共计42例实验对象,并且进一步进行电脑随机分组,形成常规对照组以及实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别,此两组实验组别分别给予的是各自不相同的治疗干预方案,其中常规对照组就给予本实验组的患者常规形式治疗措施,两一组就给予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从而形成不同治疗方式的不同治疗组别,且两组别除了治疗方式不同,其他干预方式均相同。对于实验具体人数,则为平均分配的每组21例。进行有效分配后,对比本次实验不同的两个组别得到的相应治疗效果和参与组别内患者对自身对应治疗方案的满意程度。结果:有效分配组别后,对不同组别采取不同治疗方案,最后比对两组患者相应最终治疗效果以及各自组别对各自组别所接受的治疗方案的满意度,可发现同期实验对照组参与患者最终治疗有效率高于同期常规对照组参与患者且并发症发生比例亦低于常规对照组参与患者,且上述差异均具有重要统计学事实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上,可以采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与常规治疗方案相结合的方式,此方式可以比常规治疗方案得到更为优秀的预期治疗效果,并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比例以及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满意度,具有优秀的客观效果,故方案值得推广。
- 陈碧灿李绍祥张晓东张宸睿董炜程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缺血性脑血管病
-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观察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蓄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采取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和常规组(采取常规的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每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患者临床疗效为好22例(73.34%),差7例(23.33%),癫痫1例(3.33%),死亡0例(0%),与常规组患者的16例(53.33%),8例(26.67%),5例(16.67%),1例(3.33%)相比明显较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均<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有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脑梗塞等,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研究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开路闭夹术来讲,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吴洪伦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血管内支架
- 不同穿刺点止血方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点止血方案对于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压迫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压迫止血方案)和观察组(采用短时指压止血方案),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压迫止血效果、血管并发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制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4/39),低于常规组患者的28.21%(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并发症均给予对症处理,经再压迫或切开、缝合后均消失。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常规组患者的3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不良反应经按摩、适度活动等干预后均消失。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VEGF、ET-1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NO水平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压迫时间至15 min、术肢制动6 h的压迫止血方案能够降低ICVD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更好的恢复。
- 周晓闻庄建华刘洪超
- 关键词: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并发症
- 全面护理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 2021年
- 探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中使用全面护理方法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1-2020.12,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35例。常规护理法用于对照组,全面护理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下肢周径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全面护理方法,有助于降低下肢周径,手术效果显著。
- 王利侠秦万敏
- 关键词:全面护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 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自2017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89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采用溶栓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45例)采用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5 min行走的距离、踝肱指数(ABI)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总再通率为95.5%,对照组总再通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7,P=0.012)。实验组5min行走的距离(479.7±43.5)m高于对照组(329.6±22.7)m(t=23.297,P=0.003)。实验组踝肱指数为(0.88±0.73)高于对照组为(0.51±0.09)(t=3.214,P=0.002)。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2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985,P=0.001)。结论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安全有效,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
- 孙杰飞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 一种血管内支架植入的生物力学实验模拟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管内支架植入的生物力学实验模拟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测试技术领域,其包括计算机、蠕动泵、连接管、储液箱、动脉血管模型、压力调节器和静脉血管模型:所述蠕动泵与连接管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储液箱相连通,所述...
- 成敏郭志良张晓芸崔晓栋李宏官秀梅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徐仲英

- 作品数:223被引量:1,627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封堵器
- 支晓兴

- 作品数:47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血管内支架 再狭窄 生物相容性 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实验
- 徐立

- 作品数:89被引量:924H指数:1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替罗非班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孙宁

- 作品数:15被引量:139H指数:3
-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艾地苯醌 血压管理 血管内支架植入 颈动脉狭窄 围手术期
- 李静艳

- 作品数:50被引量:310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康复 乳腺癌 护理质量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