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篇“ 血清MIF“的相关文章
脓毒症患者血清MIF和D-D及PCT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及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收治的125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3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MIF、D-D、PCT水平;根据脓毒症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结局分别将其分为脓毒症组(n=68)、脓毒性休克组(n=57)和生存组(n=64)、死亡组(n=61),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治疗结局脓毒症患者血清MIF、D-D、PC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单独与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MIF、D-D、PCT水平分别为(53.41±3.19)ng/mL、(2.03±0.75)mg/L、(6.01±1.89)ng/mL,均高于对照组(30.27±3.02)ng/mL、(0.42±0.02)mg/L、(1.44±0.0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40、12.59、14.31,P均<0.05)。脓毒性休克组的血清MIF、D-D、PCT水平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3、3.24、3.65,P均<0.05)。所有患者中,生存64例(51.20%),病死61例(48.80%),脓毒性休克组的病死率较高(χ^(2)=4.94,P<0.05)。死亡组血清MIF、D-D、PCT水平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3.90、6.09,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各血清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患者死亡的AUC为0.903,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结论随着脓毒症患者病情的持续进展,血清MIF、D-D、PCT水平逐渐升高,且其水平变化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有利于提升整体诊断效能。
张晓凡雷如意谢佳丰毛宇径黄亚辉张娈娈朱志强
关键词:脓毒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D-二聚体
血清MIF、MCP-1、suPAR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合并ARDS风险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86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情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20)、严重脓毒症组(n=48)和脓毒症休克组(n=18)。入院72 h内参考ARD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RDS组(n=27)和非ARDS组(n=59)。检测并比较各组脓毒症患者血清MIF、MCP-1、suPAR水平。收集ARDS组与非ARDS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感染类型、既往史、心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脓毒症相关性器官衰竭评价(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固醇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脓毒症患者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F、MCP-1、suPAR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并发ARDS的价值。结果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血清MIF、MCP-1、suPAR水平分别为(94.02±10.13)、(506.55±45.15)、(13.89±3.95)ng/mL,均高于脓毒症组[(76.93±7.01)、(148.38±35.74)、(6.07±2.13)ng/mL]和严重脓毒症组[(85.46±8.74)、(327.08±40.62)、(8.42±1.07)ng/mL],而严重脓毒症组患者血清MIF、MCP-1、suPAR水平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S组与非ARDS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合并症、感染类型、白细胞计数、心率、吸烟史、饮酒史、血乳酸、AST、ALT、总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有急腹症和胰腺炎占比及血清MIF、MCP-1、suPAR水平均高于非AR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腹症、胰腺炎、APACH
闫晓笑刘桢干李燕杨立明苗慧慧王跃敏
关键词:脓毒症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清MIF、25-(OH)D_(3)、TLR2mRNA水平动态监测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疾病转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移动抑制因子(MIF)、25-羟维生素D_(3)(25-(OH)D_(3))、Toll样受体2(TLR2)mRNA水平动态监测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疾病转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5月收治且完成随访的11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6个月后随访6个月,根据疾病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17例)和未复发组(10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4、6个月后血清MIF、25-(OH)D_(3)、TLR2mRNA水平,分析血清MIF、25-(OH)D_(3)、TLR2mRNA水平与疾病转归相关性,偏回归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高低水平复发风险度。结果:复发组治疗2、4、6个月后血清MIF、TLR2mRNA水平高于未复发组,25-(OH)D_(3)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0.05);Spearman分析,治疗2、4、6个月后血清MIF、TLR2mRNA水平与疾病复发呈正相关,血清25-(OH)D_(3)水平与疾病复发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MIF、TLR2 mRNA、25-(OH)D_(3)水平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疾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血清MIF、TLR2 mRNA高水平、血清25-(OH)D_(3)低水平的复发风险较高(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MIF、25-(OH)D_(3)、TLR2mRNA水平变化对预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疾病转归的状况存在指导效果。
张毓静宋琛尚新伟孙亚洲
关键词:活动性疾病转归MIF
血清MIF水平检测及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分析MIF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东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组(n=68)。选取同期有慢性盆腔疼痛或不孕症的育龄期女性患者与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各30例,并分别作为对照组与健康组。所有受试者于晨起时、实验组患者分别于术前(T0)、术后当天(T1)、术后第3天(T2)、术后第5天(T3)晨起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各组MIF与癌抗原125(CA125)水平。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血清MIF水平: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26,P<0.001);血清CA125水平: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743,P<0.001);实验组患者T2、T3的MIF与CA125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F诊断的AUC为0.899,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0.838、0.867;联合诊断的AUC为0.900,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0.779、0.967(P<0.05)。结论血清MIF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手术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清除情况;血清MIF水平对其诊断效能较高,且与联合CA125检测有助于提升诊断的特异性。
梁玉珍邓润叨钟树林
关键词:血清生物标记物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血清MIF联合LCN-2对NSCLC患者的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分析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serum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 MIF)和脂质转运蛋白-2(Lipid transporter-2, LCN-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35例NSCLC患者为观察组,38例肺部良性疾病者为对照组。取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行MIF和LCN-2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MIF和LCN-2的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IF和LCN-2及二者联合对NSCLC的诊断。结果 观察组血清MIF和LCN-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19.987和25.759,P<0.001)。血清MIF、LCN-2及二者联合对NSCLC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4,0.834和0.910,敏感性分别为81.25%,78.50%和85.55%,特异性分别为75.55%,80.05%和89.50%。血清MIF、LCN-2及二者联合对早期NSCLC(Ⅰ+Ⅱ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19和0.931,敏感性分别为79.85%,78.00%和83.35%,特异性分别为88.50%,86.25%和90.15%。结论 血清MIF和LCN-2浓度在NSCLC患者中上调,对NSCLC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意义。
曾显坤霍鹏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清MIF、G-CSF水平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早产儿126例,其中发生BPD 35例(BPD组)、未发生BPD 91例(非BPD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IF、G-CSF。比较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氧疗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剂以及其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孕期吸烟、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妊娠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BP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F、G-CSF水平对早产儿BPD的诊断价值。结果BPD组血清MIF、G-CSF水平均显著高于非BPD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氧疗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剂以及母亲孕期吸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性别、分娩方式、母亲年龄及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氧疗时间长及血清MIF、G-CSF水平升高是早产儿BP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胎龄大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F、G-CSF水平单独和联合诊断早产儿BP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3、0.684、0.930,血清MIF、G-CSF水平联合诊断早产儿BPD的AUC显著高于血清MIF、G-CSF水平单独(P均<0.05)。结论血清MIF、G-CSF水平与早产儿BPD密切相关;血清MIF、G-CSF水平对早产儿BPD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王晶磊姬建刚张勇华靳丽娜毕艳旭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治疗前血清MIF、MMP-9水平测定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治疗前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并分析其对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首诊SLE患儿12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随访1年,随访期间观察患儿预后情况并根据有无器官损伤分为预后不良组(n=39)和预后良好组(n=87)。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治疗前血清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MIF、MMP-9]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患儿血清MIF与MMP-9水平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ROC及决策曲线分析治疗前血清MIF、MMP-9水平对SLE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SLE患儿预后不良率为30.95%(39/126);2组患儿疾病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前血清ESR、PCT、CRP及MIF、MMP-9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MIF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466,P<0.001);高疾病活动度、高水平ESR、PCT、CRP、MIF、MMP-9是SLE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血清MIF、MMP-9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SLE患儿预后的AUC>0.70;阈值在0.0~1.0范围内血清MIF、MMP-9联合预测SLE患儿预后的净收益率>0。结论治疗前血清MIF、MMP-9水平在预后不良SLE患儿更高;二者可有效预测患儿预后,且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
荆竹山邱迎军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预后
血清MIF、LRRK2表达联合UPDRS评分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疾病分期的关系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LRRK2表达联合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疾病分期的关系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8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并纳入同期年龄、性别配对的10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比较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的外周血MIF、LRRK2的表达;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帕金森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MIF mRNA、LRRK2 mRNA和UPDRS评分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价值;分析MIF mRNA、LRRK2 mRNA、UPDRS评分与帕金森病疾病分期的相关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MIF mRNA、LRRK2 mRNA、UPDR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疾病分期的增加MIF mRNA、LRRK2 mRNA、UPDRS评分亦明显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F mRNA、LRRK2 mRNA、UPDRS评分是影响帕金森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4,95%CI=1.354~3.564;OR=2.364,95%CI=1.523~4.654;OR=2.575,95%CI=1.654~5.654,P<0.05)。MIF mRNA、LRRK2 mRNA联合UPDRS评分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到93.54%和85.45%,曲线下面积为0.897;MIF mRNA、LRRK2 mRNA、UPDRS评分的表达均与帕金森病患者病情分期密切相关(r=0.49、0.52、0.54,P<0.05)。结论MIF和LRRK2的高表达可作为诊断帕金森病的可靠血清标志物,且可检测MIF和LRRK2的表达及联合UPDRS评分对帕金森病疾病分期做出可靠评估。
姚凯锋朱向阳李嘉张丽华
关键词: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UPDRS评分帕金森病疾病分期
青海地区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MIF、MMP-9、TIMP-1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青海地区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MIF、MMP-9、TIMP-1浓度,旨在分析MIF、MMP-9、TIMP-1与COPD病情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COPD早期病情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
张海刚
关键词:COPD稳定期MIFMMP-9TIMP-1
血清MIF、TNF-α、IFN-γ水平动态监测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疾病转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动态监测活动性肺结核(APTB)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分析其在APTB患者疾病转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APTB患者136例,给予APTB常规治疗,根据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分为转归组(结核得到控制,93例)和未转归组(结核未控制,43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血清MIF、TNF-α、IFN-γ水平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CPIS评分的关系及对疾病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3个疗程后血清MIF、TNF-α、IFN-γ水平及CPI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转归组均低于未转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CPIS评分与血清MIF(r=0.581、0.782、0.663,P<0.05)、TNF-α(r=0.604、0.749、0.712,P<0.05)、IFN-γ(r=0.585、0.767、0.658,P<0.05)均呈相关;MIF、TNF-α、IFN-γ联合预测APTB患者疾病转归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及两两联合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IF、TNF-α、IFN-γ水平与APTB患者肺部感染情况、疾病转归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有效评估APTB患者预后,对临床治疗、预后改善均具有指导意义。
武娟许丽娜束颍
关键词:活动性肺结核干扰素Γ移动抑制因子

相关作者

于晓辉
作品数:143被引量:53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IF 白细胞介素-17 内镜 白细胞介素-10
李振彬
作品数:301被引量:1,610H指数:20
供职机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雷公藤多苷 昼夜节律 佐剂性关节炎大鼠 强直性脊柱炎
王维
作品数:29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聚己内酯 白细胞介素-17 MIF 血清MIF
沈甜
作品数:32被引量:22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栀子苷 小胶质细胞 黄芩苷 火针 脑缺血损伤
陈伟
作品数:145被引量:1,006H指数:16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研究主题:医院感染 流式细胞术 实验诊断学 乙型肝炎 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