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992篇“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文章
-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发病4.5 h内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溶栓后是否加用替罗非班以及加用的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 h组、2~<12 h组、12~24 h的试验组和不加用替罗非班的对照组,每组各50例。记录所有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mRS)评分。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进展情况、出血情况、再梗死及转归情况。结果:溶栓后24 h,<2 h组与2~<12 h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4、3.35,P<0.05);溶栓后7 d,<2 h组与2~<12 h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9、3.40,P<0.05);溶栓后14 d,<2 h组与2~<12 h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7.64,P<0.05);溶栓后3个月,<2 h组、2~<12 h组与12~24 h组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8、6.13、1.65,P<0.05);试验组患者症状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P<0.05);非症状脑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症状出血、脑死亡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04、0,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 黎二虎管生晋亚洲杨秀慧宁亚琦谢桥涛
- 关键词:脑卒中阿替普酶替罗非班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神经功能
- 川崎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白细胞介素-23(IL-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3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为川崎病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2.88±0.94)岁。根据川崎病患儿是否合并CAL再分为合并CAL组(CAL亚组)52例和未合并CAL组(NCAL亚组)6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20例为对照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3.13±1.40)岁。所有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均接受标准化治疗,包括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IVIg剂量为2 g/kg,一次性输注。口服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30~50 mg^(-1)·kg^(-1)·d^(-1),待患儿退热后减至3~5 mg^(-1)·kg^(-1)·d^(-1)。阿司匹林持续治疗8周。收集各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VEGFR2、IL-23、FGF-21水平,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与CAL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VEGFR2、IL-23、FGF-21对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诊断价值。采用t检验、F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VEGFR2、IL-23、FGF-21水平分别为(313.43±50.14)μg/L、(1.44±0.24)μg/L、(4.39±0.58)μg/L,NCAL亚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72.12±49.50)μg/L、(2.23±0.43)μg/L、(4.87±0.76)μg/L,CAL亚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30.30±38.94)μg/L、(3.18±0.61)μg/L、(6.13±1.23)μg/L;对照组与NCAL亚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3、13.967、4.516,均P<0.05);NCAL亚组与CAL亚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18、9.560、6.499,均P<0.05)。CAL亚组IVIg治疗前热程(患儿开始发热至接受IVIg治疗前的持续天数)长于NCAL亚组[(7.42±2.41)d比(5.78±1.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1,P<0.05);CAL亚组IVIg治疗反应无应答(IVIg初次治疗后36 h内体温仍高于38℃或在治疗后2周内体温再次升高,并伴有至少1项川崎病的临�
- 赵兰心田恬高小倩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白细胞介素-23
-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5年
-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 AIDP病人6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32名。两组在一般的对症治疗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观察组在上述方法的指导下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抗炎效果,并观察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6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比之观察组的71.88%,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 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注射丙种球蛋白对 AIDP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机体的炎性状态,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徐艳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6
- Ⅲ期结直肠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术后短期复发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Ⅲ期结直肠癌病人化疗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术后1年内出现病情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Ⅲ期结直肠癌术后病人90例,将术后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者归为病情复发组(31例),其余归为未复发组(59例)。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初次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α、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IL-17水平以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242(CA242)、甲胎蛋白(AFP)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1年内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细胞因子对术后1年内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复发组IL-1β、IL-5、IL-6、IL-8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6~-2.11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6相较其他细胞因子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714,95%置信区间为0.601~0.826,P<0.05)。肿瘤标志物均正常病人47例中,复发组IL-6、TNF-α水平较未复发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65、-2.17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6、TNF-α相较其他细胞因子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0.745,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08~0.921、0.583~0.953,P<0.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IL-1β水平增高是Ⅲ期结直肠癌病人1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β=-1.506,P<0.05)。结论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前的血清IL-6、IL-1β、IL-8、TNF-α水平可作为预测病人术后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的辅助指标。
- 边晓倩王莎莎赵淑芬王赫孙丽斌齐卫卫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细胞因子类
-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早期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对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HLH患儿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分别为HLH组(n=12)和IM组(n=12),收集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发热及脾肿大情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计数(PLT)、甘油三脂(TG)、纤维蛋白原(Fib)、血清铁蛋白(Fe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噬血现象及NK细胞活性];抽取2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IL-2、IL-4、IL-6、IL-10、TNF-α及IFN-γ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异常细胞因子临界值及其对儿童HLH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细胞因子对儿童HLH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HLH患儿血清IL-4、IL-6、IL-10及IFN-γ水平高于IM组患儿(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6、IL-10及IFN-γ诊断儿童HLH具有较高价值,AUC均>0.095;IFN-γ>14.4 ng/L诊断HLH特异度和敏感度几乎达100%,AUC为1.000,优于IL-6和IL-10(P<0.005)。结论HLH患儿血清IL-6、IL-10及IFN-γ水平对疾病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其中IFN-γ早期诊断价值最高。
- 杨红兰杨小燕金皎黄璟杨振中张景荣何志旭
- 关键词:儿童细胞因子类噬血细胞综合征
- 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70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血流动力学参数[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flow velocity,EDFV)、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PSFV)、血氧饱和度(pulse oximetry,SpO_(2))、中心静脉压]和血清细胞因子[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ANGPTL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7(ANGPTL7)]水平。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LVEF、EDFV、PSFV、Sp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NT-proBNP、CK-MB、ANGPTL2、ANGPTL7、中心静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衰,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 班芳马杏芳刘芳菲
- 关键词:去乙酰毛花苷美托洛尔心功能血清细胞因子
- 异丙酚联合羟考酮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术中的应用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麻醉药物异丙酚联合羟考酮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术中的应用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子宫肌瘤腹腔镜术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48例,异丙酚+舒芬太尼)和观察组(52例,异丙酚+羟考酮)。比较两组麻醉指标、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感、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异丙酚、瑞芬太尼、肌松药的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插管时(T_(1))、气腹建立后5 min(T_(2))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均较麻醉前(T_(0))时上升,且T_(2)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T_(0)时比较,两组T_(1)、T_(2)、拔管后5 min(T 3)时心率(HR)和T_(1)、T_(2)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升高,T 3时SpO 2降低(P<0.05)。T_(1)、T_(2)时观察组HR、SpO 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苏醒后神经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中,使用异丙酚联合羟考酮能取得更好应用效果,对改善麻醉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缓解术后疼痛具有积极作用。
- 张鹏余得水
- 关键词:子宫肌瘤异丙酚羟考酮血清细胞因子
- 苜草素对不同生长阶段蛋鸡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本试验旨在探究苜草素对不同阶段蛋鸡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选择育成期、产蛋高峰期、产蛋后期蛋鸡各288只,每个阶段均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3个试验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500、1000、1500 mg/L苜草素,每周每个试验组随机选取30只鸡采血,持续采血10周,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表明:添加1000、1500 mg/L苜草素显著提高不同生长阶段蛋鸡血清中IL-2和TNF-α的水平(P<0.05),显著降低不同生长阶段蛋鸡血清中IL-6的水平(P<0.05);添加500 mg/L苜草素对以上细胞因子指标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不同生长阶段添加1000 mg/L苜草素即可有效增强蛋鸡的细胞免疫应答。
- 石瑜史晓峰王芳蕊杨爱华袁雪涛刘桐山李秀梅
- 关键词:苜草素蛋鸡细胞因子免疫功能
- 基于流式荧光技术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性能评价
- 2024年
- 评价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技术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方法学性能。方法 分析该技术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及与其他品牌试剂的比对结果,并对116例标本进行临床应用评价。结果 7种细胞因子检测线性范围均为2.44-10000pg/mL,且R2均≥0.998;精密度试验结果变异系数CV均≤3.83%;准确度试验结果相对偏差均≤±10.58%;与其他品牌试剂比对结果IL-4、IL-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肝组IL-2和IFN-γ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组IL-4、IL-6、IL-10、TNF-α和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技术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通量大、准确性高、性能指标合格等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可作为慢性乙肝患者一项新的疾病监测指标。
- 汪金云俞晓春胡荣盛朱振坤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因子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儿童干预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纵向变化
- 2024年
-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测定单纯肥胖患儿(n=90例)、NAFLD患儿(n=90例)与健康儿童(n=90)IL-2、IL-4、IL-6、IL-8、IL-10、TNF-α水平及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肥胖及NAFLD患儿接受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饮食建议、锻炼要求)再次比较上述指标。结果 三组间IL-6、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IL-6、IL-10高于单纯肥胖组及对照组(P<0.05),单纯肥胖组IL-6高于对照组(P<0.05),IL-2、IL-4、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ALT、AST、TG、HDL、UC、INS、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单纯肥胖组及NAFLD改善组BMI较干预前下降(P<0.05),NAFLD改善组干预后IL-6、IL-10较前下降(P<0.05),IL-2、IL-4、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儿童及NAFLD患儿体内存在低水平炎症状态,NAFLD患儿体内炎症水平随着病情改善而好转,血清IL-6、IL-10的改变可以独立于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而发生。
- 史俊奇张慧周海燕王伟群卢琴红洪怡章岚岚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儿童细胞因子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