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180篇“ 血清学“的相关文章
西藏羊大肠杆菌血清学检测研究
2025年
羊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具有地方性特点。此疾病在羊生长期间的多个年龄段均有可能出现,临床症状有败血型、肠炎型,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近年来,西藏牧区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对羊大肠杆菌病的重视越来越高,并加大了防控力度,力求可以将疾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促进羊群的健康生长。本文主要围绕西藏地区展开,通过对羊大肠杆菌病原体特征、临床症状等的分析,以试验的方式对此类病症进行血清学检测。结合试验结果来看,西藏地区羊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强,需要养殖人员格外重视。
扎西旺杰
关键词:血清学检测
2020—2024年宁乡市猪口蹄疫血清学监测
2025年
为切实掌握宁乡市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发现疫病防控过程中存在不足。2020—2024年,宁乡市在25个乡镇每年采集1 000份(共计5 000份)猪血清样品进行免疫效果评价,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建议要持续加强口蹄疫免疫效果评价监测和防控力度,不断完善基层防疫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养殖户防疫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口蹄疫防控水平。
侯禛徐语涵高伟郝雅蓉王文梅
关键词:口蹄疫血清学
骆驼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
2025年
为做好骆驼布鲁氏菌病检测工作,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和试管凝集试验(SAT)5种方法对骆驼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以此筛选在生产实际中合适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GICA和cELISA、iELISA和cELISA的Kappa值均大于0.7,一致性较好;与SAT相比,RBT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最高,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最低。建议在开展大规模骆驼布病检测时,可先用RBT初筛,再用SAT或cELISA复检。为降低骆驼布鲁氏菌病误诊、漏诊率,建议多种血清学方法联合检测,提高诊断准确性。
段真真李佳夏克热木·阿布力孜迪力夏提·吐尔洪何宗霖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血清学
广西部分地区马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2025年
为了解广西部分地区马衣原体病的感染及流行情况,2021-2023年间采集百色市、河池市等2个市12个县区988份马血清样品,应用间接血凝(IHA)试验进行衣原体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百色市马血清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11.62%(65/542),河池市马血清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12.56%(56/446),其中田阳区、凌云县、巴马县检出的抗体阳性率较高;2021年至2023年,马血清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3.28%(32/241)、10.78%(33/306)、12.19%(54/443),平均阳性率为12.04%(119/988);公马与母马的衣原体阳性抗体率分别为11.49%(55/480)、12.6%(64/508)。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广西部分地区畜间尤其是马群中衣原体感染的流行本底数据。
吴琦琳闭璟珊邹联斌吴健皓苏姣秀韦正吉郑敏
关键词:血清学调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
2025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最普遍的慢性肝病,不仅增加肝硬化和肝癌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有关联,对患者健康和经济造成重大负担。因此,NAFL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以防疾病恶化。本文探讨了血清学指标在NAFLD非侵入性诊断中的应用,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病情监测,以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the risk of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NAFLD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hich is a significant health and economic burden for patients. Therefore, earl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of NAFLD are crucial to prevent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serological indicators in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NAFLD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the disease a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NAFLD.
赵苏仁格格邵欣东敖文静庞慧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生物标志物血清学指标无创诊断
cisAB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特点及输血策略
2025年
目的:分析5例cisAB血型样本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特点,并探讨其安全输血方案。方法:使用抗-A、抗-B、抗-D、抗-A1、抗-H定型试剂和ABO试剂红细胞对样本血型进行血清学鉴定;采用PCR-SSP或基因测序对样本血型进行分子生物测定。结果:5例患者血型血清学鉴定均正反定型不符,表现为A2B3或A2Bw;对样本1、2、3进行ABO基因测序,均存在第6外显子出现261del G,第7外显子发生467 C>T、803 G>C变异,确定样本1、2、3基因型为cis AB/O;样本4、5进行PCR-SSP基因分型,结果均为cis AB/O。结论:cis AB等位基因患者的血清学表现多不一致,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从而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吴思梦杨巧妮高娃李孝帅王秋实
关键词:血型血清学分子生物学输血策略
甘肃省80018例梅毒血清学筛查及假阳性结果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结果,比较不同方法、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之间梅毒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差异,并探讨假阳性出现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微粒子化发光法(CMIA)对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80 018例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Ab)筛查,初筛阳性样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比较两种试验方法、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之间梅毒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ELISA法检测TPAb阳性率为1.79%,高于CMIA法检测的阳性率(1.1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种初筛方法检测的TPAb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男性TPAb阳性率为1.49%,高于女性TPAb阳性率(1.2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的TPAb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60岁以上老年人群TPAb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在105例梅毒假阳性患者中占比较高。结论 ELISA法与CMIA法在梅毒检测中都存在假阳性情况,假阳性率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较高,实验室需通过TPPA试验进行确证。临床中对老年人TPAb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后慎重做出判断,尽量避免梅毒化验结果假阳性造成的误诊。
叶华张晓梅张兴旺马华瑜
关键词:梅毒梅毒螺旋体血清学化学发光法假阳性凝集试验
血清学鉴定与全面生化反应在沙门菌检验中的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清学鉴定与全面生化反应在沙门菌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疑似肠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者都需实施常规检验、血清学鉴定、全面生化反应,将复检结果作为检验金标准,比较常规检验、血清学鉴定联合全面生化反应检验结果诊断效能,同时对不同菌组对疾病的检验结果作进一步分析。结果42例疑似肠热症复查结果中检出沙门菌40例,2例未检出,阳性、阴性检出率分别为95.24%和4.76%;常规检验沙门菌检出33例,9例未检出,阳性、阴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和21.43%;血清学鉴定联合全面生化反应检验沙门菌检出39例,3例未检出,阳性、阴性检出率分别为92.86%和7.14%。常规检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0%、50.00%、78.57%、11.11%、78.57%;血清学鉴定联合全面生化反应检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0%、100.00%、97.62%、66.67%、97.62%;联合检测检验灵敏度、准确度以及阴性预测值高于常规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血清学鉴定联合全面生化反应检验在甲菌组、乙菌组的检验率高于常规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式在丙菌组、丁菌组的检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验沙门菌采用血清学鉴定与全面生化反应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与常规检验方法比较,检验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检验沙门菌的后期标准制定提供有力的指导依据。
黄洁周明莉
关键词:血清学鉴定沙门菌
血清学标志物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血清学标志物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于该院首次诊断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113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确诊的恶性肿瘤无骨转移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学标志物[血清钙(Ca)、甲状旁腺激素(PTH)、Ca/PTH、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1NP)、β-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及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学标志物在肺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骨转移中的筛查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病例组Ca、Ca/PTH、β-CTX及P1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PTH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a、PTH、Ca/PTH、P1NP及β-CTX对于筛查恶性肿瘤骨转移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8、0.699、0.712、0.648及0.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PTH及P1NP是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OR=5.036、1.013,P<0.05)。Ca、PTH和Ca/PTH筛查肺癌骨转移的AUC分别为0.781、0.652和0.669;β-CTX和P1NP筛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AUC分别为0.800及0.815;Ca和P1NP筛查乳腺癌骨转移的AUC分别为0.751及0.794。结论 血清学标志物(Ca、PTH、Ca/PTH、P1NP及β-CTX)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有一定的筛查价值。
丁霏王心仪贺勇聂鑫李贵星
关键词:血清学标志物恶性肿瘤骨转移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5年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部分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肝脏或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这种特殊感染类型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OBI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突变、宿主免疫反应、表观遗传、与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等相关。OBI临床风险主要包括HBV的传播、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HBV再激活、肝癌发生等。由于OBI独特的血清模式、临床表现、部分检测指标的方法受限等因素,导致OBI检出率比较低。因此,急需寻找新型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提高OBI的检出率,降低HBV传播的风险。该文主要围绕OBI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彭兰新(综述)向瑜
关键词: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发病机制

相关作者

马利青
作品数:247被引量:498H指数:9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
研究主题:血清学调查 ELISA 弓形虫病 牦牛 羔羊
周碧君
作品数:632被引量:1,885H指数:19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山羊痘 山羊痘病毒 绵羊肺炎支原体 鸭肠炎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陆艳
作品数:110被引量:281H指数:8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
研究主题:血清学调查 弓形虫病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牦牛
王戈平
作品数:119被引量:194H指数:6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
研究主题:血清学调查 ELISA 血清学检测 羔羊 传染性胸膜肺炎
孙泉云
作品数:258被引量:80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血清学调查 规模化猪场 规模猪场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