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篇“ 蟹种质量“的相关文章
不同来源中华绒螯质量评价的研究
中华绒螯(俗称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其养殖过程通常分为两年,第一年扣养殖从大眼幼体养殖到(俗话扣),第二年成养殖从扣养殖到成质量优劣直接关系成成败。目前,成养殖中有养殖和野生两个主要来...
姜晓东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蟹种质量遗传选育免疫指标养殖性能
文献传递
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质量的影响
中华绒螯的养殖过程中存在配合饵料、传统饵料和冰鲜杂鱼三投喂模式,为评估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质量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投喂不同饵料后各组扣的生长性能、免疫抗病性能和攻毒死亡率差异。
姜晓东吴旭干葛永春周永昌王少兵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蟹种质量
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质量的影响
为评估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质量的影响,采用养殖实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和攻毒实验方法,比较了配合饲料、传统饵料和混合投喂模式培育扣在成养殖早期的养殖性能、免疫性能和攻毒后死亡率的变化。
姜晓东吴旭干张金彪何杰刘青葛永春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蟹种质量
如何鉴别质量
2000年
最近,不少地区养户给我们来信,反映去年养由于不纯生长缓慢、经济上吃了亏,希望我们能予指导,现将来信中有关问题作一答复: 一、养殖户买的天然苗,怎样识别真假河苗? 我国类自然资源有数百。河在沿海水域繁殖、变成大眼幼体后开始向淡水洄游。每年5~6月份苗汛期。
蒋雪英
关键词:河蟹蟹苗质量
全文增补中
怎样鉴别质量
1995年
近几年,兴起一股河养殖热,如何鉴别质量,是提高养效益的关键。 1.品系的鉴别 我国有类500余,但适合淡水养殖的仅有几。现在推广养殖的是中华绒螯,它生长较快,个体也大,营养价值高,养殖效益好。中华绒螯体色为青灰色,腹部为银白色,体型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四个前额齿都较尖锐,前侧缘的第四齿明显。在选购时要看清上述特征,否则是其他,不可购买。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淡水养殖河蟹养殖外生殖器
稻田和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质量评价
2023年
池塘和稻田是中华绒螯(1龄幼)养殖的2主要方式,尚不清楚这2养殖方式下质量是否存在差异。该研究系统比较了稻田配合饲料投喂组(Ⅰ组)、稻田传统饲料投喂组(Ⅱ组)和池塘投喂配合饲料组(Ⅲ组)的肝胰腺指数和色泽、肥满度、常规生化组成和在成早期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Ⅰ组的平均肝胰腺指数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就肝胰腺色泽而言,Ⅰ组和Ⅲ组肝胰腺的亮度(L*)显著低于Ⅱ组肝胰腺(P<0.05),而红度(a*)均显著高于Ⅱ组肝胰腺(P<0.05),肝胰腺黄度(b*)最高的是Ⅱ组,而Ⅰ组肝胰腺的黄度(b*)最低(P<0.05);(2)就幼肝胰腺和躯体的常规生化而言,I组雌体肝胰腺和躯体、Ⅲ组雄体肝胰腺中的粗脂肪含量都显著高于Ⅱ组(P<0.05),其余常规生化成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3)就在成早期的养殖性能而言,Ⅰ组成活率最高,Ⅱ组蜕壳间期最长,且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最低,整体上I组和III组的蜕壳周期和质量增加率比较接近。综上所述,在相同的投喂模式下,稻田和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质量无明显差异,但稻田养殖的肝胰腺指数、肥满度和肝胰腺红度值优于池塘,这为稻田养殖的技术提升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杨帅帅贡毅朱筛成姜晓东李嘉尧奚业文杨艳英吴旭干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蟹种质量养殖性能
“长江2号”中华绒螯优质扣培育技术
2018年
中华绒螯,俗称河、大闸、清水或螃,是我国特色水产品之一,因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近年来,江苏省河养殖面积近27万hm^2,产量32万t,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然而质量的不稳定及培育技术不成熟制约了江苏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在金坛区儒林和平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百亩连片培育基地上开展“长江2号”优质扣培育试验示范,总结出成套的池塘优质“长江2号”河培育技术模式,120×667 m2的标准化培育基地实现单产200 kg/667 m^2,平均规格120~130只/kg,实现每667 m^2效益超1万元,现将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丁彩霞潘望俊王若玉王鹏秦亮刘伟杰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扣蟹长江养殖面积蟹种质量蟹种培育
饵料模式对中华绒螯早期养殖性能、非特异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为评估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Eriocheir sinensis)质量的影响,采用养殖实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和攻毒实验方法,比较了配合饲料、传统饵料和混合投喂模式培育扣在成养殖早期的养殖性能、免疫性能和攻毒后死亡率的变化。所检测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包括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血蓝蛋白(Hc)活性或含量。采用毒力较强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Y-2-L-1菌株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1)无论雄还是雌,配合饲料组第一次蜕壳间期均短于传统投喂和混合投喂模式,且配合饲料组增重率(WGR)及体重特定增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2)就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雄还是雌,配合饲料组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差异显著;传统投喂组酸性磷酸酶(ACP)、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酸性磷酸酶(ACP)和一氧化氮(NO)含量差异显著;(3)就血清中各免疫指标而言,配合饲料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传统投喂组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丙二醛(MDA)及血蓝蛋白(Hc)等指标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丙二醛(MDA)差异显著;(4)无论雄还是雌,传统投喂组扣攻毒后12~96 h的累计死亡率一直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雄体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接近,混合投喂组雌体累计死亡率居于传统投喂组和配合饲料组之间。综上,投喂
姜晓东吴旭干张金彪何杰刘青葛永春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蟹种质量
中华绒螯2龄早熟、晚熟选育群体和非选育群体免疫性能的比较被引量:11
2017年
免疫性能是评价中华绒螯(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攻毒实验和非特异免疫指标测定方法,以常规养殖未经遗传选育的养殖群体为对照组,评价了河2龄早熟、晚熟选育群体第2代(G2)扣的攻毒成活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1)嗜水气单胞菌攻毒注射后,整体上未选育组扣的死亡率略高于两选育群体,但是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2龄晚熟群体雄和2龄早熟群体雌攻毒后死亡率分别最低;(2)就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雌还是雄,2龄早熟群体肝胰腺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2龄晚熟组(P<0.05);此外,两个选育组雄体肝胰腺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龄早熟G2雌体肝胰腺中的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雌体;(3)就血清中非特异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雌还是雄,2龄早熟G2扣血清中的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龄晚熟G2扣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扣,此外,2龄早熟G2雌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2龄晚熟G2。综上,两个选育群体子二代扣具有较强免疫性能及抗病力,其中2龄早熟群体扣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略强于2龄晚熟选育群体。
姜晓东吴旭干何杰刘青王幼鹏葛永春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遗传选育蟹种质量免疫性能
稻田生态培育模式试验被引量:1
2017年
稻田生态培育,达到稻共生,相互促进,既保证了一定的水稻产量,又有较好的产量,并且能同时提高水稻的品质和质量,是一较好的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笔者2015年在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盛家村河养殖户朱洪寿的塘口开展了稻田生态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刘颖斐
关键词:蟹种质量生态培育稻田生态农业模式种养结合

相关作者

姜晓东
作品数:84被引量:24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养殖性能 成蟹 扣蟹 野生
吴旭干
作品数:416被引量:1,250H指数:2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三疣梭子蟹 卵巢发育 养殖性能 性腺发育
何杰
作品数:370被引量:839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吉富罗非鱼 罗非鱼 池塘 河蟹
成永旭
作品数:602被引量:1,982H指数:28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三疣梭子蟹 克氏原螯虾 河蟹 卵巢发育
刘青
作品数:113被引量:316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养殖性能 生长发育 性早熟 微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