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篇“ 草粮轮作“的相关文章
基于APSIM模型的宁夏固原地区轮作系统模拟研究
2020年
针对田间轮作试验周期长、监测困难、耗时耗力等问题,利用APSIM作物生长模型分别对2000—2011年12年间和2039—2050未来12年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轮作系统(春小麦—春小麦—春小麦、谷子—春小麦—春小麦、春小麦—谷子—春小麦、谷子—谷子—春小麦、谷子—春小麦—谷子、春小麦—谷子—谷子、春小麦—春小麦—谷子、谷子—谷子—谷子共8种轮作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和作物产量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未来气候条件下轮作系统相对于历史气候条件下轮作系统土壤含水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作物产量有所增加。小麦产量与谷子产量相比,小麦产量相对较低,谷子产量相对较高。浅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波动较大。深层土壤含水量显示不断恢复趋势。春小麦—春小麦—春小麦轮作方式作物产量随轮作年限增加基本呈增长趋势。谷子—谷子—谷子轮作方式作物产量随轮作年限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
奥海玮
关键词:APSIM草粮轮作土壤含水量作物产量
长武旱塬轮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模式模拟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实地观测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不同轮作模式的模拟研究,分析了长武旱塬轮作田的土壤水分恢复效应,以期探索出适合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轮作模式。验证结果表明:轮作田0~2m土层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7;0~5m土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相关系数在苜蓿地、冬小麦田和马铃薯田分别为0.94、0.93和0.87,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模拟结果表明:苜蓿翻耕后,种植马铃薯和糜子均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复。在土壤干燥化程度较严重时,种植冬小麦或者春玉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干燥化;在无干燥化或者干燥化程度较轻时,种植冬小麦和春玉米会导致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在长武旱塬,"马铃薯-糜子-春玉米-马铃薯-糜子-冬小麦"的轮作模式有利于苜蓿地土壤水分恢复,持续种植9~12a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
王学春李军李军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干层
宁南旱地轮作田土壤水可持续利用模拟研究
2011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南部旱地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土壤湿度和观测土壤湿度剖面分布自上而下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湿度模拟值基本能够反映苜蓿地土壤湿度等级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苜蓿地土壤干燥化进程和土壤湿度恢复进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在宁夏南部丘陵半干旱区,8~10 m土层土壤湿度恢复较困难,种植苜蓿期间应尽量避免该土层土壤湿度等级降低到D以下,即土壤湿度不应低于8.5%。在宁夏南部丘陵半干旱区苜蓿适宜种植年限为6~8年,翻耕后适宜采用PPW轮作模式(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进行土壤水分恢复,种植16~20年食作物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
王学春李军李军王美艳
关键词:草粮轮作半干旱区EPIC模型
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模拟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实地调查和EPIC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多年生苜蓿地和苜蓿翻耕后种植食作物农田0~10m土层土壤湿度调查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P<0.01),相对均方根误差在0.05~0.16,相对误差均低于10%;模拟与实测的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趋势一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地深层土壤干层恢复难度较大,在种植苜蓿期间应避免8~10m土层土壤湿度降到5.7%以下.苜蓿地适宜种植年限为4~6a,最长不应超过8a.苜蓿翻耕后适宜采用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轮作模式进行土壤水分恢复,32~33a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
王学春李军李军方新宇孙剑
关键词:黄土高原草粮轮作土壤水分EPIC模型
半干旱区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被引量:12
2011年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作物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轮作模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长期种植苜蓿地农田土壤水分恢复状况。结果表明:长期连作苜蓿地土壤干燥化进程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湿度恢复的进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8~10m深层土壤湿度恢复困难,6~8年生苜蓿地翻耕后适宜采用PPW轮作模式(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以恢复土壤水分,种植16~20a食作物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地的土壤水分利用和恢复提供参考。
王学春李军李军方新宇
关键词:轮作半干旱区苜蓿
基于EPIC模型的黄土高原旱地轮作田土壤湿度模拟被引量:4
2010年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食生产的关键因子,EPIC模型自建立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研究土壤水分动态的有效工具,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验证EPIC模型的土壤湿度模拟精度对该地区土壤水分的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应用长期定位试验观测值和EPIC模型对轮作田[苜蓿(Medicagosativa)-苜蓿-苜蓿-苜蓿-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冬小麦-冬小麦]土壤湿度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苜蓿地、冬小麦田和马铃薯田中0~2.0 m土层土壤湿度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56、0.973和0.790,RMSE值分别为0.028、0.011和0.023 m/m;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土壤湿度剖面分布总体上一致。EPIC模型能够较好模拟轮作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用来模拟研究黄土高原轮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土壤湿度的剖面分布。建立合理的土壤数据库和作物根系分布方程将会进一步提高模型对土壤湿度的模拟精度;增加模型中的土层数有利于提高模型对深根系作物土壤湿度的模拟精度。
王学春李军李军
关键词:EPIC草粮轮作土壤湿度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地土壤干燥化与轮作水分恢复效应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与轮作对干燥化苜蓿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方法】在甘肃镇原试验站实地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地与不同类型轮作田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苜蓿地土壤干层分布特征与轮作对土壤干层水分恢复效应。【结果】15—28年生苜蓿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为10.20%,土壤干燥化速率为34.2mm·a-1,土壤干层最大分布深度超过了1400cm;苜蓿地翻耕并轮作3—25年食作物后土壤干层湿度能够逐步恢复,土壤干层恢复厚度为583cm,土壤湿度恢复速率为77.3mm·a-1,土壤湿度恢复度达到83.3%。通过轮作方式使15年生苜蓿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需要8年以上。【结论】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的适宜轮作模式是"10年生苜蓿→8年以上轮作食作物"。
方新宇李军李军王学春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紫花苜蓿土壤干燥化草粮轮作
不同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地水分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2003-2005年在黄土高原宁南旱区10年生退化苜蓿地上进行了连续3a不同作物组合方式的轮作试验,轮作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和谷子,为研究比较不同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土壤水分的恢复状况和作物产量效益,优化出较为合理的轮作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轮作地0~60cm土层土壤易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60~120cm土层土壤水分主要被轮作作物利用,而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较为稳定,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很小,并随轮作年限的增加,基本上表现出不断恢复趋势。通过轮作可以增加苜蓿地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且显著高于撂荒地和对照苜蓿地,同时可获得一定作物产量。相对于其他轮作方式而言,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PPW)轮作处理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其作物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分别为5214.5kg/hm2和9.38kg/(hm2·mm-1),与轮作前苜蓿地相比,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净恢复量为24.73mm。
刘沛松贾志宽李军王俊鹏韩清芳
关键词:旱区轮作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宁南旱区轮作系统中紫花苜蓿适宜利用年限研究被引量:49
2008年
2002—2004年对宁南旱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状和紫花苜蓿-谷子轮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生长年限延长,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紫花苜蓿3~22年生期间,0~100cm土壤容重减少了0.213g/cm^3,孔隙度增加8.03%,饱和持水率增加14.17%,持水能力增强。6~22年生期间,0~60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增加1.60g/kg和11.02mg/kg,pH值降低了0.09,为轮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紫花苜蓿轮作年份越早,土壤水分恢复效果越好,轮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反之,紫花苜蓿生长时间过长,轮作后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复。6,10和22年生紫花苜蓿地轮作谷子收获后,0~200cm土壤水分恢复量分别为63.06,55.22和-42.55mm,轮作谷子产量分别为1725.95,1485.80和1560.75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0116,8.4325和5.8161kg/mm·hm^2。为使旱区农地有限的土壤水分达到合理、高效及可持续利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紫花苜蓿实行轮作的最适宜年限在5~6年生。
刘沛松贾志宽李军李永平刘世新
关键词:宁南旱区紫花苜蓿土壤性状草粮轮作水分利用效率
宁南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干层水分动态及轮作恢复效应被引量:39
2008年
以各类作物农田水分为对照,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深层土壤水分以及10年生苜蓿地耕翻后轮作不同年份作物农田的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干层深度与厚度先增加后减小。3年生苜蓿干层深度为720cm,6年生干层最深可达1000cm以下,10年生干层深度为920cm,3—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基本上均属于土壤干层范围。苜蓿地0—800cm土壤湿度随生长年限增加而降低,2004年测定的4、7年生和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年生和10年生苜蓿地0—800cm土层湿度分别为6.26%、5.60%和5.27%;而800~1000cm土层湿度在一定年限后有恢复趋势。300cm为苜蓿地降水下渗的最大临界深度,300cm以下土壤干层一旦形成,将长期存在,7—12年生苜蓿300~700cm土层湿度仅维持在4.0%左右。苜蓿地和农田的土壤干层厚度与湿度有较大差异,轮作可使苜蓿土壤干层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湿度,而且轮作年份越长,土壤各层次水分恢复效果越好,10年生苜蓿轮作18年后土壤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状态。
刘沛松贾志宽李军任小龙李永平刘世新
关键词:土壤干层草粮轮作

相关作者

李军
作品数:147被引量:2,153H指数:3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渭北旱塬 黄土高原 土壤干燥化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
王学春
作品数:126被引量:609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 黄土高原 土壤干燥化 杂交水稻 WINEPIC模型
方新宇
作品数:8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草粮轮作 土壤干燥化 黄土高原 苜蓿草地 半干旱偏旱区
李军
作品数:18被引量:23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土壤干燥化 EPIC模型 草粮轮作 土壤水分
贾志宽
作品数:405被引量:6,763H指数:5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苜蓿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 宁南旱区 紫花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