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91 篇“ 致炎作用 “的相关文章
猪源粪肠球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黏附及致 炎 作用 的影响 2025年 本文根据猪源粪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得到猪源粪肠球菌N8与N41菌株,通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不同猪源粪肠球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黏附情况。结果显示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发现,粪肠球菌会引起IPEC-J2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炎 症水平,同时会增加阳性细胞因子表达,通过该作用 可加快上皮—间质转化。本文主要分析猪源粪肠球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黏附及致 炎 作用 机制,为防范与干预猪源粪肠球菌提供参考。 李跃强关键词:致炎 Cbp A对化脓隐秘杆菌毒力的影响及其对gEECs的致 炎 作用 子宫内膜炎 是当今动物养殖中最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母畜分娩3周以后,每年因为该疾病的产后爆发对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该病在反刍动物奶山羊、奶牛最为常见。病畜的正常生理机能往往被破坏,进一步导致 妊娠困难甚至丧失繁殖... 杨思伟关键词:子宫内膜炎 化脓隐秘杆菌 动物养殖 Hp在胃癌癌前状态中的致 炎 作用 及中药调控研究进展 2023年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自身的毒力因子及相关炎 症可诱导胃黏膜萎缩、化生甚至癌变。从正常黏膜到癌变黏膜的发展过程中,及时清除Hp可延缓甚至逆转恶化的发生。Hp入侵宿主细胞可引发炎 症反应,且Hp较难清除,导致 炎 症状态贯穿疾病全程。中医药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影响疾病进展,在调控Hp相关炎 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炎 症反应、黏膜萎缩以及化生等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深入研究Hp在胃癌癌前状态中的致 炎 作用 及中医药调控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张岚弛 谢晶日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猪源粪肠球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黏附及致 炎 作用 的影响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通过研究猪源粪肠球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与致 炎 作用 的影响,探究其致 病机制。【方法】利用自行分离鉴定的猪源粪肠球菌N41菌株和N8菌株,通过吉姆萨染色、革兰氏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观察猪源粪肠球菌体外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porcine epithelial cells,IPEC-J2),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PEC-J2炎 性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包括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蜗形蛋白(snail)和波形蛋白(vimen)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吉姆萨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发现,粪肠球菌能黏附于IPEC-J2,黏附部位位于细胞表面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处,出现聚集现象,呈现不均匀性;携带相同主要毒力基因的粪肠球菌(粪肠球菌N8菌株、粪肠球菌N41菌株)在体外对IPEC-J2的黏附存在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粪肠球菌后,IPEC-J2中的促炎 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IL-6和IL-8的表达呈现出相似的炎 症反应规律,总体趋势为感染后1~4 h炎 症反应水平随时间而升高,4~6 h炎 症反应降低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同时,粪肠球菌感染下调了抗炎 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IL-12的转录水平,以IL-12的下降最显著。此外,不同菌株对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有一定差异,其中N41菌株对促炎 因子的上调能力高于N8菌株,而N8菌株对抗炎 因子的下调幅度高于N41菌株。EMT标志物检测结果表明,与致 病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相比,猪源粪肠球菌感染IPEC-J2后对EMT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影响并不明显。【结论】证实了猪源粪肠球菌对IPEC的体外侵袭能力,同时该菌会引起炎 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 金钺 李滨洲 郭珍珍 郭珍珍 王亚宾 魏战勇关键词:粪肠球菌 炎症反应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大鼠结肠的致 炎 作用 及其机制 目的: 明确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暴露对大鼠结肠炎 症的影响,探讨PS-MPs对大鼠结肠炎 症的作用 机制,为明确PS-MPs的毒性作用 及其机制,防治PS-MPs所... 张萌关键词:结肠组织 致炎作用 毒性机制 重组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表达及其溶血活性和致 炎 作用 2022年 PCR扩增溶血素(suilysin,SLY)基因,克隆后测序,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及表达宿主菌E.coli BL21(DE3)构建SLY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借助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获得具有序列保守且可溶性的SLY蛋白。显微镜形态学观察显示,质量浓度为0.4 mg/L的SLY在37℃条件下作用 2 h可使贴壁hCMEC/D3(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全部死亡。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SLY对人红细胞的溶血活性,结果显示1μg SLY可使2.25×10^(10)个人红细胞完全溶解。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SLY处理所致 破碎的红细胞上清可使hCMEC/D3细胞炎 性因子IL-6和IL-8转录水平分别升高80倍和100倍以上,且该作用 效果显著高于超声破碎红细胞的方式。结果表明,SLY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其导致 红细胞溶血可能是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引起机体炎 症反应的原动力。 王俊捷 王洋 柳增善关键词:猪链球菌2型 SLY IL-8 酸碱处理肉牛高精料日粮中玉米对瘤胃细菌细胞壁裂解产物致 炎 作用 的影响 在肉牛养殖中,为达到肉牛快速育肥的效果,生产者通常会增加日粮中精料的比例。但是,长期采食高精料日粮,瘤胃中碳水化合物快速发酵引起瘤胃p H值下降和代谢紊乱,进而引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等营养代谢疾病。我们前期研究... 张芮铭关键词:肉牛 文献传递 AECOPD、ACO患者血清及PM2.5刺激对MH-S细胞炎 症的影响及PM2.5致 炎 作用 机制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AECOPD、ACO患者血清及PM2.5刺激对MH-S细胞炎 症的影响 目的:利用AECOPD、ACO患者血清刺激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建立局部炎 症体外模型,PM2.... 王晓彤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 文献传递 微小小单胞菌ATCC33270脂磷壁酸致 炎 作用 的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微小小单胞菌(P. micra)ATCC33270脂磷壁酸(LTA)的致 炎 作用 。方法使用丁醇和疏水交换层析柱法进行P. micra LTA的提纯,将P. micra LTA作用 于小鼠巨噬细胞,观察炎 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成功提纯P. micra LTA,将P. micra LTA作用 在小鼠巨噬细胞上,发现随着LTA浓度的升高,TNF-α和NO的表达均增强,具有浓度相关性。结论小鼠巨噬细胞对P. micra LTA的刺激产生明显反炎 症应,P. micra LTA具有致 炎 的生物学活性。 刘琨 侯本祥关键词:脂磷壁酸 致炎作用 微小小单胞菌脂磷壁酸致 炎 作用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微小小单胞菌(P.micra)ATCC33270脂磷壁酸(LTA)的致 炎 作用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将P.micra LTA作用 在CHO/CD14/TLR4,CHO/CH14/TLR2细胞系,流式细胞术检测P.micra LTA致 炎 作用 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结果随着P.micra LTA浓度逐渐增加,CD14/TLR2和CD14/TLR4,2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CD25表达均增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发现P.micra LTA可能依赖2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激活NF-κB,启动炎 症反应。 刘琨 侯本祥关键词:脂磷壁酸 致炎作用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相关作者
吴皓 作品数:451 被引量:3,003 H指数:3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半夏 四角蛤蜊 毒性 多糖 蛤蜊 郁红礼 作品数:151 被引量:596 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半夏 毒性 掌叶半夏 醋制 减毒 严杰 作品数:359 被引量:1,073 H指数:14 供职机构:杭州医学院 研究主题:问号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幽门螺杆菌 原核表达系统 外膜蛋白 吴禹 作品数:21 被引量:100 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银杏叶提取物 可吸入颗粒物 活性氧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致炎作用 潘耀宗 作品数:13 被引量:90 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掌叶半夏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趋化 扫描电镜 姜辣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