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8篇“ 自体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文章
自体树突状细胞注射液制备和初步稳定性试验
2024年
目的通过进行鲜活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注射液的制备、质量检测、制剂处方筛选和初步稳定性试验,确定DC注射液的制备流程、制剂处方和有效期。方法首先,制备DC注射液并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观察DC在含不同浓度人血白蛋白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细胞存活率,选择合适的DC注射液处方;然后,分别在(5±3)℃、(25±1)℃或(37±1)℃保存,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确定DC注射液的有效期。结果显示DC在含0.25%人血白蛋白的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剂处方中,在(5±3)℃贮存至6小时,DC注射液的细胞存活率>90%,其它各项质量检测指标均符合规定;在(25±1)℃或(37±1)℃贮存时,树突状细胞的稳定性分别维持3小时和1小时。结论该制备流程制备的DC注射液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鲜活的DC注射液在含有0.25%人血白蛋白的氯化钠注射液中,(5±3)℃贮存的有效期为6小时。
刘俊云邹沛华邓海英王东凯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制剂处方
HBsAg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抗HBV-DCs)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临床效应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64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者为联合治疗组,ETV单独治疗者为单独治疗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在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频率、T淋巴细胞亚群及TNF-α、IFN-γ、IL-4水平的变化。结果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较对照组水平低(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独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较单独治疗组上调明显(P<0.05);两治疗组在治疗前TNF-α、IFN-γ水平较对照组高,IL-4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独治疗组在治疗前TNF-α、IFN-γ、IL-4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TNF-α、IFN-γ水平下调较单独治疗组明显,联合治疗组IL-4水平上调水平较单独治疗组显著(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TNF-α、IFN-γ水平下降明显,IL-4水平逐渐升高,治疗24周后复常,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治疗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与单独治疗组间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单独治疗组上调明显(P<0.05)。ACLF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CD8^+T淋巴细胞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抗HBV-DCs对调节树突状细胞数量及�
朱其荣喻雪琴陈芳戢敏陈星梅怡晗梅小平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树突状细胞IFN-ΓIL-4
转移性肾癌运用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临床治疗效果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运用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效果。方法搜集本院60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入选患者均为可以用于评估的有效病灶,均采用DC联合CIK细胞治疗。结果转移性肾癌运用DC联合CIK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3.3%)、部分缓解21例(35.0%)、疾病稳定28例(46.7%)、疾病进展9例(15.0%),疾病控制率为85%,客观缓解率为38.3%,总生存率为82.0%。结论 DC联合CIK细胞临床价值较高,治疗转移性肾癌临床效果较好。
周宁徐啸李贵忠满立波
关键词:转移性肾癌自体树突状细胞
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常规化疗对转移性胰腺癌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96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替吉奥化疗,观察组在替吉奥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自体DC-CIK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两个疗程后)疗效与远期预后。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58%vs.27.08%,P>0.05),但总有效率明显升高(77.08%vs.58.33%,P<0.05);两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IFN-γ与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与1、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0个月vs.10.0个月;66.67%、29.17%、8.33%vs.43.75%、10.42%、0,均P<0.05)。结论:自体DC-CIK联合常规化疗对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近期疗效、远期预后均具有改善作用。
梁艳芳杨国华
关键词:胰腺肿瘤免疫疗法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应用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的护理经验被引量:2
2016年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回输治疗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它包括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治疗中、治疗后共五个方面的护理经验。在护理过程中,在严格无菌操作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依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做好各环节的护理措施,这是DC回输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并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锡兰
关键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疗法护理
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2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索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32例CHB患者,收集外周血,经致敏后制备成熟DC疫苗,分6次回输(每月1次),监测并随访肝功、病毒标志物、HBV DNA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27例CHB患者发生了应答,总有效率84.38%,HBs Ag转阴率3.13%,HBeAg转阴率68.75%,HBe Ab转阳率31.25%,DNA拷贝数量下降10^(2.87±0.23)(P<0.01),ALT、AST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只出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且安全。
梁凤萍郑其进黎锦亮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自体树突状细胞瘤苗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在老年性大肠癌姑息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自身肿瘤抗原(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过继免疫在老年性大肠癌(CRC)姑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诊断明确的老年性晚期CRC患者(不再适宜行手术或放化疗),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接受内科对症治疗;免疫组55例,除接受内科对症治疗外,还给予Ag致敏的DC-CIK过继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免疫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g NOR的IS值、CD56阳性率、血清IL-12含量、PS评分、VAS评分、CEA含量均比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免疫组患者的半年疗效、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MS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免疫组PR患者在6次免疫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有6例患者在第1次细胞回输后出现短暂发热和寒颤(体温38-39℃),其中1位患者体温自行恢复,其余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和降温药后症消失,后续细胞治疗未再发生。结论 Ag-DC-CIK过继免疫对晚期老年CRC患者有良好的姑息治疗价值。
岳伦莉代洪玉李萍江莉刘建昆匡红李硕钟国成
关键词:姑息治疗过继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肝动脉灌注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80例临床确诊为HCC的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脉联合组和静脉联合组,每组各40例。动脉联合组患者给予肝动脉灌注自体DC-CIK细胞联合TACE治疗,静脉联合组患者给予静脉回输自体DC-CIK细胞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变化、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变化及临床卡氏体能态(KPS)。结果动脉联合组和静脉联合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57.5%;AFP转阴率分别为85.0%和45.0%;KPS评分生活质量稳定改善率分别为92.5%和65.0%,动脉联合组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亚群较静脉联合组明显升高,动脉联合组CD8^+T细胞比例下降明显,静脉组CD8^+T细胞比例下降不明显。与静脉联合组治疗相比,动脉联合组患者的肿瘤大小、AFP变化及临床KPS评价、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联合TACE治疗HCC可明显提高肿瘤的疗效,在减少肿瘤残留、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提高肿瘤的控制率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李庆周定中龙文兴肖华平李涛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负载肺癌全抗原的自体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反应的体外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在体外研究负载肺癌全抗原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的T细胞增殖及细胞毒作用。方法肺癌组织、正常肺组织和外周血新鲜标本均取自肺鳞细胞癌并行手术治疗的7例患者,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制备为单细胞悬液。自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并诱导DCs,尼龙毛柱法分离T细胞。冻融法制备自体肺癌细胞裂解液,并刺激DCs,制备负载自体肺癌全抗原的DCs。MTS法检测负载肺癌全抗原的DC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DCs表型及负载肺癌全抗原的DCs对T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和TNF-α诱导培养后,在细胞膜上出现大量的树突状突起,表面分子CD14表达显著降低(t=20.157,P〈0.01),CD1a、CD11c、CD80、CD83和HLA-DR表达明显增加(t=8.927,3.042,14.311,18.537,5.612,P〈0.05,P〈0.01),获得负载肺癌全抗原的成熟DCs;其能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不同患者刺激指数不同为6.98-39.15(21.56±4.38),而且DC/T比率越高,刺激指数越高,T细胞增殖反应能力越强(t=31.203,19.550,P〈0.01);负载肺癌细胞全抗原的DCs能诱导自体T细胞细胞毒作用,且T细胞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率为(56.52±2.75)%;对正常细胞的杀伤率平均为(5.31±1.37)%,明显低于对自体肿瘤细胞杀伤率(t=16.429,P〈0.01)。对K562细胞杀伤率为(9.71±2.46)%,明显低于对自体肿瘤细胞杀伤率(t=25.010,P〈0.01)。结论负载肺癌全抗原的DCs能诱导肺癌患者自体T细胞增殖及细胞毒作用,且体外可有力的杀伤肿瘤细胞,而几乎不杀伤正常细胞
霍忠超刘晓霞王雪玲陈剑华苏英
关键词:肺癌树突状细胞细胞毒作用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观察85例胆系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结果 85例胆系肿瘤患者经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临床症较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显著,完全缓解2例(2.3%)、部分缓解14例(16.5%)、疾病稳定54例(63.5%)及疾病进展15例(17.6%);免疫功能提高,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及CD4+/CD8+比值升高,而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至随访结束,58例患者死亡,2例失访,25例存活,中位生存期为16.5个月(95%CI:12.1-20.9个月)。结论自体DC-CIK细胞治疗是胆系肿瘤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少,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寇晓霞杨喜晶黄耀袁振刚钱其军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疫苗胆道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相关作者

周靖
作品数:8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自体树突状细胞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自体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陈立荣
作品数:20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干预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尖锐湿疣患者 自体树突状细胞 树突细胞
金硕
作品数:4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
研究主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药 自体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乙型肝炎疫苗
陈志哲
作品数:211被引量:621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树突状细胞
王海燕
作品数:62被引量:243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谷氨酰胺 肠内营养 先天性心脏病 营养支持 亚低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