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37篇“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腰椎退性疾病被引量:9
1997年
腰椎退性疾病贾连顺李青⒇腰椎退是引起腰椎某些疾病,如腰椎椎间盘病、腰椎椎管狭窄及腰椎退滑脱等的重要原因,表现为下腰痛、神经根痛、下肢无力、跛行等临床症状,甚至可出现瘫痪。由于发病及其病理过程十分复杂,研究方法和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至今有许多...
贾连顺李青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病理骨赘脊柱
PMMA-PS与PMMA-PF治疗腰椎退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比较研究
2025年
目的比较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PMMA-PS)与骨水泥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PMMA-PF)治疗腰椎退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01—2023-06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腰椎退性疾病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PMMA-PF术55例(PMMA-PF组),采用PMMA-PS术54例(PMMA-PS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X线片测量结果。检测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的骨密度、椎体形指数、腰椎CT值,以及术后12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JOA评分、ODI指数,以及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和骨密度、腰椎CT值、椎体形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PMMA-PF组的改善效果优于PMMA-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MMA-PS比较,PMMA-PF治疗腰椎退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在提高患者骨密度及固定节段稳定和CT值方面更具优势。
郭中帅陈长青林东林栋周俊锋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强化椎弓根螺钉
老年腰椎退性疾病手术患者衰弱干预方案
2024年
探讨老年腰椎退性疾病手术患者衰弱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120例老年腰椎退性疾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对照研究设计,将2021年10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2022年2月~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研究对象设为干预组。对照组实行脊柱外科腰椎退性疾病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老年腰椎退性疾病手术患者衰弱干预方案,衰弱干预时间从入院至手术后3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基于IMB模型构建的老年腰椎退性疾病手术患者衰弱干预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衰弱程度,有利于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徐京
关键词:衰弱腰椎退变性疾病老年人
一种腰椎退性疾病神经压迫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腰椎退性疾病神经压迫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使用者输入的患者下肢疼痛或麻木的部位和预先设置好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初步确定出神经压迫的责任节段;根据患者的MRI及CT等影像学资料进一步确定...
顾宇彤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腰椎退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收治的腰椎退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疼痛,且不会影响腰椎功能。
郑军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OSTA评分与BMI对腰椎退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腰椎退性疾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Asians,OSTA)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该人群中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退性疾病患者432例,其中男120例,年龄72.0±5.4岁;女312例,年龄67.2±31.1岁,患者均在入院前3个月内或入院后于我院接受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及腰椎CT扫描。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数据计算患者OSTA评分及BMI,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别患者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病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确定最佳截断值,并计算该截断值下的灵敏度、特异、阳预测值及阴预测值。结果:根据DXA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病率在65岁以上男与50岁以上女患者中分别为14.17%及37.50%,骨量减少患病率分别为52.50%及48.08%,腰椎与髋部DXA诊断符合率为60.2%。在不同年龄组别女患者中,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患病率高年龄组大于低年龄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65岁以上女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DXA判定为骨量减少或正常的297例患者中,11.78%的患者在CT检查中达到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OSTA评分预测男及女腰椎退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均为55.56%,阴预测值分别为89.04%及79.19%,对于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有限;BMI在男及女腰椎退性疾病患者中的AUC分别为0.672及0.668,灵敏度分别为77.78%及73.50%,阴预测值分别为93.10%及76.69%,对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经CT值修正骨质疏松诊断后,OSTA评分及BMI在男及女患者群体中的筛
聂聪王洪立马晓生夏新雷朱巍金翔陈誉郑超君吕飞舟姜建元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身体质量指数
流体明胶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退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流体明胶应用于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腰椎退性疾病中的有效及安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行单侧双通道内镜的腰椎椎间盘退性疾病患者共89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流体明胶分为试验组(使用流体明胶,n=40)和对照组(n=49)。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3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3 d、1个月、3个月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引流量、凝血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手术后3 d、1个月、3个月,两组腰腿部VAS评分和ODI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腰腿部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Fischgrund标准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良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为(15.23±13.46)mL,明显少于对照组[(28.69±29.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手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并发症2例(5.0%),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例(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体明胶应用于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腰椎退性疾病中,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引流量,且不影响凝血功能,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安全高。
金凤刘平平李锦军费琦孟海
关键词:腰椎术后引流量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性疾病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在临床的迅猛发展及快速康复理念的加强,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目的:分析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椎退性疾病患者135例,其中男59例、女76例,年龄47-79岁,均接受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部和下肢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疼痛总体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测评估腰椎生理曲度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135例患者术后获得(17.8±3.0)个月随访,发生终板损伤1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损伤1例,椎间融合器下沉与移位各1例,慢感染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②与术前比较,135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135例患者末次随访的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5);③末次随访时,135例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化(P>0.05),椎间融合率为95.8%;④结果显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较高的脊柱微创手术方式。
唐龙郑佳状汪凡栋刘元彬宋昭君张智王淼周永刘会毅陈宇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经皮椎弓根螺钉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椎间融合
俯卧位腰椎侧方椎间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性疾病
2024年
目的探讨俯卧位经腰大肌腰椎侧方椎间融合(prone transpsoaslateral interbody fusion,PTP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性疾病的可行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采用PTPLIF治疗腰椎退性疾病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5.5±8.8)岁(范围41~70岁)。包括椎间盘突出合并终板炎3例、腰椎管狭窄13例、腰椎滑脱5例、腰椎不稳2例。手术节段:L_(3,4)15例、L_(4,5)6例、L_(3)~L_(5)2例。比较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0.2±21.4)min(范围90~175min),术中出血量(131.1±40.8)ml(范围60~200ml),住院时间(6.2±1.6)d(范围4~10d)。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2.2)个月(范围6~13个月)。术中发生终板损伤1例、术后发生一过髂腰肌无力2例、下肢疼痛麻木1例,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6.8±1.9)mm]改善(F=66.618,P<0.001),术后3个月[(11.1±1.2)mm]与术后即刻[(12.2±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10.7±1.1)mm]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35.3°±5.4°)改善(F=19.465,P<0.001),术后3个月(44.1°±5.4°)与术后即刻(47.8°±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43.2°±5.3°)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较术前[(6.3±1.1)分]改善(F=79.931,P<0.001),末次随访[(1.1±1.1)分]较术后3个月[(1.7±1.4)分]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ODI较术前(69.9%±7.4%)改善(F=592.392,P<0.001),术后3个月(23.1%±3.1%)较术后1个月(29.2%±3.1%)、末次随访(17.5%±3.6%)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
赵永辉陆声杨强李维朝陈家瑜王启阳邹天南黄琨刘杰钟晖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脊椎滑脱
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通过对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后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提出一种全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于2018年3月2020年11月接受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31例腰椎退性疾病患者,单节段固定16例,双节段固定15例;其中L_(3-4)节段固定8例次,L_(4-5)节段23例次,L_(5)-S_(1)节段15例次。于手术后第4天下地后行平卧位腰椎CT平扫和重建,测量固定节段双侧相邻螺钉的矢状面夹角和套管长度,并据此提出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结果术后CT重建上测得L_(3-4)节段右侧矢状面夹角平均(2.88±1.25)°,左侧平均(3.63±2.00)°,双侧平均(3.25±1.65)°;L_(4-5)节段右侧平均(7.65±3.32)°,左侧平均(8.65±4.93)°,双侧平均(8.15±4.19)°;L_(5)-S_(1)节段右侧(11.47±3.23)°,左侧平均(13.67±4.53)°,双侧平均(12.57±4.02)°。各节段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上述测量结果,提出了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结论传统Dynesys系统手术后的同侧相邻螺钉矢状面上夹角差异大,新的术前设计可以将矢状面上同侧相邻螺钉植入夹角差异减少一半,更符合Dynesys系统的设计理念。
沙鑫姬勇谭胜芝田天田天崔凯李源汪东李守刚谭荣
关键词:DYNESYS椎弓根螺钉术前设计

相关作者

昌耘冰
作品数:291被引量:1,519H指数:19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颈椎 COFLEX 并发症
梁昌详
作品数:76被引量:200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COFLEX 腰椎退变性疾病 退变性腰椎疾病 微创 骨质疏松
刘浩
作品数:800被引量:1,957H指数:2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前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颈椎 单节段 手术治疗
曾建成
作品数:481被引量:1,322H指数:1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经皮内镜 前路 微创治疗 手术治疗 脊柱
刘进
作品数:662被引量:2,907H指数:2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麻醉 乳化异氟醚 吸入麻醉药 体外循环 异氟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