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9 篇“ 腕足 “的相关文章
黔东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腕足 动物主导的群落生态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已初步构建完成。腕足 动物作为这一时期海生底栖群落的重要代表,建立了复杂的多层次生态分层(Tiering)结构。华南寒武纪一些特异埋藏化石群中出现大量单属种腕足 动物壳体富集保存的现象,对当时海洋底质的硬化改造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化发挥了重要意义。黔东剑河革东地区苗板坡、金银山和承多三个剖面的凯里生物群(寒武纪乌溜期)中普遍产出腕足 动物化石密集层,其中以舌形贝型亚门(Linguliformea)的伯瑞堂古圆货贝(Palaeobolus bretonensis)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外,密集层中还有较多的古盘虫类三叶虫、少量蠕形动物、软体动物和始海百合等底栖生物共同保存。研究显示,凯里生物群中腕足 动物密集层内的化石保存较好,几乎全部平行于层面保存,壳体大小不一,无明显定向性,判断为生物成因的原地埋藏群落。化石层面和岩石光面显示,除了微弱的水平层理,密集层未见其他强水动力的沉积构造和生物扰动痕迹,指示凯里生物群中以腕足 动物为主导的生物群落可能在安静的水体环境中被沉积事件原地掩埋,未遭受流体侵蚀或搬运作用。通过建立生态结构理论模型和对比分析,显示凯里生物群中腕足 动物主导的古群落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空间利用率方面都要高于滇东寒武纪第四期的关山生物群。同时,P.bretonensis壳体上固着有始海百合动物,可能反映密集层中复杂的底栖群落关系,表明寒武纪乌溜期大量繁盛的带壳腕足 动物为泥质软基底上的底栖生物提供了更多生态空间。 刘静 何敏 池祥日 彭庭祖 张倩倩 阳磊 杨宇宁 陈飞扬关键词:腕足动物 古生态 凯里生物群 桂东云开地区上奥陶统兰瓮组腕足 动物群特征与对比 2024年 华南记录了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多期次与超大陆聚合、裂解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然而对于组成华南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地块目前尚未很好解决最基本的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进而导致其大地构造属性及其与超大陆聚散等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因而作为划分时代与对比最直接的地质证据——生物化石对华夏地块研究显得极其重要.本文报道了产于广西岑溪地区上奥陶统兰瓮组三段的腕足 类化石,初步鉴定计有13属13种,以Christiania和Dedzetina两属数量最为丰富.动物群总体表现出个体小、壳体薄、丰度高、分异度中等,且以扭月贝类和正形贝类占绝对优势的特点,与区域上非典型叶月贝动物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化石产出于泥岩、粉砂质泥岩中,推测该动物群栖居于以BA4为主体的底域生态位.经腕足 类区域对比,确定赋存层位地质时代为晚奥陶世凯迪中‒晚期,为研究区上奥陶统的划分对比以及华南古地理重建增添了古生物学证据. 吴琛 牛志军 何垚砚 张雨晨 曾庆銮 柯学 胡昆 王志宏 李出安关键词:晚奥陶世 腕足类 华夏地块 腕足 动物支撑的关山生物群层状底栖群落揭示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复杂性2024年 关山生物群产自滇东地区寒武系第4阶,是一个由多门类后生动物化石组成的原位埋藏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该生物群在数量上以腕足 动物主导,它们大量出现并密集成层,特色鲜明.综述了近年来关山生物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群落构成、腕足 动物多样性与壳体密集层,并着重介绍了其中与腕足 动物相关的古生态学研究进展,揭示了一类独特的、由腕足 动物支撑的层状底栖群落,表明寒武纪早期海洋底栖生态系统已形成较好的垂直分层现象,并存在复杂生态关系.来自澄江、马龙、关山生物群的化石数据揭示,滇东地区寒武纪第二世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属种转变与群落演替事件,并且于寒武纪第4期,腕足 动物首次在数量上超越节肢动物成为优势类群.原位埋藏、腕足 动物主导、生态系统复杂等特点使关山生物群成为探索寒武纪大爆发的独特窗口,未来持续的古生态学研究将对理解和恢复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建立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该时期古环境的纵向演变研究,探索影响群落演替的关键控制因素,将对寒武系第二统全球地层对比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陈飞扬 张志飞 Topper Timothy P. 刘茜关键词:腕足动物 生态学 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腕足 动物密集层主导的群落生态研究 刘静寒武纪腕足 动物起源及冠轮动物谱系演化 2023年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动物门类爆发性出现和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自此,地球海洋生态系统从前寒武纪菌藻类支撑的2极食物链生态系统转变为动物消费驱动的3极食物链生态系统,成为地球隐生宙和显生宙的分水岭,是研究和探索显生宙地球宜居性演化的关键。寒武纪大爆发以地球海洋突然大量、快速出现的两侧动物和矿化壳体为标志。这些帽状、管状的壳体化石,除了少量蜕皮类,大多数属于不明亲缘关系的冠轮动物。因此,寒武纪早期冠轮动物的起源与谱系演化是古生物学乃至现代生物学颇具争议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腕足 动物是地质历史上化石保存最为丰富、地史延限最长的冠轮动物重要分支类群,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核心代表,其研究对于了解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和地球生物宏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腕足 动物起源存在多种假说,主要包括帚虫状祖先起源、蛤氏虫起源、托莫特壳起源和胶结质椎管状触手冠动物起源等假说。该文以寒武纪腕足 动物起源为主线,以化石系统实证或证伪国内外腕足 动物起源假说为目的,全面总结了寒武纪腕足 动物化石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和认识,探讨了地球已知最早的内肛动物、笼头虫和分节的威瓦西虫,以及胶结质椎管状腕足 动物玉玕囊形贝发现对揭示寒武纪腕足 动物起源和冠轮动物多样性及其谱系演化的重要意义。然而,寒武纪大爆发与腕足 动物起源的诸多研究问题远未解决,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结合多种埋藏相(包括特异型化石库和碳酸盐岩赋存的壳体化石),对于多门类冠轮动物化石开展综合解剖学和壳体显微结构对比研究,尤其是动物壳体矿化类型和显微结构的精细研究,是解决腕足 动物乃至冠轮动物超门起源与演化问题的关键。 张志飞 梁悦 刘璠 胡亚洲 付饶关键词:腕足动物 系统发生学 寒武纪大爆发 西欧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石燕贝类腕足 动物 2023年 比利时新基尔里斯(Senzeilles)地区是西欧晚泥盆世地层研究的一个经典地区,也是法门期石燕贝类腕足 动物的重要比产区。然而针对本区弓石燕类的现代研究却较为匮乏,此外,早期的分类工作已难以满足现代专题性的课题资料要求(即层位清楚、鉴定准确的系统分类工作),因此对比利时地区法门期的“弓石燕属”足动物进行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及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在华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壳面特征(贝体大小、基面特征、微细纹饰特征、中槽壳褶发生方式)及内部构造(齿板特征、内窗板特征等)的系统研究及对比,拓展了Plicapustula属的定义,即:褶上和褶间均发育微瘤纹饰。欧洲的Plicapustula属分子褶间均发育放射状细瘤微细纹饰,而华南的该属分子褶间均缺失微瘤纹饰。由于该特征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当前研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Paraplicapustula亚属,并将欧洲的标本归入该亚属。此外,本文还首次识别并描述了欧洲的Sinospirifer属。大部分西欧Sinospirifer属和Plicapustula属与华南地区相比,在种级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标本大小、齿板是否增厚、壳褶数目及分枝情况、微细纹饰类型等。本文共描述了上述2属的5种,包括1新亚属、3新种[Plicapustula(Paraplicapustula) eleganta subgen. et sp. nov. Ma and Wang, Plicapustula(Paraplicapustula) magna subgen. et sp.nov. Ma and Wang, Sinospirifer transversus sp. nov. Ma and Wang, Plicapustula(Paraplicapustula) sp.及Sinospirifer subextensus(Martelli, 1902)]。 王艺凝 马学平 Volker Ebbighausen R.Thomas Becker关键词:晚泥盆世 腕足动物 龙门山中上泥盆统腕足 动物的附生生物及其生态响应 2023年 结壳生物和宿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海洋硬底群落的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能够为地史时期的关键事件提供古生态学证据。中晚泥盆世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演化和环境事件,其过程和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从四川龙门山地区吉维特期—法门期地层中采集了大量被附生的腕足 动物宿主,其中的3 067枚腕足 动物标本中,筛选具有附生生物的腕足 类宿主618枚,鉴定为7种,归入7属。附生生物为6个类群,包括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多毛类、疑源类、变口目苔藓虫以及无铰纲腕足 类。本文对腕足 类宿主壳体上不同分区附生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腕足 动物宿主的壳体,近喙部与主端的分区附生生物丰度都较低,原因可能是其直立底栖时喙部和主端后部靠近底质,附生生物难以附着。附生生物在宿主背壳与腹壳上丰度大小主要与腕足 动物的生活方式有关,除成年后仍直立生活的Cyrtiopsis sp.,Cyrtospirifer sp.外,其他腕足 类由于成年期躺卧生活,因此背壳上的附生生物明显多于腹壳。而附生生物在各分区的丰度和生长方向则与附生生物的生活类型直接相关,寄生类型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而伴生类型则无明显方向性。此外,腕足 类的埋藏特征、与附生生物的关系等对沉积环境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常晓琳 常晓琳 侯明才关键词:泥盆纪 腕足动物 古生态 贵州安顺募役剖面晚二叠世腕足 动物群落及其生态特征 2023年 本文对贵州募役剖面长兴期腕足 动物群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和古生态分析,发现其与前人所报道的华南同时期腕足 动物群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以Spiriferellina为绝对优势属,包含少量华南长兴期的常见分子,如Fusichonetes、Araxathyris和Peltichia等。募役剖面的腕足 类化石主要产自碎屑岩层位,与华南同期碎屑岩相剖面的腕足 动物群落相比,该动物群中的优势分子个体较大、壳体较厚且发育较粗大的壳疹,这可能与长兴期募役剖面动物群所处的特殊栖息地环境(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硅质碎屑岩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有关。二叠纪末期大规模的火山作用导致水体中碎屑物质含量增加,影响腕足 类的滤食效率,而募役剖面清澈、水动力弱的水体环境,为滤食性的腕足 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最后,通过与华南长兴期不同沉积相区腕足 动物群落(六枝剖面、稻堆山剖面、中寨剖面、新民剖面、马家山剖面和仁村坪剖面群落)的对比分析,发现募役剖面腕足 动物群与毗邻的六枝剖面腕足 动物群在属级组成上的相似度较高,且过渡岩相栖息地环境下的腕足 动物群在生物灭绝事件前也呈现出高优势度、低均匀度的群落结构特征,指示海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先于二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出现了早期危机信号。 吴秀娟 陈安峰 李宇轩 翟鹏程 岳诚 吴会婷 张阳关键词:长兴期 腕足 群落 古生态 内蒙古锡林浩特宝力根地区哲斯腕足 动物群的发现及其生物古地理分区 2023年 内蒙古锡林浩特宝力根苏木乌勒吉图剖面哲斯组灰岩中发现大量腕足 化石,共计18属23种。该腕足 群落以长身贝目、石燕目为主,化石组合面貌具有典型的哲斯动物群特征。可将其由下至上划分为2个组合:ⅠYakovlevia mammata-Anidanthus rugousa组合;ⅡAnidanthus ussuricus-Rhombospirifer zhesiensis组合。其中,组合Ⅰ地质年代为Kungurian期—Roadian期,组合Ⅱ地质年代为Wordian期。通过对腕足 冷暖属性特征研究,发现组合Ⅰ属于凉水型-分异型,组合Ⅱ属于凉水型-微渗型。对比其他地区的哲斯腕足 动物群可以看出,Kungurian期—Wordian期哲斯腕足 动物群由单一的凉水型向混生型演化,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的构造运动和晚古生代冰期作用。 韦一 杨兵 陈喜庆 雷晓婷 鲁与 贾宇龙关键词:哲斯组 古亚洲洋 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后第一个腕足 动物群:来自滇东北镇雄奥陶系顶部硅化腕足 类的证据 被引量:3 2023年 首次记载云南镇雄奥陶系顶部尾坝层(赫南特晚期)硅化腕足 类,命名其为幼始准携螺贝群落(Eospirigerina putilla Community)。将它与贵州毕节、仁怀观音桥层的德姆贝-褶窗贝群落(Dalmanella–Plectothyrella Community)[赫南特早中期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碳酸盐相浅水代表]比较表明,两者面貌差异显著。确认尾坝层腕足 类化石群与中国黔北、赣东北和浙西,以及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赫南特晚期至鲁丹期的化石同属于晚奥陶世大灭绝后第一个动物群,即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Edgewood–Cathay Fauna)。它与Hirnantia动物群在组成、多样性、优势度、生态分异、生物地理及共生生物等区别很大。大灭绝第一幕发生后,显生宙历时最短、源自高纬海域、适应冷凉水环境的“机会主义者”——赫南特贝动物群“如鱼得水”,广布全球,却在第二幕降临后,整体灭绝,成为两幕之间海洋底栖生物群演化的一个鲜明标志。此后,诞生了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它以世界性、延限历程长的减缩型(含复活型)属种占优势,新生属很少,体现了大灭绝后幸存动物群的基本特征。华南产该动物群的地层经常超覆在凯迪期地层之上,这是赫南特期海平面先大幅骤降、再快速上升的产物,也是浙赣边区缺失典型Hirnantia动物群的主因。上述两大动物群的更迭发生在赫南特中晚期之交,而不在奥陶-志留纪交界之时。本文还简论两幕灭绝间的动物群演变、产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的地层对比、赫南特期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戎嘉余 黄冰关键词:群落生态
相关作者
詹仁斌 作品数:106 被引量:740 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奥陶纪 腕足动物 晚奥陶世 志留纪 生物地层 戎嘉余 作品数:83 被引量:905 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志留纪 生物地层 志留系 腕足动物 奥陶纪 马学平 作品数:56 被引量:162 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晚泥盆世 腕足动物 泥盆纪 上泥盆统 法门期 曾勇 作品数:143 被引量:739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腕足动物 地质 煤层 地质类专业 瓦斯含量 孙元林 作品数:56 被引量:254 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腕足动物 牙形石 中三叠世 三叠纪 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