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0篇“ 脾胃升降“的相关文章
脾胃升降理论探讨湿疹的病机与治疗被引量:1
2024年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以皮疹多形态,常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易反复发作,易成慢性为主要特点。中医医家多认为湿疹病因总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所致,与脾密切相关,湿邪是其发病核心病因。脾升胃降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升降失常,痰湿内生,百病由生。该文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湿疹的病机,着重探讨在湿疹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机演变以及分期诊治原则。
孙铭梓张丰川蔡玲玲张盛琪
关键词:脾胃升降湿疹病机
毛德西从脾胃升降论治肥胖症被引量:4
2023年
肥胖属本虚标实之症,脾胃功能失常,升降失职为发病之本,水湿、痰浊、瘀血阻滞脉络为发病之标。临证常见3种类型:胃强脾弱,常表现消谷善饥、腹型肥胖,四肢纤瘦,肢体倦怠,身体困重,易于疲劳等;脾胃俱旺,则纳运转输亢进,膏浊堆积,发为肥胖;脾胃俱虚,胃受纳腐熟无力,脾虚失运,水湿、痰浊、瘀血壅滞体内,膏浊堆积,则少食而肥。临证应重视调理脾胃,脾升胃降,水道通利治其发病之本,同时又要兼顾祛除水湿、痰浊、瘀血治其标,标本同治。辨证施以补气健脾、利湿化痰、痰瘀同治之法,常用自拟方药山楂降脂饮。
巴明玉陈亚琳王娴郭盼盼禄保平燕树勋
关键词:肥胖症脾胃升降运化
马云枝从脾胃升降论治脑动脉狭窄经验被引量:1
2023年
脑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全国名老中医马云枝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提出脾胃虚弱、升降失职为发病之源,痰浊、瘀血、热毒为致病之标,三焦功能失常为发病的关键环节;治疗上以升清降浊、健脾和胃、调畅三焦为基本治法,佐以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为本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兰瑞张勇邹旭欢付雪琴王漫漫王玮玮
关键词:名医经验脾胃升降脑动脉狭窄
李东垣与黄元御调治脾胃升降治则治法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李东垣调治脾胃升降注重调治脾胃自身虚实,结合四时及诸多具体病因及继发病邪,精细灵活施治。治则以补脾胃升清阳扶正为本,应时令祛邪降浊为标。核心治法为补中升阳,其他治法有降火、利湿、降浊、滋阴、补血、活血、理气、解表等。黄元御通过调治中气而恢复脾胃自身升降,诸病得愈。忽略脾胃自身虚实,不借助外力,针对核心病机(水寒土湿),执简驭繁。治则为轴运轮转,阴阳气血各归其位,转邪为正。核心治法为暖水燥土、升脾降胃。其他有降肺、清肺、敛胆、达肝、滋肝、泻肝、清心、温肾等。
张文涛
关键词:黄元御脾胃升降治则治法
运用中医脾胃升降协调论开展消化科管理的效果
2023年
目的:分析运用中医脾胃升降协调论开展消化科管理的方法与优势。方法:随机选择医院消化内科2022年2—12月收治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了常规医学管理,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医脾胃升降协调论进行中医药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用药安全、医患沟通、随访与复诊管理、患者需求满足等综合管理质量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医学知识水平、行为改变、自我管理能力、医疗资源利用等管理效果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在消化内科患者管理中的优越性显著,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可以更好促进患者的康复。
余文宇王亮
关键词:中医消化科医学管理
脾胃升降协调”针药结合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寒热错杂证的疗效评价
2023年
目的评价“脾胃升降协调”针药结合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2020年9月—2021年12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NERD寒热错杂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予以半夏调中颗粒10 g/次,3次/d,并配合背俞针刺,30 min/次,每2 d治疗1次,3次/周;对照组予以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 mg/次,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积分、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GERD-HRQ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r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穴位皮温以及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RDQ积分、GERD-HRQL评分、SAS/SDS评分、血清SP与CGRP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皮温升高(P<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的RDQ积分、GERD-HRQL评分、SAS/SDS评分、血清CGRP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水平下降及穴位皮温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升降协调”针药结合疗法治疗NERD寒热错杂证具有补益脾胃、协调气机之功,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在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机制可能与缓解内脏高敏感、调节食管运动功能相关。
刘凡时昭红张书肖书熠
关键词:非糜烂性反流病针药结合内脏高敏感
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针药结合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动力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脾胃升降协调论”针药结合疗法干预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2020年9月—2021年9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NERD寒热错杂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以半夏调中颗粒10 g/次,3次/d,并配合背俞针刺,每次30 min,每两天治疗1次,3次/周;对照组予以泮托拉唑肠溶片20 mg,2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反流、烧心症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反流、烧心VA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的反流VA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和蠕动波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胃升降协调论”针药结合疗法对NERD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同时可改善食管动力障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刘凡张书张书万曌舒磊
关键词:针药结合非糜烂性反流病
基于“脾胃升降”理论以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浊上扰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基于“脾胃升降”理论运用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浊上扰证)患者,观察患者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机理,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为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临床应用与推...
杨小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眩晕脾胃升降
基于虚劳探究黄元御脾胃升降理论被引量:4
2023年
以虚劳为主线,分析清代名医黄元御中土脾胃理论在气血、阴阳和营卫中的体现,并通过虚劳诸证的治疗阐发黄元御脾胃升降理论,同时结合临床验案为虚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叶冠成张泽涵杨志然苗瑞恒廖婧王凤龙赵歆
关键词:虚劳脾胃气机升降黄元御
脾胃升降论治消渴
2023年
王雨甜毛良涛张金红

相关作者

时昭红
作品数:484被引量:2,094H指数:21
供职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功能性消化不良 非酒精性脂肪肝 葱白提取物 微米大黄炭 临床疗效观察
张介眉
作品数:232被引量:555H指数:13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葱白提取物 中医药疗法 非酒精性脂肪肝 通阳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周晓玲
作品数:195被引量:574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背俞 指针疗法 肝硬化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药
张越
作品数:52被引量:237H指数:11
供职机构:柳州市中医院
研究主题:背俞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外治法 指针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谢胜
作品数:495被引量:1,733H指数:21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胃食管反流病 指针疗法 背俞 功能性消化不良 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