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2篇“ 脑脊液持续引流“的相关文章
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在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中的临床研究
2022年
对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治疗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抗真菌法联合两性霉素B干预;对照组接受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干预,对比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脊液指标改善显著,实验组患者改善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综合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实验组患者疗效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可提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疗效,建议推广。
杨帆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疗效用药
不同引流速度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速度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31例)和B组(3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两组均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A组以10 ml/h的速度引流,B组以15 ml/h的速度引流。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1、3 d后脑脊液指标,治疗前、治疗1 d及治疗后7 d血清指标,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脑脊液澄清、颅内压恢复及颈强直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90(HSP90)、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7 d,两组血清VEGF、sICAM-1、HSP60、HSP90水平明显降低,A组血清VEGF、sICAM-1、HSP60、HSP90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3 d后两组脑脊液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脑脊液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间与执行力、记忆与注意力、定向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A组空间与执行力、记忆与注意力、定向力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颅内感染和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颅内低压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中应用10 ml/h能及时减轻血管损伤,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对患者预后康复有利。
伊鹏周绍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按入组条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按入组标准选择69例,诱导治疗期在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口服氟胞嘧啶的基础上,予以腰大池持续引流置换脑脊液,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两性霉素B;随机分为4个组,A0、A1、A2每组17例,A3组18例。分别为A1(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2 mg)、A2(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3 mg)、A3(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5 mg)3组;A0为对照组(仅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口服氟胞嘧啶,无鞘内注射给药);观察治疗后1周、2周、4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脑脊液中病原体的检测、影像学病灶的转归,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1组不良反应的情况较A2、A3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4周后,A2、A3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低于A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2、A3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显示A2组病灶明显吸收人数比率均高于A1、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1、A3组磁共振显示病灶明显吸收人数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1组不良反应少,但疗效不及A2、A3组;A2组不良反应较A1组稍高、较A3组低,但A2组疗效最好;A3组因部分病例对不良反应难以耐受,不能每日进行鞘内注射,经治疗后从脑脊液蛋白及糖的恢复情况、影像学检查病灶吸收不及A2组。结论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时,若追求快速缓解病情而过快增加剂量,或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的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带来的不良反应反而影响治疗的进度,干扰后期治疗效果,大部分患者更能接受低、中等剂量的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
何花黄瑛张燕玲徐俊李文明罗云
关键词: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方法选择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3例,其中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静脉及口服抗真菌治疗基础上,联合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8周为治疗组;11例作为对照组,仅给予静脉及口服抗真菌治疗,阶段性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脑压、脑脊液生化指标及病原检测、影像学等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4.4%、8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经治疗3 d后脑压即明显下降,通过对治疗3天及1、4、8周后脑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脑脊液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其中脑脊液的蛋白、糖、细胞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平均剂量达(0.33±0.16) mg时无异常表现,超平均剂量后出现腰痛、双下肢麻木、排尿困难。结论鞘内注射合适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能较快缓解颅内高压;脑脊液置换能减少脑脊液中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炎症因子等,净化脑脊液;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可提高颅内药物浓度,同时减少静脉给药剂量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能有效提高抗真菌疗效。。
何花黄瑛陈佳徐俊李文明罗云武彦陈海云王丽华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
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20例,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采取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液治疗,可快速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柳茂成彭胜林周忠保
关键词:脑脊液持续引流颅内感染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术护理体会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2例接受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给予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及管道管理等措施。结果 32例患者血性脑脊液消失时间4~11 d,平均6.1 d。引流管置管时间为5~13 d,平均7.5 d。引流后头痛、意识障碍等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颅内感染1例(3.1%),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住院时间9~16 d,平均13.8 d。结论对接受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期间精心实施系统化护理,能提高引流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
霍利先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脑脊液持续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G^-杆菌感染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鞘内给药在治疗G^-杆菌所致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神经外科术后脑脊液培养结果为G^-杆菌感染的患者34例,均给予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鞘内给药治疗。结果34例患者中32例有效,有效率为94.12%。2例无效,无效率为5.88%,其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2.9%,1例自动出院。结论脑脊液持续引流+结合药敏的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简单、有效。
张庭保欧阳和平孙登江任军汤军彭彬玉
关键词:脑脊液持续引流鞘内给药G-杆菌颅内感染
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2016年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病死率及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刘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脑脊液持续引流
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用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评价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CBM、万方和VIP数据库截止时间是2015年3月,查找相关的对照研究。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研究,27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在以下几方面优于常规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OR=0.36;95%c,(0.25,0.51);P〈0.001]、再出血率[OR:0.49;95%C1(0.30,0.79);P〈0.05]、血管痉挛[OR=0.19;95%CI(0.14,0.24);P〈0.001]、脑积水[OR=0.35;95%凹(0.28,0.45);P〈0.001]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OR=0.44;95%c,(0.31,0.63);P〈0.001]、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WMD=-9.15;95%CI(-9.92,-8.39);P〈0.001]和GOS评分[WMD=0.69;95%CI(0.53,0.86);P〈0.001]。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进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再出血率、血管痉挛、脑积水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同时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明昂降低.GOS评分昂著提高。
李日李文臣伦志军刘雅文
关键词:脑脊液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META分析
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0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脑脊液持续引流和尼莫地平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显效率显著增加(P<0.05);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效下降(P<0.05)。结论脑脊液持续引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降低了出血后并发症的发生,适合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应用。
张庭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疗效

相关作者

张丽艳
作品数:19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老年 护理 胆囊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快速康复
宋治
作品数:169被引量:65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研究主题:癫痫 青霉素 大鼠海马 脑梗死 脑室出血
柴昌
作品数:51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眼眶骨折 胶质瘤 手术 疗效观察 并发症
张晓燕
作品数:12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威海市立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 气管插管 床旁交接班
曾赵军
作品数:52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基因治疗 TET-ON 自杀基因 腺相关病毒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