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1篇“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相关文章
深部刺激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卒中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基础实验研究表明,深部刺激(DBS)是一种有潜力的理想治疗手段;多项临床研究也发现,患者接受DBS治疗后症状改善.本文针对DBS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许军鹏余新光毛之奇
关键词:运动功能障碍卒中后症状改善DBS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深部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深部刺激(DBS)治疗药物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临床疗效,初步观察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与以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CM-Pf)为靶点的DBS在改善抽动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DBS治疗且随访时间≥12个月的40例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为GPi-DBS组,7例为CM-Pf-DBS组。随访术后6、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临床症状的主要评估指标为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次要评估指标为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DS)、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量表(YBOSC)评分。对比分析两组YGTS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40例患者术前,术后6、12个月的YGTSS评分分别为(63.6±14.2)分、(42.0±15.0)分、(36.1±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12个月YGTSS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33.7±19.0)%、(43.1±23.3)%。BDI(24例)、HDRS(24例)、HADS(25例)、YBOCS(14例)评分在术后6、12个月随访时也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与术前比较,GPi-DBS组和CM-Pf-DBS组术后6、12个月YGT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GPi-DBS组与CM-Pf-DBS组比较,术后6、12个月YGT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Pi-DBS组有5例患者开机后出现恶心、呕吐或异动症状。结论DBS对药物难治性TS患者的抽动症状、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均有改善作用,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改善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初步观察显示,GPi-DBS与CM-Pf-DBS在改善抽动症状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高源范世莹高冬梅王慧敏葛燕韩春雷朱冠宇朱冠宇刘焕光石林张华杨岸超张建国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深部脑刺激法苍白球内侧部
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定位方式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自1947年以来,帕金森病(PD)的治疗迎来了微创手术时代,深部刺激(DBS)治疗晚期PD逐渐被认可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临床医师对DBS核团定位精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DBS核团定位方式主要包括解剖层面和生理层面,分别对应影像学定位方式和微极信号定位方式。近80年间,DBS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已成为治疗晚期PD的有效方法。本文就DBS定位的发展及定位操作的原理进行综述。
汪玉棋郐国虎蒋伟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方式
外侧缰核深部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前瞻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外侧缰核深部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行外侧缰核深部刺激(LHb-DBS)手术治疗的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1个月及术后开机1、3、6、9、12、15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等的评估。同时记录手术和刺激相关的并发症。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随访至开机后15个月,1例随访至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1个月时,与术前基线相比,6例患者的HDRS-17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0.3%)、HAM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9.6%)、MADR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1.1%)、QIDS-SR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5.2%)均下降,GAF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9%)升高。与术前基线比较,5例患者开机后3~15个月抑郁相关量表HDRS-17、MADRS、QIDS-SR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0.3%~67.6%、64.7%~79.4%、47.4%~63.2%;焦虑情绪方面,HAM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57.7%~71.6%;睡眠方面,PSQI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17.2%~31.7%;GAF评分提高47.6%~87.6%。在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术中出血、缺血、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未观察到与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在治疗期间,4例患者记录到与刺激相关的不良事件,经调整刺激触点和刺激参数后缓解。结论采用LHb-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改善抑郁、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未观察到手术及刺激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江潮范滕滕王志燕关凌霄胡春华王健崔志强
关键词:抑郁症深部脑刺激法外侧缰核
双靶点深部刺激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1例报道
2024年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影响沟通和社交互动、以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病因复杂,症状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早期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ASD效果有限[2]。对于疗效不佳的复杂性ASD,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其通过植入刺激深部靶点,调节异常神经网络,从而改善患者症状[3]。目前关于DBS治疗ASD的报道多为零星的个案研究,且均采用每侧单靶点的刺激策略[4]。笔者现报道1例采用双侧内囊前肢(an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ALIC)+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双靶点DBS治疗的17岁重度ASD患者的具体诊治过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李子祺裴家生池彬陈志凌何炯周沈汉超王如密袁邦清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孤独症谱系障碍内囊前肢伏隔核
不同麻醉方法对丘底核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响
目的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重要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靶点为丘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马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队列分析
底后部与丘腹中间核深部刺激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分析丘底后部(PSA)深部刺激(DBS)与丘腹中间核(Vim)DBS对特发性震颤(ET)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22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PSA-DBS(5例)与Vim-DBS(9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估震颤症状(运动症状);采用ET生命质量调查问卷(QUEST)评价生命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评价嗓音损伤情况(均为非运动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PSA-DBS组与Vim-DBS组的随访时间[M(Q_(1),Q_(3))]分别为18(14,30)个月、12(12,30)个月(P=0.24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CRST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其中PSA-DBS组的改善率[M(Q_(1),Q_(3))]为64.3(56.0,85.4)%,Vim-DBS组为27.3(17.2,36.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SA-DBS组的QUEST评分较术前改善(P=0.032),改善率[M(Q_(1),Q_(3))]为62.5(28.6,65.7)%;而Vim-DBS组的改善率为-4.17(-41.7,27.3)%,未较术前改善(P=0.487);两组比较,QUEST评分改善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手术前、后PSA-DBS组与Vim-DBS组组内及组间的HAMA、HAMD及V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研究显示,PSA-DBS与Vim-DBS对ET患者的运动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但对非运动症状的疗效总体有限;PSA-DBS的总体疗效优于Vim-DBS。
姜胤张泉安琪高冬梅张鑫解虎涛甘逸飞朱冠宇杨岸超孟凡刚张建国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深部脑刺激法丘脑腹中间核
代谢危险因素对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及睡眠障碍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代谢风险因素(如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相关抑郁和睡眠障碍疗效的影响。通过小鼠模型和联合国内外单位的多中心人群研究,评估抗高血糖和抗高脂血症干...
卢国辉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抑郁睡眠障碍
颅内积气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颅内积气(ICA)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极植入精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接受双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治疗292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局部麻醉95例,全身麻醉197例;以双侧丘底核(STN)为靶点植入极193例,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99例。通过术后融合CT图像测量分析术后2h、1周的极束移位、极头端偏移情况并计算ICA体积;根据ICA体积分为<10cm^(3),10~25cm^(3),>25cm^(3)三个亚组,分析三个亚组在术后2h、1周(分别为188、71、33例),STN靶点(分别为123、48、22例)及GPi靶点(分别为65、23、11例)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随访12个月时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不同靶点程控压及预后的组间差异。结果29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ICA体积为(7.3±0.6)cm^(3),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男性与女性、GPi与STN靶点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极束移位特征模型显示,极束在术后2h向后弯曲,术后1周恢复笔直状态。术后2h、1周极头端第一侧与第二侧在X、Y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h、1周极头端同侧在X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Y轴偏移距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92例患者的极植入精度为(0.75±0.35)mm,术后2h、1周,三个亚组及其在STN靶点,GPi靶点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ICA>25cm^(3)亚组中GPi靶点极植入精度的增加幅度值(术后2h与术后1周的差值)较STN靶点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6±0.21)mm对比(0.28±0.18)mm,t=2.5
巩顺陶英群梁国标王诗邈雷伟吴伟东王强沙蓉黄勃翰袁立佳
关键词: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颅内积气
未定带尾部与丘底核深部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对比分析未定带尾部(cZI)与丘底核(STN)深部刺激(DB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刺激参数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6例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BS治疗的震颤型PD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以cZI为刺激靶点者(cZI-DBS组)10例(19侧),以STN为刺激靶点者(STN-DBS)16例(30侧)。比较两组术后开机与未开机时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及其子项目评分(包括震颤、僵硬、步态障碍及运动迟缓评分)的改善率、开机后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较术前的减少率、刺激参数及与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的差异。结果术后1、3、9、12个月,与未开机时比较,开机后两组患者的UPDRS-Ⅲ、震颤、僵硬、步态障碍、运动迟缓评分的平均或中位改善率均≥50%。两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僵硬、运动迟缓、步态障碍评分的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ZI-DBS组术后1、36、12个月,震颤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92.15±6.36)%、(90.20±6.37)%、(85.38±9.72)%、(89.62±7.18)%,STN-DBS组分别为(63.22±17.17)%、(63.38±12.55)%、(61.91±13.17)%、(68.29±16.23)%,两组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LEDD减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cZI-DBS组的刺激频率、脉宽、极阻抗、刺激能量均低于STN-DBS组(均P<0.05)。cZI-DBS组与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为3/10,与STN-DBS组的11/16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cZI与STN均为DBS治疗震颤型PD的有效靶点,但cZI-DBS较STN-DBS对震颤症状的控制效果更好。
张修民杨鑫柳雯聂盼邵钰阳张继波付锴熊文平舒兵张捷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丘脑底核

相关作者

陈玲
作品数:180被引量:52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刘金龙
作品数:105被引量:40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 显微外科手术
冼文彪
作品数:89被引量:15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患者 脑深部电刺激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李建宇
作品数:112被引量:262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肌张力障碍
张建国
作品数:376被引量:1,272H指数:1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癫痫 丘脑底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