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篇“ 脊椎血管瘤“的相关文章
脊椎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像诊断及临床价值
2023年
脊椎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像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以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3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x线、CT以及MRI三种不同的诊断方式,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与x线结果一致率、灵敏度相近;MRI与CT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相近(p>0.05)。结论 研究显示,在诊断大脊椎血管瘤方面,MRI比x线具有更高的一致率和灵敏度,而与CT相比,MRI在诊断一致率和灵敏度方面均较高。因此,在诊断和病灶范围显示方面,CT和MRI比x线更为优越,影像品质上乘,可多呈现两个坐标平面,准确呈现脊椎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及对脊髓的影响范围。
李贵宾
关键词:脊椎血管瘤压缩骨折影像诊断
MR-Dixon 序列量化脊椎血管瘤及常见恶性肿瘤脂肪含量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目的:利用MR-Dixon序列(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Quantitative-Dixon)量化脊椎血管瘤及常见恶性肿瘤脂肪含量并探讨和证明其对二者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青岛大学...
连媛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脊椎血管瘤
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脊椎血管瘤是一种脊柱良性病变,表现为脊椎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尸检结果显示,脊椎血管瘤发生率为10%~12%,通过影像学手段筛查脊椎血管瘤的发病率为10%~27%,可见脊椎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1-3]。有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脊椎血管瘤分为无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疼痛性脊椎血管瘤和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脊椎血管瘤[4]。目前,临床所说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即为后两种类型总称,仅占脊椎血管瘤的0.9%~1.2%。近40年间,84例症状性血管瘤仅有28.6%的患者出现脊髓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截瘫[5]。因此,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在临床中较少见,且目前关于其手术治疗方面的国内外报道较少。由于脊椎血管瘤为富血供病变,术中出血汹涌,手术难度及危险系数极高,因此对脊髓或神经根减压方式和病变椎体的处理方法尚无一致观点[6-10]。笔者对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脊椎血管瘤治疗现状综述如下,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万宁军陶亚梅牛东生王真王庆锋郝斌
关键词:脊椎血管瘤脊髓损害
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磁共振成像表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6例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均呈膨胀性肿块伴脊压征,5例位于胸椎(分别位于T2椎体及右侧椎弓根、T8右侧椎弓根及椎板、T9椎体及T11椎体),1例位于L2椎体伴病理性骨折,5例呈T1低信号、T2呈明显高信号影,合并压缩性骨折者T1及T2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结论症状性脊椎血管瘤MRI表现有特征性,但合并病理性骨折易导致误诊。
邹医马亚辉
关键词:脊椎血管瘤症状性磁共振成像
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疗效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及椎体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收治的66例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治疗后2周及随访3个月后的疼痛缓解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椎体高度、颈椎活动度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统计两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周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椎体高度及颈椎活动度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周两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598,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情况,降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并能缓解患者近期及中长期疼痛,改善其脊椎功能。
张强李光喆宋文慧刘学辉高怀银薛朝亚
关键词:高压氧经皮椎体成形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椎体高度
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脊椎血管瘤发病率较高,影像学和尸检已证实普通人群中10%~12%患有脊椎血管瘤,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患者(0.9%-1.2%)有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者常合并病理性骨折。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干预,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nebao plasty,PVP)创伤小,症状缓解快。
赵福亭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椎血管瘤疗效观察高压氧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
症状性脊椎血管瘤46例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0年2月至2015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并且获得回访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SVH)患者4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
潘静波
关键词:脊椎血管瘤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脊椎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不同影像手段对于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脊椎血管瘤的X线片、CT和MRI影像征象。结果 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脊椎血管瘤病灶,其中10个椎体外形保持正常,2个椎体及附件轻度膨胀,2个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改变。X线表现为纵行"栅栏样"特征影像,CT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MRI T1WI夹杂高低信号,T2WI显示出高信号,冠状位重建可见"栅栏样"征象。结论脊椎血管瘤具有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在显示小病灶及病灶范围方面优于X线片。
张芳
关键词:脊椎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血管瘤
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的术式选择和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7月~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49例,男19例,女30例。年龄16~83岁。术前均有与血管瘤相关的局部疼痛或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其中16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为B^D级)。18例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31例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开放手术。分析评估所有患者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及疼痛症状缓解情况(VAS评分)。结果:1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h VAS评分由术前4.2±1.6分(2~8分)降至1.0±1.2(0~4分)(P<0.01);随访58.7±34.3个月(14~127个月),16例无症状复发,2例症状复发并加重,经放疗后缓解。31例行开放手术者经后路手术19例,前路手术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术中出血量2270±1702ml(300~6000ml);术中1例出血量大,未行内固定术,其余30例均行内固定术,术后发生局部血肿2例,伤口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16例伴不完全截瘫患者14例脊髓功能改善1级或以上,15例术前存在局部疼痛或神经根刺激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4.8±2.0分(3~9分)降至1.3±1.7分(0~6分)(P<0.01);1例术后半年死于其他疾病,其余30例随访76.3±42.1个月(14~191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无症状,给予观察,1例有症状者放疗后缓解,另1例手术后缓解。结论:对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可取得较好果;而对于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应行开放手术治疗。
李大森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曲华毅
关键词:血管瘤脊椎经皮椎体成形术开放手术
侵袭性脊椎血管瘤1例
2014年
侵袭性脊椎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是由于血管瘤逐渐膨胀生长,破坏骨皮质,压迫神经而形成.我院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
李琴杜伟
关键词:血管瘤脊椎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相关作者

钱立庭
作品数:133被引量:689H指数:12
供职机构:安徽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预后 食管癌 放疗 直肠癌
余子豪
作品数:297被引量:1,652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 乳腺癌 预后 早期乳腺癌
陈禄
作品数:19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疗法 放疗 血管瘤 小鼠 乳腺癌
汤小东
作品数:241被引量:806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骨肿瘤 外科治疗 骨肉瘤 骶骨 骨盆
侯斌
作品数:9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淄博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骨盆骨折 内固定 重建钢板内固定 治疗骨盆骨折 关键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