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 篇“ 胸骨上段 “的相关文章
经胸骨 上段 J形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经胸骨 上段 J形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3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60例,其中经胸骨 上段 J形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微创组),传统全胸骨 切开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传统组)。比较两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相比,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微创组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术中中转传统开胸手术1例(考虑与患者体型肥胖、暴露困难相关),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无死亡病例,术后无二次开胸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胸骨 上段 J形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有效,且具有一定优势。 张航 王华君 吴雪达 张洁琼 李璐瑜 安景辉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术 胸骨上段 胸骨 上段 单一小切口行主动脉夹层手术对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2024年 目的对比胸骨 上段 单一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切口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与对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男性78例,女性35例,年龄(51.33±10.91)岁,年龄范围为21~72岁。根据手术切口区别将患者分为小切口组(n=68)和正中切口组(n=45)。均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全主动脉弓置换术联合冰冻象鼻支架植入术。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围术期指标、呼吸指标、疼痛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切口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低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术后24 h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切口愈合不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二次气管插管、术后第5天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骨 上段 小切口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联合冰冻象鼻支架植入术安全有效,可以降低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改善术后氧合指数及减轻疼痛。 刘秩硕 夏麟 王璐 孙彪 杨忠路 葛玉光 姜辉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Perceval免缝合主动脉瓣在胸骨 上段 /右侧肋间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评价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在胸骨 上段 /肋间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3—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通过术前评估后成功应用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实施胸骨 上段 /肋间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记录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测量数据。结果共纳入5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71.2岁。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手术成功率100%,3例经胸骨 上段 小切口,2例经右侧肋间小切口,其中2例患者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术。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1.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2 min。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瓣周漏、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等并发症。结论Perceval免缝合生物瓣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总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围术期风险。同时,免缝合生物瓣的临床应用推动了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和推广,二者结合有效兼顾了手术疗效和微创化治疗,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杨鹏 谢毅 王晨昊 刘宇 郎乾镭 李雯帆 胡佳关键词:胸骨上段 “J”形与“L”形胸骨 上段 小切口入路在接受全弓置换术联合冰冻象鼻技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J”形与“L”形胸骨 上段 小切口在接受全主动脉弓置换术(TAR)联合冰冻象鼻技术(FET)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中的应用评估。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手术的74例经CTA诊断为ATAAD并接受TAR联合FET的患者,男性52例,女性22例,年龄(52.3±10.2)岁,年龄范围为29~71岁。根据患者手术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J组(n=43,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期间手术)与L组(n=31,于2020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手术)。J组患者术中采用“J”形胸骨 上段 小切口,L组患者术中采用“L”形胸骨 上段 小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变量水平、动脉灌注位置、术中外科操作情况、术后住院情况、随访情况及病死情况。结果J组与L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最低鼻咽温水平、术中动脉灌注位置(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术中外科操作情况(主动脉瓣悬吊成形、主动脉瓣置换、Bentall手术、体外膜肺氧合)、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输血、二次机械通气、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急性肾衰竭、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组体外循环建立时间短于L组、患者随访率低于L组、患者随访时间长于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J”形或“L”形胸骨 上段 小切口入路进行TAR联合FET治疗ADAAT患者是可行且安全的,J型切口可能对单一小切口入路下手术操作有优势,建立体外循环时间更短。 杨忠路 刘宇 葛玉光 姜辉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胸骨 上段 小切口行全弓置换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围术期预警研究2024年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对脑损伤严重程度的预警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3例经胸骨 上段 小切口入路并使用中度/轻度低温停循环进行全主动脉弓置换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性73例,女性30例,年龄(51.5±10.6)岁,年龄范围为32~74岁。根据不同的手术策略将患者分为浅低温组(n=50)和中度低温组(n=53)。围术期检测患者血清中NSE和S100β浓度,并根据是否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进一步分析以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两组TND和PN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NSE和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和S100β能够准确预测低温停循环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在术前NSE(曲线下面积为0.879,截断值为5.6,P<0.05)和体外循环停机前的S100β水平(曲线下面积为0.816,截断值为2.3,P<0.05)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微创手术方法下浅低温及中度低温显示了相似的神经系统预后,术前NSE和体外循环停机前的S100β血清水平可能是预测围术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有力指标。 夏麟 杨忠路 刘宇 牛天羽 葛玉光 王璐 姜辉关键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体外循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单一胸骨 上段 小切口行孙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测 吕莹胸骨 上段 肿瘤切除3D打印假体重建1例报告2023年 原发性恶性胸骨 肿瘤并不常见,大多数是肉瘤,根治性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随着3D打印钛合金假体技术用于胸壁重建,胸壁扩大切除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胸骨 上段 肿瘤,为了保证切缘阴性,多需要切除胸锁关节。胸锁关节缺失对上肢的功能影响如何,胸锁关节能否重建,目前相关报道不多。本院收治1例胸骨 柄肉瘤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重建胸骨 和胸锁关节,手术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37岁,因“胸骨 上段 皮肤逐渐隆起伴持续性疼痛6个月”入院。胸骨 上段 压痛明显,皮肤肿胀隆起范围约4 cm×3 cm,颜色正常,双上肢上举、内旋时疼痛明显加重。全身PET-CT检查显示:在胸骨 上段 可见范围约3 cm×2 cm×1.5 cm肿物. 纪涛 朱水波 王莎 张鹏 高旭辉 殷桂林 郗二平关键词:胸骨肿瘤 胸锁关节 3D打印 胸骨 上段 小切口在主动脉病变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胸骨 上段 小切口在主动脉病变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2年6月我科对15例主动脉病变采用胸骨 上段 J型或L型小切口,体外循环通过中心插管或股动、静脉插管建立,直视下完成主动脉成形或置换手术。结果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升主动脉成形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术13例,同期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窦部置换+左、右冠脉移植术5例(Bentall手术4例,改良Cabrol手术1例),右半弓置换术1例,全弓置换+胸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孙氏手术)1例。手术时间225~365 min,(293.0±38.6)min;体外循环时间93~209 min,(149.1±3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3~158 min,(100.8±32.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23 h,(11.7±5.5)h;ICU时间15~42 h,(29.3±8.8)h。术中出血量300~600 ml,(410.0±82.8)ml;术后3~4 d拔除引流管,(3.4±0.5)d;总引流量250~930 ml,(614.0±183.4)ml;总输血量600~1200 ml,(736.7±166.3)ml。手术切口长8~10 cm,(9.0±0.8)cm;术后无胸骨 裂开和切口愈合不良。术后住院时间8~14 d,(10.3±1.7)d。15例随访2~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无死亡和再次手术,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Ⅰ级占93.3%(14/15),Z=-3.452,P=0.000]。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膜未见明显异常13例、轻度关闭不全2例,升主动脉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29.5±4.9)mm vs.(46.3±4.8)mm,t=10.088,P=0.000;(46.6±5.6)mm vs.(52.2±10.6)mm,t=4.039,P=0.001]。主动脉CTA提示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29.1±4.1)mm vs.(49.6±6.7)mm,t=9.665,P=0.000]。结论对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患者,通过胸骨 上段 小切口完成微创主动脉成形或置换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安全、有效。 刘胜中 魏大闯 向波 邹坤 谭今 蒋钦 于涛 黄克力关键词:主动脉瘤 A型主动脉夹层 经胸骨 上段 小切口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总结经胸骨 上段 小切口(ministernotomy,MS)进行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 上段 MS入路TAAD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2019年6月~2022年3月我中心接受胸骨 上段 MS进行TAAD手术病人35例,收集病人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到同期在本中心接受了全胸骨 切开(fullsternotomy,FS)的TAAD病人436例。PSM后纳入常规切口组70例。35例MS手术病人中,行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24例,行Bentall手术、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8例,David手术3例。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术中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行透析2例。均无术后胸骨 哆开并发症,肺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开胸组。结论胸骨 上段 MS入路对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及弓降部显露良好,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 周永智 魏翔 邓朋 王靖 杨建业 王星宇 胡敏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 微创手术 微创胸骨 上段 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比较微创胸骨 上段 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与常规胸骨 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进行的微创胸骨 上段 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3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的正中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术前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 全组无死亡,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15.31±10.30)h、术后24 h引流量(371.39±112.58)mL、ICU滞留时间(35.67±15.86)h、术后住院天数(22.25±5.8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略长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胸骨 上段 小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主动脉瓣置换方法。 宋鹏 何发明 梁志强 彭帮田 郑向阳 王平凡关键词:微创手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
相关作者
刘屹林 作品数:84 被引量:212 H指数:8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寰枢椎脱位 颈椎病 手术治疗 寰枢关节 颈胸段 王利民 作品数:241 被引量:667 H指数:1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颈椎 颈椎病 内固定 脊髓型颈椎病 宋跃明 作品数:978 被引量:3,014 H指数:2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 手术治疗 经皮内镜 前路 汶川地震 涂寒剑 作品数:20 被引量:32 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重症肌无力 体外循环 胸腺切除 胸骨上段 切口 谢爱民 作品数:26 被引量:41 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胸腺切除 胸骨上段 切口 胸腺切除治疗 重症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