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45篇“ 背侧“的相关文章
累及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地图特征:螺钉有效固定治疗术后移位
2025年
景:掌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关节面时,掌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深入研究累及乙状切迹骨块发生术后移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提高复位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CT影像桡骨远端骨折块数量1,2,3块及以上分别记为Ⅰ,Ⅱ,Ⅲ型骨折,分别绘制骨折线地图,分析其骨折线形态特征。对存在乙状切迹骨折的患者进行3个月以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乙状切迹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和无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和术后CT解剖参数。结果与结论:①对AO/OTA分型C型累及关节面145例患者进行骨折线地图分析,其中根据骨折块数量:Ⅰ型25例(17.2%)、Ⅱ型82例(56.6%)、Ⅲ型38例(26.2%);骨折线地图显示Ⅰ型骨折块骨折线主要累及乙状切迹,Ⅱ型主要累及乙状切迹和lister结节,Ⅲ型则累及乙状切迹、lister结节和桡。145例患者中86.2%(125/145例)累及乙状切迹,其中Ⅲ型累及比例高达94.7%(36/38例),Ⅱ型88.0%(72/82例),Ⅰ型68%(17/25例)。②76例AO/OTA分型C型累及乙状切迹患者纳入进一步研究,其中术后未移位组65例,移位组11例;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术前CT乙状切迹骨块边长(d1)、尺边长(d2)、乙状切迹骨块高度(d4)和钢板距桡骨尺边缘距离(d5)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乙状切迹骨块累及下尺桡关节占比[d2/(d2+d3)]、乙状切迹骨块关节面占比(s1/s2)、尺螺钉尾端距乙状切迹边缘的距离(d6)和乙�
胡流超罗毅文吴志方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骨折线
近、中节指动脉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近、中节指动脉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指端缺损患者根据皮瓣位置不同分为近节供区组(采用近节指动脉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4例)和中节供区组(采用中节指动脉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2例)。比较两组伤指关节屈曲活动度、静态和动态两点辨别觉、寒冷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单丝测试、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两组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供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均无明显冗余、回缩、色素沉着,质地良好。末次随访时,伤指关节屈曲活动度、寒冷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和动态两点辨别觉、单丝测试中节供区组均小于近节供区组(P<0.05);疼痛VAS评分中节供区组低于近节供区组(P<0.05)。结论与近节供区相比,中节指动脉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指端感觉功能恢复更好。
贾鑫玮艾佳慧刘纯邓凯王红涛张一晗王辉
关键词:外科皮瓣指端缺损
骨间动脉桡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骨间动脉桡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3年12月镇江市359医院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62例,均采用骨间动脉桡穿支皮瓣修复,观察术中情况及术后皮瓣温度、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62例手指缺损患者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周、2周、3个月、6个月、1年患者的皮瓣温度、VAS评分、关节活动度(掌屈、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间动脉桡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软组织缺损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不仅皮瓣血运好,成活率高,而且还可促进患指功能、感觉快速恢复,减轻术后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范爱民王诗峰高欣沈卡谢金峰周子凡何志
关键词:手指缺损骨间背侧动脉皮瓣修复
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在指端缺损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指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120例指端缺损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2组:以接受指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A组,以接受桡皮瓣修复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B组。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指功能、炎症因子[白细胞-2(IL-2)、IL-6、γ-干扰素(IFN-γ)]、创面愈合因子[纤维连接蛋白(FN)、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两点辨别觉(TPD)、创面愈合时间较B组更短(P<0.05);A组术后6个月学习或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疼痛及外观评分较B组更高(P<0.05);A组术后6个月IL-2、IFN-γ水平较B组更高,IL-6水平较B组更低(P<0.05);A组术后6个月FN、bFGF、EGF水平较B组更高(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B组更低(P<0.05)。结论:相较于桡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患者,经指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可进一步缩短TPD,改善手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缓解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曹琦祝海峰朱东亮
关键词:指端缺损
第2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采用第2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5月—2023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指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4~6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1 cm×1.2 cm~5.5 cm×3.5 cm。用示指岛状皮瓣(切取面积为2.4 cm×1.5 cm~5.5 cm×3.5 cm)修复拇指创面,然后经同一切口切取第2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2.7 cm×1.6 cm~5.7 cm×3.6 cm)修复示指供区创面,将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患者手供区创面情况,皮瓣颜色、外观、质地,术后并发症情况,恢复工作及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及示指功能。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手供区创面均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手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饱满、质地柔软,无瘢痕触痛或瘢痕挛缩等并发症。患者拇指及示指感觉正常,均恢复正常工作,且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末次随访时,拇指及示指功能评定为优者9例、良者5例。结论采用第2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不损伤主要血管,术后手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皮瓣外观及示指、拇指功能较好,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
陈艳谢斌刘远俊吴健
关键词:穿支皮瓣外科皮瓣拇指指损伤创面修复
拇指桡皮瓣联合示指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25例
2024年
目的探讨拇指桡皮瓣联合示指皮瓣修复拇指缺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天津二七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25例拇指末节指体皮肤严重缺损患者采用拇指桡皮瓣联合示指皮瓣的手术方式进行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成功率100%,术后随访,拇指外形、感觉及活动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拇指桡皮瓣联合示指皮瓣的术式实用性较强,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拇指末节缺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王先威鲁永红王钦航刘鑫源
指掌固有动脉支皮瓣修复远指骨间关节黏液囊肿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
2024年
目的探讨利用指掌固有动脉支皮瓣转移修复远指骨间关节(DIP)黏液囊肿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收治DIP囊肿8例8指,均为女性,年龄55~65岁,平均60岁;囊肿位于拇指1例,示指3例,中指3例,环指1例。采用囊肿扩大切除后,创面大小0.8 cm×0.6 cm~1.7 cm×0.9 cm,于创面边缘以同指掌固有动脉终末支为蒂,沿创面近端边缘向指设计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大小1.2 cm×1.0 cm~2.0 cm×1.2 cm,皮瓣供区采用臂内全厚皮覆盖。术后采用门诊复诊和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良好,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均未见肿物复发,症状消失。所有皮瓣均一期愈合,外形良好,质软,色泽和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植皮区一期愈合。DIP活动度0°~70°,TPD恢复至7~8 mm,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为优。结论指掌固有动脉支皮瓣在修复DIP黏液囊肿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优势明显,创伤小,操作简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刘小智马丙栋李雪城赵多伟庞波涛常晓宋坤修
关键词:黏液囊肿创面修复显微外科技术
前臂骨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患指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前臂骨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行腹部皮瓣修复术,观察组行前臂骨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术后皮瓣血流动力学(氧分压、血流灌注量、血管充盈时间评分)、术后皮瓣成活率、术后患手部运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94±1.76)d、创面愈合时间(22.74±3.55)d、抗感染时间(6.25±2.05)d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 d、7 d观察组血清CRP(34.48±4.12)mg/L、(14.53±3.95)mg/L,IL-6(31.22±3.58)pg/mL、(12.11±2.18)pg/mL,PCT(1.29±0.15)ng/mL、(0.68±0.09)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氧分压(67.41±8.47)mmHg、(76.41±6.12)mmHg、(82.63±6.55)mmHg,血流灌注量(145.88±17.46)BPU、(185.24±25.41)BPU、(205.63±27.31)BPU,血管充盈时间评分(1.13±0.20)分、(2.39±0.22)分、(2.69±0.1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皮瓣成活率均为100.00%,观察组患手部运动功能优良率98.31%,高于对照组的8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8%,低于对照组的14.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骨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缺损患者,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血流动力学,促进手部运动功能,安全性较高。
袁孔田超周崔崔
关键词:皮肤缺损穿支皮瓣皮瓣成活率
骨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分析手指创面缺损治疗中骨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78例手指创面缺损的患者,予以骨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观察其疗效及对皮瓣成活、创面愈合、关节活动度、手指外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4.87%;患者治疗后皮瓣存活率为98.72%,1个月创面愈合率为96.15%,伤指感觉与活动障碍率为98.72%。治疗6个月后患者近端指关节活动度、远端指关节活动度及手指外观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肢骨折伴手指皮肤组织缺损效果确切,皮瓣存活率高,能促进患者手指功能恢复,改善手指外观,提高生活质量。
王盛世位艳艳黄芳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间动脉穿支皮瓣治疗,B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中失血量、皮瓣成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皮瓣及供区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明显高于B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低于B组,皮瓣成活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与B组(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皮瓣外形、供区功能均恢复良好,皮瓣色泽、质地、弹性恢复良好。结论与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相比,骨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李叶赵书明刘学亮马丽莎
关键词:手指软组织缺损

相关作者

陈宏
作品数:639被引量:2,041H指数:21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穿支皮瓣 皮肤缺损 外科皮瓣 穿支 显微外科手术
金光哲
作品数:357被引量:1,016H指数:1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皮瓣修复 皮瓣 修复手部 显微外科技术
张文龙
作品数:236被引量:1,152H指数:17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指损伤 皮瓣修复 骨折 软组织缺损
巨积辉
作品数:995被引量:2,249H指数:2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皮瓣修复 皮瓣 第二趾 指损伤
王斌
作品数:276被引量:1,181H指数:17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骨折 尺神经深支 脱套伤 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