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08篇“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文章
- 循证护理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深入研讨循证护理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里的运用,对其在增进治疗成效、缩减住院时长以及优化护理满意度等层面的效用予以评估。方法 本次研究于 2023 年 4 月至 2024 年 4 月展开,择取 40 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 20 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开展循证护理干预。针对两组患者的康复状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出现概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剖析循证护理的成效。结果 实验组在出血把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分成果,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循证护理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切实推动患者的痊愈进程,压缩住院时长,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大幅提高护理满意度。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供应了更为科学、个性化的护理规划,具备广泛推广运用的价值。
- 刘沛妤
- 关键词:循证护理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护理效果
- ALBI联合NLR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作用
- 2025年
-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及门诊、再入院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2组,即存活组(n=69)与死亡组(n=11),分析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评估ALBI联合NLR预测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死亡的临床价值。结果 死亡组的年龄60岁以上、腹水和肝性脑病者占比,总胆红素(TBiL)、NLR、凝血酶原时间(P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ALB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而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及血钠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均P<0.05);Logtis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以上、腹水、肝性脑病和TBiL、NLR水平升高及ALBI分级为3级是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ALBI联合NLR预测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预后的准确率及灵敏度高于单一诊断,漏诊率低于单一诊断(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可见ALBI评分及NLR水平升高,而以上两种指标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将其联合检测可评估患者预后,预测其死亡风险。
- 何艳婷苏有盛叶宇龙
-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以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
- 2025年
- 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极为罕见,容易导致病因诊断的延误。笔者对近期收治的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MM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罕见病因的认识。
- 李文杰冯倩郎翠翠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危险因素,为积极做好一级预防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HB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274例,根据因EGVB入院或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GVB将研究对象分为EGVB组(n=55)和非EGVB组(n=219);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血清学和影像学指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CHB肝硬化伴EGV患者发生EGVB的影响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274例CHB肝硬化伴EGV患者中有55例发生EGVB,发生率为20.07%。EGVB组的肝硬化病程、意外创伤史、门静脉血栓(PVT)病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红色征阳性、门静脉内径(PVD)、肝硬度值(LSM)、Child-Pugh分级C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为(14.35±4.38)年、16.36%、23.64%、11.07mg/L、83.64%、(17.52±2.48)mm、(20.47±3.65)kPa、47.27%和(19.58±2.46)分,均高于非EGVB组的(12.46±4.15)年、5.02%、8.68%、9.16 mg/L、31.51%、(14.35±2.07)mm、(15.39±2.84)kPa、19.63%和(16.28±2.4)分,EGVB组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治疗史和门静脉血流峰值(PPV)为29.10%和0.13m/s,低于非EGVB组的19.63%和0.17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5,263,3.482,3.618,5.068,6.127,7.629,7.314,4.576,7.136,3.482,4.359,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红色征阳性、PVD和LSM升高、Child-Pugh分级C级为CHB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3.126~9.483、3.457~11.296、2.653~7.527、1.735~6.428,OR=4.715、5.283、4.129、3.176,均P<0.05);NSBBs治疗史是保护因素(95%CI为1.275~5.013,OR=2.461,P<0.05)。ROC分析显示,NSBB治疗史、红色征阳性、PVD和LSM升高、Child-Pugh分级C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2、0.827、0.851、0.784和0.735,敏感度为72.72%、81.82%、87.27%、74.55%、83.64%,特异度为70.91%、89.09%、83.64%、80.00%、
- 贲国平殷荣华杨丽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措施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10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EGV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食管曲张静脉套扎联合胃底组织胶注射术治疗,观察组采取TIPS治疗。比较两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率、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率为2.22%(1/45),对照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TBIL、AST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S治疗EGV破裂出血可有效缓解EGV程度,降低EGV再出血率,对肝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可靠。
- 陈雅菲郭皓王志民
- 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肝功能
- 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究奥美拉唑与生长抑素共同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发出血的功效及保障性。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72例并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样本。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配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包含36位患者。对照组单纯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奥美拉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止血相关指数(包含止血所需时长、输血量及住院日数)、副作用发生状况及复发出血概率等差异。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门静脉流量、内径和压力)以及胃肠激素水平(胃泌素、胃动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受试者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压均减少,且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生长抑素与奥美拉唑的联合应用显著缩短了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止血时间,减少了出血复发风险,有助于优化门静脉血流状况和调整胃肠激素平衡,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 史真雁
- 关键词:奥美拉唑生长抑素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性门静脉压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介入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 2025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tion,PHT)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BV)介入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PHT并发EGBV患者,均采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进行介入治疗。随访术后1年预后生存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介入治疗后1年生存88例(78.57%)。死亡组患者Child-Pugh分级B、C级占91.67%(22/24)、门静脉内径(15.37±5.48)mm、肝性脑病占66.67%(16/24)、失血性休克占45.83%(11/24)、甲胎蛋白(6.14±1.23)μg/L、MELD评分(16.74±2.13)分,高于存活组的68.118%(60/88)、(12.43±2.16)mm、23.86%(21/88)、18.18%(16/88)、(4.22±1.35)μg/L、(13.38±2.49)分,而血肌酐(1.42±0.39)μmol/L、白蛋白(31.46±4.38)g/L低于存活组的(1.76±0.58)μmol/L、(35.32±5.27)g/L(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14.26 mm(HR=2.237,95%CI:1.381~3.622)、合并肝性脑病(HR=1.671,95%CI:1.671~5.745)、失血性休克(HR=2.784,95%CI:1.746~4.439)、MELD评分≥15分(HR=2.552,95%CI:1.906~3.418)是影响PHT并发EGBV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PHT并发EGBV术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34~0.92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25%和68.76%。结论门静脉内径≥14.26 mm、合并肝性脑病、失血性休克、MELD评分≥15分是PHT并发EGBV介入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死亡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 马志刚刘丽丽王旭冯鹏丽杨帆杨永宾
-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死亡
- 凝血酶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凝血酶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EVB患者10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药联合组(54例)和单药治疗组(54例)。单药治疗组单用奥曲肽止血治疗,两药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凝血酶止血治疗。连续用药3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黑便、呕血改善时间,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血清指标[血清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C)、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微小核糖核酸-9a-5p(miR-9a-5p)、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不良反应。结果两药联合组总有效率较单药治疗组高(96.30%vs.79.63%,χ^(2)=7.083,P=0.008);两药联合组止血时间及黑便、呕血改善时间均短于单药治疗组(P<0.01)。治疗3 d后,2组APTT、PT短于治疗前,Fib水平高于治疗前,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量低于治疗前,且两药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药治疗组(P<0.05或P<0.01);2组GAS、GLC、PⅢNP、miR-9a-5p及FIB-4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两药联合组低于单药治疗组(P<0.01)。两药联合组与单药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2.96%vs.9.26%,χ^(2)=0.375,P=0.540)。结论肝硬化合并EVB患者采取凝血酶联合奥曲肽止血用药方案,能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相关血清指标水平等有效止血,止血功效更好。
- 苏宗毅陈小媚吕丽萍
-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凝血酶奥曲肽血流动力学
- 生长抑素联合内镜下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疗效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联合内镜下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EVB患者89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4例,分别给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内科综合治疗,或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和曲张静脉套扎术治疗,随访6个月。使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门静脉直径(PVD)、门静脉血流流速(PVV)和脾静脉血流流速(SVV),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过氧化脂质(LPO)、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结果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9%(P<0.05);观察组输血(1.8±0.4)u,显著少于对照组【(4.2±2.0)u,P<0.05】,止血时间为(0.8±0.2)d,显著短于对照组【(3.1±1.1)d,P<0.05】,胃镜复查观察组EV消失9例(20.9%);治疗前后,两组PVD、PVV和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LPO、MTL和GAS分别为(4.3±1.1)U/L、(193.6±20.4)ng/L和(85.5±9.2)μ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1±1.6)U/L、(254.9±24.9)ng/L和(112.4±10.3)μg/mL,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再出血3例(7.0%),经再次内镜下治疗等综合处理,止血,对照组再出血17例(42.5%,P<0.05),经内科综合治疗止血12例,死亡5例(29.4%)。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或/和曲张静脉套扎术是抢救肝硬化并发EVB患者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设备和技术要求高,治疗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综合培训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 朱瑞农宋丽群钱佶
- 关键词: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生长抑素
- 学科合作护理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病情控制及自我管理的影响
- 2025年
- 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治疗中,开展学科合作护理方式,观察患者病情控制和自我管理效果情况。方法 本次病例收集于2023年中,将整个年度中的30例肝硬化EGVB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组对比,非合作组开展常规护理方式,学科合作组开展学科合作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自我管理等差异性。结果 (1)学科合作组出血次数低于非合作组,干预前两组TBIL、AST、ALT指标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学科合作组TBIL、AST指标低于非合作组。(2)学科合作组自我管理四个维度评分均高于非合作组。(3)学科合作组并发症发生率占比为6.66%,低于非合作组的26.66%。(4)学科合作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非合作组,(p<0.05)。结论 对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治疗中采用学科合作护理方式能够降低出血次数,改善肝功能指标水平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该种方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借鉴。
- 何日翠
-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情控制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