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1篇“ 肿瘤侵犯“的相关文章
- CT、磁共振对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肿瘤侵犯范围的诊断价值探讨
- 2024年
-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对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肿瘤侵犯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均行CT或MRI检查,收集并分析CT、MRI影像资料,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评价CT、MRI与病理学检查判断肿瘤侵犯范围的一致性。结果22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16例(84.21%)诊断为皮下脂肪层中断,病理学检查确诊19例皮下脂肪层中断,Kappa值为0.69,一致性一般(P<0.05)。42例行MRI检查的患者中,诊断为皮下脂肪层中断、颅骨受累、硬膜受累分别有34例(97.14%)、24例(92.31%)、15例(75.00%),病理学检查确诊皮下脂肪层中断、颅骨受累、硬膜受累的患者分别为35例、26例、20例,Kappa值为0.79,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在MRI、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可结合临床表现进行术前诊断,且MRI在评估肿瘤侵犯范围方面更具优势,可作为治疗前评估病情进展的影像学手段。
- 杨文韬赵志新金莉莉姜胜东
-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皮肤鳞状细胞癌肿瘤侵犯
- 多层螺旋CT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在结肠癌肿瘤侵犯、肠系膜血管分布中准确率的效果对比
- 2024年
-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在结肠癌肿瘤侵犯、肠系膜血管分布中准确率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厦门市中医院收治的69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35,常规剂量MSCT)与双低组(n=34,双低剂量MSCT)。对比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噪声、CT值,计算信噪比(SNR)与对比信噪比(CNR)以及医师主观评价分数]、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及肿瘤侵犯、肠系膜血管分布准确率。结果:双低组噪声及CT值显著高于常规组,但SNR及CNR值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片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DLP、CTDIvol、E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双低组检测直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低剂量MSCT可显著减少辐射暴露,可准确显示结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情况,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且安全性更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姜宁宁
- 关键词:结肠癌肿瘤侵犯
- 螺旋CT及其图像处理技术对喉部肿瘤侵犯的诊断价值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对于喉部肿瘤疾病,采取螺旋CT检查方式以及图像处理技术对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80例拟诊喉及下咽肿瘤的患者,均采取螺旋CT检查,进行MPR影像重建,将横断面、MPR与联合图像的结果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于会厌、披裂、真假声带、梨状窝、会厌前间隙、颈部淋巴结的三组图像,在准确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前联合以及喉旁间隙受侵,三组图像的准确性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联合图像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MPR。结论针对喉部肿瘤疾病,采取横断面薄层CT检查是评价病变性质及范围的基础,MPR可作为横断面图像的有益补充,明确肿瘤侵犯范围,为病变的治疗提供有力参考借鉴。
- 王亮王鹤张学强
- 关键词:螺旋CT图像处理技术
- CT和MRI在宫颈癌分期、肿瘤侵犯情况诊断中的应用对比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比较CT和MRI在宫颈癌分期、肿瘤侵犯情况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3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检查、MRI检查,以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CT诊断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宫颈癌准确率分别91.67%、100.00%、81.82%、72.73%、80.00%、77.78%,总准确率为84.13%。MRI诊断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宫颈癌准确率分别100.00%、100.00%、90.91%、100.00%、90.00%、100.00%,总准确率为96.83%。MRI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MRI诊断间质浸润、宫体浸润、阴道浸润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MRI诊断宫旁浸润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结论:相较于CT诊断宫颈癌,MRI检查可更为准确评估宫颈癌分期、肿瘤侵犯情况,诊断效能更佳。
- 张玲
- 关键词:CTMRI
- 术前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的评估价值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究术前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1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双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每组70例。双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术前分别行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客观及主观评价、辐射剂量,以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剂量、双低剂量CT评估结肠癌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分布的准确率。结果:双低剂量组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噪声、CT值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15,t=16.045,t=2.163,t=30.096;P<0.05);2名医师对双低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略低于常规剂量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双低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27,t=21.355,t=24.207;P<0.05);双低剂量CT评估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的准确率[(86.21%(25/29)和85.71%(18/21)和94.44%(17/18)]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低剂量CT评估肠系膜上静脉组织、动脉分布于肠系膜上静脉背侧、动脉分布于肠系膜上静脉腹侧的准确率分别为98.57%(68/70)、90.32(28/31)和94.59%(35/37)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癌术前256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能提高图像质量,在降低辐射剂量及图像噪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能够准确评估结肠癌术前肿瘤侵犯及肠系膜血管的分布情况。
- 宣建新刘哲峰滕伟李唯蔡淑云
- 关键词:结肠癌256层螺旋CT肿瘤侵犯
- 2种不同弹力纤维染色方法对肿瘤侵犯判读结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比较Victoria blue法(A组)和Verhoeff法(B组)弹力纤维染色在染色过程、染色时间、染色效果方面对肺癌胸膜侵犯和结直肠癌浆膜或静脉侵犯判读的差异。方法A组、B组均分别纳入肺癌怀疑胸膜侵犯标本50例和结直肠癌怀疑浆膜或静脉侵犯标本20例,进行弹力纤维染色。对比2组染色过程、染色时间、染色效果;根据染色稳定性、清晰度、对比度等综合评价胸膜侵犯和浆膜或静脉侵犯情况,并对染色质量及判读准确性进行评分。结果A组比B组操作简单,染色质量稳定,肿瘤细胞与脏层胸膜、浆膜或静脉的关系显示更清晰。A组判读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ctoria blue法染色有助于准确评估肺癌的胸膜侵犯和结直肠癌浆膜或静脉的侵犯,提高判读准确性。
- 刘文超田禾程娜薛丽燕冯小龙郑波
- 关键词:弹力纤维染色
- 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根治性切除后自体小肠移植行消化道重建的初步思考被引量:7
- 2022年
- 胰腺或邻近部位的肿瘤局部侵犯包绕肠系膜上动脉时,联合血管切除与重建的根治性手术仍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然而,直接切除肠系膜上动脉并原位重建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近年来,自体小肠移植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技术融合了器官离体保存技术和小肠移植技术,首先将肿瘤及受累器官整块游离、切除、移出体内,并于体外快速灌洗,低温保存后在工作台清除病灶,最后将正常小肠移植回体内进行血管吻合和消化道重建修复。这一技术突破了肿瘤包绕肠系膜上动脉时不能切除的手术禁区,在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小肠结构的完整性和消化吸收功能,但手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术后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项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吴国生梁廷波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病理学肿瘤侵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评估门静脉(portal vein,PV)/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病理学受侵在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意义以及在无PV/SMV病理学侵犯的胰腺癌患者常规行PD联合PV/SMV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笔者所在的两家医院收治的183例行PD的胰腺癌患者,81例为PD联合PV/SMV切除,其中42例(51.9%)PV/SMV有病理学侵犯(PD+P/S+组),39例(48.1%)无病理学侵犯(PD+P/S–组);102例为未行PV/SMV切除的标准PD(PD组)。应用多因素分析来确定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Kaplan-Meier方法估算患者的生存期。结果PD+P/S+组、PD+P/S-组和PD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血清CA19-9水平、失血量、肿瘤大小、肿瘤分期、阳性淋巴结、阳性淋巴结比率、肿瘤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术后辅助化疗、手术方式及切缘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联合PV/SMV切除组与PD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再手术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PD+P/S+组、PD+P/S–组和PD组之间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19个月和20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V/SMV肿瘤浸润深度、术后辅助化疗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无论是否切除PV/SMV,有PV/SMV病理学侵犯患者的OS明显较无PV/SMV侵犯者差,血管内膜受肿瘤侵犯可能是真正影响胰腺癌患者OS的原因。PV/SMV无病理学侵犯行PD联合PV/SMV切除者与仅行PD者的OS无差异,患者是否可以从常规PV/SMV切除中受益还存在争议。
- 任浩源麦刚柯能文刘续宝
- 关键词: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术后辅助化疗
- 头颈部肿瘤侵犯颈动脉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0年
- 头颈部肿瘤侵犯颈动脉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且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争议。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肿瘤剥离术、颈动脉切除术和颈动脉切除后血管重建术;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及姑息治疗。颈动脉受侵的肿瘤患者治疗相对复杂,需要多方式、个体化的评估,应着重考虑肿瘤对颈动脉的包绕范围、侵犯深度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尽管颈动脉受侵是预后不良标志,但通过个体化的评估结果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仍有机会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甚至能达到临床治愈。
- 孙宇王晓雷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颈动脉化学药物治疗姑息疗法
- 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病例资料,对蝶骨嵴内侧脑膜瘤与周围动脉关系进行评分:肿瘤未侵及动脉计0分,肿瘤已侵及动脉计1分;每出现如下任一种情况增加1分:肿瘤完全包绕动脉,肿瘤累及多根动脉,肿瘤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总得分0~4分。结果术后脑膜瘤切除达到Simpson分级Ⅰ级14例,Ⅱ级17例,Ⅲ级17例,Ⅳ级6例。肿瘤侵犯动脉评分和切除程度存在统计学意义(H=21.580,P <0.001),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切除分级成正相关(r=0.626,P <0.001)。结论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切除等级关系密切,对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血管保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 王紫兰陈周青王中
- 关键词:脑膜瘤切除程度
相关作者
- 邱蔚六

- 作品数:578被引量:2,157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口腔鳞癌 口腔颌面外科 颞下颌关节 口腔癌 口腔颌面部
- 孙坚

- 作品数:403被引量:1,210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下颌骨 上颌骨 下颌骨重建 上颌骨缺损 颌骨
- 张志愿

- 作品数:957被引量:3,179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口腔鳞癌 口腔癌 口腔颌面部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血管瘤
- 彭淑牖

- 作品数:709被引量:5,142H指数:3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外科手术 肝切除术 肝癌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 叶为民

- 作品数:26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重建下颌骨 颈动脉切除 颈动脉重建 血供 重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