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8篇“ 肩骨折“的相关文章
PFNA与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黄宏杰黄海讯向乾彬俞阳刘江川杨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2025年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PHF患者79例。年龄18~80岁,中位数54岁。男48例,女31例。惯用手臂44例,非惯用手臂35例。按照PHF的Neer分型,Ⅰ型29例、Ⅱ型40例、Ⅲ型8例、Ⅳ型2例。分别于手法复位前、手法复位时、手法复位后1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者关节疼痛程度。记录手法复位次数,并计算一次性复位成功率。治疗结束后1 d,采用满意度问卷评价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分别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采用Neer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复位固定;关节疼痛VAS评分,手法复位前(7.30±0.54)分、手法复位时(2.01±0.78)分、手法复位后1 d(2.05±0.77)分;手法复位次数1~3次,中位数2次;58例患者一次性复位成功,一次性复位成功率约为73.42%;复位固定后1 d,23例患者非常满意,36例患者基本满意,20例患者不太满意,满意度约为74.68%。2例患者因骨折复位不理想选择手术治疗,10例患者因路途遥远未完成随访。6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7个月;均未出现并发症;治疗结束后1个月Neer关节评分(41.84±9.67)分,治疗结束后6个月Neer关节评分(87.88±5.13)分(优49例、良18例)。结论: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PHF,一次性复位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高,可缓解关节疼痛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袁伟丹林梅陈科黄金凤王尚冲何利雷谢学文
关键词:肩骨折小夹板固定术正骨手法臂丛神经阻滞
“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采用“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4月―2020年5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8例采用“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变化。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关节评分评价关节功能,记录双侧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男8例、女20例,年龄为65~86(71.7±6.0)岁;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4例;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0.5个月。28例患者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6±1.5)周,平均颈干角为(133.1±5.6)°。平均UCLA评分为(31.1±4.1)分。患侧关节平均前屈上举、外展、外旋角度分别为(132.5±7.7)°、(116.5±7.0)°、(40.3±3.5)°,内旋至L_(2/3),与健侧[(169.5±7.3)°、(157.5±6.9)°、(52.1±4.2)°,内旋至T11/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患者中1例出现螺钉穿出,并发症发生率为3.6%。结论采用“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骨折愈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吴银生尤炯鸣王勇陈晓盛世豪张涛张磊
关键词:肩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器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袖损伤对半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袖损伤对半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半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年龄≥50岁)33例,排除既往部有疾病史或手术史、陈旧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患者。男10例,女23例;年龄57~90岁;左侧18例,右侧15例;均为外伤导致的骨折;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8例;17例患者合并袖损伤。同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X线指标(峰肱骨头间距、关节间隙和盂肱指数)和并发症,随访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Neer关节评分和复旦大学关节功能评分(FUSS)。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描述,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_(25),P_(75))描述。组间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不同骨折分型、袖损伤情况在患者一般情况、术后首次X线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年龄(73±8)岁,随访时间(67±54)个月。末次VAS评分为1(0,2)分;FUSS评分为56(50,74)分;患侧Neer评分为(64±13)分,健侧Neer评分为(75±11)分,患侧与健侧比例为86.3%(44%~97%),袖损伤与无袖损伤患者的患侧与健侧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250.500,P>0.05)。33例患者有17例(51.5%)伴有袖损伤,二、三和四部分骨折患者的袖损伤率分别为50.0%、68.4%和12.5%(P=0.034)。合并袖损伤患者的年龄(75±8)岁大于无袖损伤患者的年龄(69±6)岁(t=-2.320,P=0.027),年龄[比值比(OR)=1.124,95%置信区间(CI)(1.006,1.256)]是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袖损伤患者的患侧Neer评分(58±10)分低于无袖损伤患者的Neer评分(71±12)分(t=3.212,P=0.003);袖�
王旭钱航刘军时志斌党晓谦刘瑞宇
关键词:肩骨折肩关节假体预后
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型胛盂骨折的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型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医院收治的16例IdebergⅠA型胛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5~65岁[(42.9±5.1)岁]。采用关节镜辅助复位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行关节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移位和愈合情况。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20.3±4.4)个月]。手术时间为60~90 min[(74.7±8.9)min]。术后3个月复查关节CT三维重建示骨折无明显再移位,均获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0.4±0.4)分、(84.3±1.4)分、2.0(1.3,3.0)分,均较术前的(21.1±0.5)分、(56.4±1.3)分、5.0(5.0,6.0)分改善(P<0.05)。术后6个月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3.1±0.4)分、(91.0±0.5)分、1.0(1.0,2.0)分,均较术后3个月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3.5±0.3)分、(92.6±0.6)分、1.0(0.3,1.8)分,与术后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3.8±0.8)分、(93.7±1.8)分、1.0(0.0,1.0)分,与术后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型胛盂骨折,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无常见并发症。
白云鹏孙卫兵池宸申王苗丁浩亮孙健
关键词:肩骨折关节镜缝合锚
改良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早期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改良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第二总医院于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采用改良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5例外展嵌插型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5例、女20例,年龄(61.7±7.8)岁(范围40~73岁)。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7例、四部分骨折18例。采用改良峰前下双切口入路,自三角肌前束自然间隙进入,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及钢板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透视时间、随访时间和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肱骨颈干角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度为(8.1±0.3)cm(范围7.6~9.0cm),手术时间为(87.3±9.3)min(范围70~110min)。术中X线透视时间为(6.6+0.3)s,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为(6.3±0.2)s、四部分骨折为(6.8±0.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0,P<0.001)。随访时间为(22.1±5.8)个月(范围14~3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8±1.4)周(范围10~15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0.7)分(范围1~3分);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89.6±2.9)分(范围84~95分);肱骨颈干角为133.4°±3.1°(范围128°~138),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为133.6°±3.5°四部分骨折为133.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8,P=0.075)。未观察到肱骨头坏死、骨折部位内翻塌陷、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峰前下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的特点,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叶友友俞张剑林焱斌庄研许阳凯熊国胜涂少臣
关键词:肩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髓内钉内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髓内钉内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对比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4月。试验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依据文献检索及筛选方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09篇文献,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涉及5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MD=-21.28,95%CI(-31.97,-10.59),P=0.000;MD=-0.54,95%CI(-0.77,-0.31),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MD=-93.06,95%CI(-146.47,-39.66),P=0.001],术后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MD=-0.28,95%CI(-0.54,-0.02),P=0.030],骨折愈合后肱骨颈干角大于对照组[MD=3.81,95%CI(2.11,5.50),P=0.000];2组关节前屈活动度、关节外旋活动度、ConstantMurley关节评分、美国肘关节外科医师协会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0.04,95%CI(-3.11,3.18),P=0.980;MD=0.40,95%CI(-3.02,3.81),P=0.820;MD=0.89,95%CI(-0.96,2.73),P=0.350;MD=0.93,95%CI(-0.89,2.75),P=0.320;OR=0.66,95%CI(0.42,1.05),P=0.080]。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在恢复关节功能和安全性方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相当,但前者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术后切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纠正肱骨颈干角等方面更具优势。
滕浩杨胜真孙然王岩王福栋孟凯
关键词:肩骨折骨钉骨板
骨水泥棒髓内植入联合PHILOS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型肱骨近端骨折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骨水泥棒髓内植入联合PHILOS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采用该技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资料,共48例,其中男8例,女40例,平均年龄(78.19±9.10)岁;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32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50±10.58)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临床骨折愈合。患者DASH评分平均(20.50±10.76)分(范围0~40),Constant评分平均(75.79±9.93)分(范围54~94);48例中3例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1个月再次跌倒受伤致大结节骨块移位,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后期出现大结节骨吸收。肱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2例均为高龄患者四部分骨折脱位,患者对关节功能满意,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骨水泥棒髓内植入联合PHILOS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满意的疗效。
马志强买买艾力·玉山王筠
关键词:肱骨骨折肩骨折
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36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23例;年龄22~86岁[(56.4±4.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0例, 四部分骨折16例。应用E-3D数字化骨科软件进行精准虚拟手术设计, 根据手术计划实施精确骨折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比较虚拟手术和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 评估依据虚拟手术设计实施手术的效果;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关节活动度(外展、外旋及前屈)、Constant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1 d内侧柱的稳定性;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18.5±1.8)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为6.6~17.2周[(10.2±1.0)周]。虚拟手术与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关节外展为(119.4±11.8)°、(155.3±13.7)°, 外旋为(37.6±6.3)°、(46.8±7.4)°, 前屈为(94.8±10.2)°、(126.9±1.6)°, 高于术后1 d的(53.8±4.5)°、(21.6±3.3)°、(44.6±7.8)°(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Constant关节功能评分为(66.8±8.4)分、(82.4±9.6)分, 高于术后1 d的(34.3±6.1)分(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VAS为(4.1±0.5)分、(1.2±0.2)分, 低于术后1 d的(8.3±1.4)分(P均<0.05)。术后1 d 34例内侧柱稳定, 2例不稳定。1例出现螺钉切出关节面, 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结论应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有利于术后复位维持,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缓解疼痛, 减少并发�
韩庆辉张鹏王瀚高志光王韬
关键词:肩骨折肱骨
重视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个体化治疗被引量:6
2023年
肱骨近端骨折占国人全身骨折的2.5%[1]也是常见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随着整体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社会人口老年化进程加速,老年性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有学者预测5.0%左右的65岁老年女性在其余生将经历肱骨近端骨折[2]。肱骨近端骨折以老年女性为主,大多数患者伤前生活自理能力良好[3]。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将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吴晓明查孝龙张蕾
关键词:肩骨折肱骨骨折骨质疏松

相关作者

张英泽
作品数:1,270被引量:9,025H指数:37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 流行病学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术 性别分布
姜春岩
作品数:220被引量:1,911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肩关节 肱骨近端骨折 关节镜 肩袖损伤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朱以明
作品数:100被引量:653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肩关节 关节镜 肩骨折 肩袖损伤 肱骨近端骨折
鲁谊
作品数:113被引量:682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关节镜 肩关节 肘关节 关节镜检查 肩骨折
向明
作品数:193被引量:721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省骨科医院
研究主题:肱骨近端骨折 肘关节 内固定 肱骨近端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