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0篇“ 肝细胞损害“的相关文章
- 一种肝细胞损害模型大鼠肝细胞分离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肝细胞损害模型大鼠肝细胞分离装置,涉及离心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面中部开设有出入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离心控制组件,所述离心控制组件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伸...
- 蔡志明
- 一种肝细胞损害模型大鼠肝细胞分离装置
- 一种肝细胞损害模型大鼠肝细胞分离装置,涉及细胞分离技术领域,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离心盘,离心盘的内部设置有转动支架,转动支架的外侧设置有盛放瓶,装置本体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检修结构,盛放瓶的下端设置有减震结...
- 杨柳青姚瑶李媛雷长江
- 文献传递
- 巨细胞病毒UL144对SD幼鼠肝细胞损害的分子机制
- 2021年
- 目的探索巨细胞病毒UL144对SD幼鼠肝细胞损害的影响及其内在分子机制。方法取健康SD幼鼠24只,分成3组,分别为空白组,空载组和UL144组(实验组),空白组不做处理,空载组尾静脉注射空载腺病毒,实验组SD幼鼠尾静脉注射携带有UL144蛋白的慢病毒。RT-PCR法检测各组中UL144 RNA,ELISA法检测caspase-8、caspase-12和Toll样受体(TLR4)表达情况,HE染色检测肝脏细胞的变化,TUNEL法检测SD幼鼠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三组幼鼠肝脏内的UL144 RNA、caspase-8和TLR4蛋白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166、97.287和67.624,P均<0.05),其中实验组的UL144 RNA、caspase-8和TLR4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823±0.080、0.305±0.004和0.880±0.068,高于空载组及空白组(P均<0.05)。实验组、空载组和空白组的caspase-1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27±0.005、0.116±0.003和0.104±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6,P>0.05);肝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7.68±0.37、2.26±0.24和2.38±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427,P<0.05),实验组高于空白组和空载组(P均<0.05)。结论巨细胞病毒UL144可能通过激活TLR4并介导效应分子caspase-8诱导了幼鼠肝脏细胞的凋亡,内质网应激通路caspase-12没有参与。
- 温正旺陈益平任迪索胡玲珑石海矾陈洁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TOLL样受体4肝细胞
- 高糖对BRL-3A肝细胞损害指标和乳酸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目的: 探讨高糖对BRL-3A肝细胞损害指标和乳酸产生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BRL-3A大鼠肝细胞,用不同葡萄糖浓度(5.5mmol/L、15mmol/L和25mmol/L)干预,其中以5.5mmo...
- 岑梦佳
- 关键词:肝细胞损伤高糖作用乳酸水平活性氧
- 文献传递
- 合并2型糖尿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普通感染者肝细胞损害和病毒学标志比较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 比较合并2型糖尿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和普通HBV感染者肝细胞损害发生率和病毒复制水平.方法 纳入54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HBV感染患者(病例组),58例非糖尿病的HBV感染患者(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异常率以及HBV DNA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构成比相似,病例组年龄(58.7±12.6岁)高于对照组(41.6±12.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ALT异常率分别为9.3%和27.6% (P=0.013),ALT升高的中位值分别为62U/L和60U/L(P=0.934);两组AST异常率分别为9.3%和17.2% (P =0.215),AST升高的中位值分别为48U/L和65U/L(P=0.221).两组HBeAg阳性率分别为5.6%和8.6% (P =0.793).病例组HBV DNA水平为3.65±1.12lgIU/ml,高于对照组的3.01±1.81lg IU/ml(P=0.028).两组ALT和AST升高患者丙型肝炎抗体和戊型肝炎IgM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与普通HBV感染者比较,合并糖尿病的HBV感染者病毒水平较高,而肝细胞损害发生率较低,提示糖尿病患者对病毒清除能力较弱.
- 程艳冬董晨杨东辉潘明洁许碧云毕艳朱大龙周乙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复制肝功能异常
- 血清甘胆酸联合铜蓝蛋白测定对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程度的评价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分析血清甘胆酸(cholyglycine,CG)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在成人肝硬化进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以及联合检测CG和CP对肝硬化患者评估肝细胞损害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入我院确诊为肝硬化患者共60例,其中代偿期40例和失代偿期20例,另选择肝纤维化患者35例、乙型肝炎患者35例和健康体检者35例;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当日血清CG和C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最后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联合检测血清CG和CP诊断肝硬化的准确性。结果治疗前血清CG、ALT、AST、IL-6和TNF-α水平,在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中逐渐升高,而CP和ALB水平逐渐下降(P<0.05)。除了健康体检组,其他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G、ALT、AST、IL-6和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CP和ALB水平升高(P<0.05)。经ROC分析发现,联合检测血清CG和CP评估肝硬化的准确性为0.854。结论血清CG和CP水平变化对反映肝硬化的不同进展阶段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可能成为重要的诊断标志物。
- 段丽
- 关键词:甘胆酸铜蓝蛋白肝硬化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患者31例作为观察组;另选自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单纯Craves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含量,血清甘胆酸(CG)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AST、GGT和ALT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血清ChE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甘胆酸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 <0. 05);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血清甘胆酸与AST、GGT和ALT呈线性正相关,而与ChE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明显升高,且与肝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为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诊断提供依据。
- 樊晓东刘孝文王武满张成伟陈彪
- 关键词: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肝细胞损害甘胆酸
- 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血清甘胆酸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C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Graves病患者136例,将136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肝细胞损害分为2组: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A)组(69例)和单纯Graves病(B)组(67例)。检测2组血清C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CG水平与血清ALT、AST、GGT、ALP活性,TBIL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CG单独及联合AST、ALT指标在诊断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的ROC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B组血清ALT、AST、GGT、ALP活性及CG、TBI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ALT、AST、GGT、ALP活性及CG、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正常对照组(均P<0.05)。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CG水平与血清ALT、AST、GGT、ALP活性,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191、0.357、0.246、0.148、0.473,均P<0.05);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患者CG和AS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771,CG+AST的ROCAUC最大,为0.811,且敏感性(68.97%)、特异性(94.03%)均明显高于单独血清CG或AST。结论血清CG是评价Graves病合并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AST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对Graves病患者合并肝细胞损害的诊断提供参考。
- 谢珊珊陈丽萍肖婷谢思思吴定昌
- 关键词:GRAVES病肝细胞损害甘胆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
- 血清甘胆酸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Cholyglycine,CG)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我院消化科住院的111例患者,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HBV携带组)59例;另选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均相免疫法检测血清甘胆酸水平,探讨血清甘胆酸等指标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性。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HBV携带组的CG、总胆汁酸(TBA)、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CG升高最为显著,CG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组(χ~2=60.025,P<0.01),其ROC^(AUC)、敏感度、特异度最大,分别为0.952、90.4%、98.3%,明显高于慢性HBV携带组;两组CG与TBA、GGT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35、0.407;0.726、0.440,P值均<0.01),与ALT均未见相关性(R=0.254,P=0.069;R=0.100,P=0.451)。结论:血清CG水平可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损害判别的重要指标之一。
- 肖婷曾富强谢思思陈丽萍吴定昌
- 关键词:甘胆酸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损害
- 肝功能指标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关系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明确肝功能指标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与肝细胞损伤程度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选择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抽取同期来院体检健康人90名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 HBV-DNA 病毒载量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白蛋白/球蛋白( A/G)以及总胆红素( TBI)等指标。结果两组TBI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ALT、TBI以及A/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观察组HBV-DNA病毒载量的上升,ALT水平随之明显提升,且ALT与HBV-DNA病毒载量之间呈正相关(r=0.145,P<0.05);其余指标与HBV-DNA病毒载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指标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会在正常范围内发生较大变化,并且其变化情况与患者的肝细胞损害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需要重视慢性乙肝患者的ALT变化情况,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避免肝细胞损害加重。
- 王志刚
- 关键词:乙型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细胞损害
相关作者
- 王宇明

- 作品数:865被引量:4,688H指数:30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肝衰竭 肝细胞 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人工肝
- 韩本立

- 作品数:321被引量:1,700H指数:19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胆管炎 胆管肿瘤 肝移植
- 袁良平

- 作品数:26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
- 研究主题:肿瘤坏死因子 恶性血液病 IL-3 肝细胞损害 肝细胞
- 王皓晨

- 作品数:15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供肝质量 常温 心脏死亡 移植物 保存液
- 薛志诚

- 作品数:9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移植物 胰岛移植 保存液 血管 肝细胞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