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00篇“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相关文章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骨折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9月邳州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与对照组(全身麻醉),各50例。对比两组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应激反应、认知功能。结果 丙泊酚使用剂量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184.58±16.27)mg vs (315.64±20.6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19,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皮时、手术开始30 min、术毕时,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毕时、术毕30 min,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 h、6 h,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全身麻醉与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用可稳定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缩短苏醒时间,可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王飞王胜杨田
关键词: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全身麻醉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外周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5年
讨论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外周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外周阻滞麻醉,实验组加用右美托咪定。比较患者疼痛评分及镇静情况。结果 实验组疼痛评分降低,镇静情况理想,P<0.05,差异显著。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外周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理想。
韩晓宇
关键词:随机对照研究老年股骨近端骨折
老年股骨骨折治疗分析体会
2024年
分析中老年股骨骨折的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21.12-2023.06于本院就诊的52例中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结合其实际情况,采取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股骨髓内钉(PFN)内固定术等。回顾、分析52例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 在恢复效果方面,仅1例患者恢复情况较差,经Harris评估,恢复优良率为90.38%;在并发症方面,总发生率为13.46%,经治疗后均已治愈,复发率为0.00%。结论 针对中老年股骨骨折病情,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且预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致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应当与内科进行协同合作,对其伤情及身体状况予以全面评估,为其采取适宜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对临床疗效的提升及并发症的控制均起到积极作用。
秦涛苏亮
关键词:中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
老年股骨骨折早期治疗的临床经验与体会
2024年
目的 分析早期治疗在老年股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8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择期组和早期组,每组34例。择期组行择期手术,早期组开展早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康复指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组间对比,早期组总优良率94.12%(32/34)明显比择期组的76.47%(26/34)更高,差异显著(χ^(2)=4.2207, P=0.0399<0.05)。早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2.01±4.75)h、(9.75±1.64)周、(6.41±0.71)d,均比择期组的(62.10±5.43)h、(14.61±2.30)周、(8.01±1.01)d短,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早期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37.36±2.84)、(43.14±3.22)、(4.12±0.36)分,均比择期组(31.12±3.24)、(37.18±3.59)、(3.33±0.42)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在疾病发生的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更理想,且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高晨亮
关键词: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早期手术治疗
老年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流程的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流程,比较新旧流程体系的合理性以及治疗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改进,制定规范、合理的临床围手术期处置流程。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9年7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使用旧有流程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2例,纳入旧流程组;2019年8月—2022年7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使用新流程患者118例,纳入新流程组。同时整理并收集新旧流程实施过程中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入院诊断、平均手术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平均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加重情况等,通过收集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明确新旧流程实施结果。结果新流程组围手术期平均输血量为(257.63±77.24)mL,24 h内完成手术27例,平均住院医疗费用为(41602.6±11878.49)元,优于旧流程组的(333.33±135.22)mL、5例(、51790.49±15744.5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流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缩短手术等待时间,缩短该类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用血量,降低住院期间医疗支出,提高24 h内手术完成率,是行之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置流程。
陈焱郭景芳秦春耀王高明胡志永张文韬张宇顾凯明
关键词: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老年患者内固定
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老年患者运用防旋型股骨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共80例,均为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严格依据随机原则做分组处理,各40例。对照组运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术方案,观察组运用PFAN方案,对比不同组别手术总有效率、围手术期指标值、髋关节功能评测分值、Ⅰ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及炎症因子指标值、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具体用时更短、手术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离床活动时间更短、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开展手术前,经评测髋关节功能指标即疼痛、畸形、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各项评分均表现为上升趋势,观察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开展手术前,检查PIN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展手术后,各值均有降低,观察组数据经观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更低的骨折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骨折老年患者运用PFNA内固定术展开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改善围手术期指标,促进骨折愈合,增强髋关节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王伟刘丽
关键词: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功能炎症因子骨折愈合
ALB、Hb及LC对老年股骨骨折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付立策
D-D、FDP连续监测结合骨折时间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连续检测结合骨折时间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2023年1月至6月间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17例,女124例,纳入100例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连续动态监测手术前后血浆D-D和FDP的水平,结合患者骨折时间,对下肢DVT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D-D、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DVT患者术后连续监测显示,血浆D-D、FD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DVT患者(P<0.05)。骨折时间越长,发生下肢DVT的风险越高(P<0.05)。结论D-D和FDP的连续检测可密切反映体内凝血及纤溶的状况,骨折时间是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连续监测D-D、FDP,结合骨折时间有助于预测评估老年股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风险。
骆丹英严平何丽丽杨熠菲许毛宇
关键词: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深静脉血栓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全麻,40例)与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40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前列腺素E_(2)(PGE_(2))、血清P物质(SP)]。结果:观察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较对照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时、手术开始5 min后、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高,心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VAS评分及PGE_(2)、SP水平高于术后2 h,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拔管、苏醒时间,稳定血流动力学,缓解疼痛。
龙波杨代和杨丽君
关键词:全身麻醉股骨近端骨折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外周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2024年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Rop)用于老年股骨骨折(PFF)患者外周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出宿迁市泗洪分金亭医院老年PFF患者100例,奇偶数字法分成2组:Rop组50例予以Rop外周阻滞麻醉,Dex+Rop组50例予以Dex复合Rop外周阻滞麻醉,对比2组的血流动力学(阻滞前、阻滞30min后MAP、HR及SpO2水平)、镇痛镇静效果(术后6h、12h及24h VAS得分,术后6h、12h、24h、48h Ramsay得分)、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术前、术后1d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瘙痒)。结果 2组阻滞30min后的MAP、HR高于本组阻滞前,SpO2低于本组阻滞前,P<0.05;Dex+Rop组阻滞30min后的MAP、HR低于Rop组,SpO2高于Rop组,P<0.05。Dex+Rop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得分低于Rop组,P<0.05。Dex+Rop组术后各时间点的Ramsay得分高于Rop组,P<0.05。Dex+Rop组术后1d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低于Rop组,P<0.05。Dex+Ro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Rop组相,P>0.05。结论 Dex复合Rop的外周阻滞麻醉效果好,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镇痛镇静作用,减轻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薛二丽
关键词:罗哌卡因

相关作者

刘春莲
作品数:13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吴川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老年股骨近端骨折 骨折患者 股骨近端骨折 护理满意度 护理
柯茜
作品数:16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吴川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老年股骨近端骨折 有机磷 护理 负面心理 细节护理
金梅
作品数:31被引量:210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引导 筋膜 神经传导阻滞 小儿 镇痛
白伟
作品数:24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强直性脊柱炎 疗效观察 临床疗效 骨关节炎 内固定
余进伟
作品数:85被引量:203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关节镜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 股骨头坏死 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