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3篇“ 美国华裔文学“的相关文章
- 美国华裔文学族裔性书写新范式探究——以《唐人街内部》《反抗者》和《我们失去的心》为例
- 2025年
- 21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回归族裔性书写传统的现象,通过研读在此期间发表的族裔性书写代表作品《唐人街内部》《反抗者》和《我们失去的心》,可以发现新世纪族裔性书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了新的书写范式。在写作对象上突破单一种族关怀,采用跨族群书写;在创作方式上,将作品的文学性与族裔性有机融合,在文学追求中体现族裔诉求;在写作主题上,在审视全球发展和美国社会相关问题的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和反思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新的书写范式体现了美国华裔作家捕捉最新国际、国内形势的敏锐和文学创作上的不断创新,也有助于美国华裔文学开疆拓土,更好融入美国主流文学市场和世界文学领域。
- 纪翠萍
-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
-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程爱民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 2024年
- 本篇访谈中,程爱民教授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创作趋势、中国叙事、批评现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转型和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来的繁荣阶段。当前的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去族裔化和多元化趋势。美国华裔作家经常采用空间叙事结构、章回体叙事、“说故事”等多种中国传统叙事策略和方法。今后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可以重点关注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美国华裔文学自传和传记文学传统、美国华裔文学的宗教伦理主题和普适性主题、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与接受、美国华裔文学的国别性与全球性等。
- 唐书哲程爱民
-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国叙事
-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 2024年
-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流淌,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了各种各样的神奇文化和瑰丽之宝。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土,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和地位,随着美国华裔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断得到世界的认可,历史文坛中逐渐出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拓展,我国茶文化备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欢和关注。在我国,茶文化不仅仅是茶本身的文化,对于古代诗人而言,为它写诗、为它填词,才是对茶文化最大的赞美。福建省作为我国主要的种茶和产茶地区,产出的名茶更是各具特色,蜚声中外。基于现代化的茶产业发展和文化融合,了解美国文化作品的茶文化背景,分析美国华裔创作茶文化的原因和展示茶文化的意义,结合我国福建地区的茶文化背景探讨茶文化的发展,将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 李晓萌高迟
-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茶诗
- 走出唐人街: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公共空间与社会身份构建
- 2024年
- 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公共空间指除唐人街以外的美国社会的公共空间,包括政府权力空间、消费空间、文化教育空间等。作为美国“大熔炉”的一员,华裔移民以杂糅的文化身份逐渐走出唐人街,接触更加开阔的美国公共空间。然而,公共空间的模糊性与排他性给华裔移民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这使得他们无法实现自我在社会空间中的身份认同,或认识到自己的归属性。因此,他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并重新建构边缘与中心的关系,在社会空间中找到自己的特殊位置,并完成对主体意识的表述。本文以汤亭亭、谭恩美和伍慧明的小说为例,试图通过梳理作家们对华裔移民公共空间的书写,理清公共空间对于社会身份的影响机制,并揭示公共空间背后隐匿的权力分布。
- 张琴
- 关键词:公共空间社会身份谭恩美伍慧明
- 美国华裔文学语境里的中医形象探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受赞誉,助力了中医医生积极正面形象的建立。但美国华裔作家如汤婷婷和谭恩美所塑造的中医形象,仍摆脱不了对中国文化的俗套设定:中医是具有鬼魅气质、魔幻特点的医生,与现实世界的中医相去甚远,使我们不得不探究作者创作中医形象时除美学思考之外所携带的其他因素,也促使人们去思考这样的中医形象会如何影响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 王小燕
- 关键词:华裔文学文学语境
- 新生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物”与文化身份
- 2023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生代美籍华裔作家。他们作品中的“物”对于小说叙事的发展具有多重功能:或是作为文化元素映射作品主题,或是作为主体推动叙事进程,又或是作为独立于认知之外的本体对主人公产生影响。“物”构成了人类生活的物理环境,不仅是叙事背景,也可以作为隐喻性的文化符号、能动性的主体或自在性的本体推动叙事发展,释放出强大的叙事动力。本文以“物”叙事为切入点,聚焦新生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为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族群建构、反思自我文化身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祁和平李娜
- 关键词:文化身份
- 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叙事”——以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为例被引量:7
- 2023年
-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叙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本文所谓的“中国叙事”,指的是以汤亭亭和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采用或借用一些中国文学传统中所独有的叙事形式,赋予美国华裔文学及其叙事策略与文化渊源以合法性,从而增强华裔文学的影响力。美国华裔作家的“中国叙事”大多基于中国历史、中国记忆或中国想象之上,这种“中国叙事”区别于以时间性为整体架构的美国(西方)叙事范式,呈现出以空间化为主体架构原则的中国古代文学叙事特有的美学形态。“中国叙事”还包括“说故事”与话本小说叙事等其他一些形式或技巧。通过梳理中西文学叙事传统,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学叙事模式的借用或移置。
- 程爱民
-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国叙事
- 美国华裔文学中国叙事的结构性困境——以《女勇士》文化“像似符”为例
- 2023年
- 基于对文学跨文化叙事功效的关照,论文使用皮尔斯符号学原理分析美国华裔文学经典作品《女勇士》。小说特殊的中国叙事和文化杂糅形成文化“像似符”,带来跨文化交流效率与“真实性”的失衡,反映出华裔文学中国叙事的结构性困境——美国“同质化共同体”对异质存在的压迫造成异族文化表面“像似性”叙事和隐性“同质化”叙事。汤亭亭“像似性”叙事的有效性是对早期华人群体“沉默”困境的突破。文化“像似符”是华裔文学文化传播发展早期形成的表意方式,其有效性会随着跨文化交流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而消减。《女勇士》的中国叙事困境和“发声”主题说明,多民族社会主体对“多元化共同体”建构的需求与呼声。
- 陈佳旻
- 关键词:《女勇士》中国叙事
- 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华文化自信建构——以《中国佬》《接骨师之女》为个案
- 2023年
-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接受和信任。海外华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着无法抹去的中华文化烙印,展示着传承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国华裔文学既有西方文化的元素,更有中华文化的显现,其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海外华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和在异域文化下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守和传承。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关注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中国佬》和《接骨师之女》两部著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从戏仿的写作方式和“小历史”的叙事手法入手,聚焦文本中的华裔历史重构和中华文化传承,以此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 雷馥源雷馥源
-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自信互文性历史重构《中国佬》《接骨师之女》
- 未来主义: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被引量:3
- 2023年
-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 徐刚胡铁生
- 关键词:未来主义科幻小说
相关作者
- 张卓

- 作品数:36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 研究主题:美国华裔文学 身份建构 多元文化语境 通识教育 美国华裔
- 郭英剑

- 作品数:186被引量:1,291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英语专业 外语专业 小说 美国华裔文学 文学
- 张琼

- 作品数:32被引量:116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 研究主题:美国华裔文学 族裔 厄德里克 莎士比亚 诗歌
- 张龙海

- 作品数:38被引量:260H指数:9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 研究主题:美国华裔文学 哈罗德·布鲁姆 美国华裔 马克·吐温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 陈红霞

- 作品数:29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谭恩美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灶神之妻》 仁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