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篇“ 维管束系统“的相关文章
- 重瓣野迎春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观察被引量:4
- 2016年
- 运用石蜡制片技术对重瓣野迎春的花部维管束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探索其花部维管束分布与延伸,明确野迎春的花部重瓣来源的解剖学证据。结果表明:野迎春的花梗维管束为外韧型,密集地分布于花梗中央;心皮背束2束,隔膜束1束;子房壁维管束中的外轮维管束和内轮维管束,向上延伸发展为萼片维管束和花瓣维管束;同时,隔膜束和心皮背束继续向内移动,并产生分支;隔膜束延伸成花瓣维管束和雄蕊维管束,心皮背束发展成为雄蕊维管束和花柱维管束。重瓣野迎春的两轮花瓣维管束的来源为隔膜束和子房壁,故其重瓣的演化类型属于重复起源。
- 李祖任彭琼吉志超高凯悦易力雄廖海民詹庆才
- 夏玉米维管束系统结构与功能特性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得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增加种植密度后,植株之间对水分、养分的竞争将加剧;茎、叶、穗等的形态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其维管束系统的运输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前人针对玉米维管束系统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较少,密度...
- 冯海娟
- 关键词:种植密度夏玉米维管束系统运输功能籽粒灌浆特性
- 文献传递
- 繁缕和鹅肠菜的花维管束系统比较解剖学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13
- 2013年
- 运用石蜡制片技术,对繁缕(Stellaria media)和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的花维管束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为其系统分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维管系统有以下特征:(1)花梗部维管束以3束不封闭成环形式分布在中央区。(2)花梗顶部维管束形成一个封闭的分生组织环。(3)分生组织环最先呈辐射状分离出的外层10束,每相隔一个束的那个束向外分裂出2束。其中15束是通往花萼的维管束,5束是通往花瓣的维管束。通往花瓣的5束维管束又一分为二,变成10束花瓣维管束。(4)分生组织环再呈辐射状分裂出10束,形成雄蕊维管束。(5)在子房室区分生组织环再呈辐射状分裂出4子房隔膜束,每束分裂出3束,形成胎座维管束,其数目为12束,每一束均与一个胚珠相连,从而使子房壁维管束数目增加到16束。鉴于繁缕和鹅肠菜花维管束系统的高度一致,将鹅肠菜置于繁缕属比较恰当。
- 李祖任胡楠杨吉刚杨冰廖海民
- 关键词:繁缕系统学
- 金嘴蝎尾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 2011年
-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蝎尾蕉科代表植物金嘴蝎尾蕉(Heliconia rostrata Ruiz&Pavon)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心皮背束在延长部的基部分裂为内外2分支,内方分支与胎座维管束汇合后进入花柱,远轴面2枚外方分支在延长部的顶部分裂为2~4束进入远轴面2枚外轮雄蕊,而近轴面1枚外方分支则进入退化结构成为其中脉;隔膜束在延长部顶部亦分裂为3~5束,最终分别进入3枚内轮雄蕊;子房壁其它维管束最终进入花被片。本研究认为金嘴蝎尾蕉花部花瓣状退化结构与另外2枚外轮雄蕊具有完全相同的维管束系统来源,应属于雄蕊成员,且支持Kress关于蝎尾蕉科是姜群的姊妹群,区别于芭蕉群其它3科的观点。
- 胡建竹邹璞王小宾廖景平
- 关键词:维管束系统解剖学
- 制作小白菜透明维管束系统的教具
- 2010年
- 1制作原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谈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水的运输途径是从根部通过茎到达叶,还讲到植物输导组织的分布、作用。在讲解这几部分时,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讲解很难满足学生对一株植物从根部到叶的整个维管柬系统的分布的了解。为了满足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不受西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
- 苏淑华
- 关键词:维管束系统小白菜生物学教学教具课堂教学蒸腾作用
- 水分亏缺对小麦穗部维管束系统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 2010年
- 采用盆栽试验及石蜡显微切片观察方法,研究了水分亏缺对两个基因型冬小麦生育后期穗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穗部显微结构与同化物滞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及水分亏缺下,"西农979"和"普冰143"两个小麦品种开花期靠近穗轴节片处新形成的维管束呈扇形分布,远离穗轴节片处呈椭圆形及其他形状分布。穗轴节片处新增加的维管束与原有维管束之间的细胞倍增,形成厚壁组织;随着穗的发育,原穗轴中的部分维管束与穗轴节片处新形成的维管束延伸至颖壳和小穗轴,尔后向上分支延伸至第1朵小花的外稃、浆片、内稃及后续各小花。水分亏缺下由穗基部到顶部穗轴大、小维管束数目及横截面积等维管束参数下降幅度较大,可能是同化物在非籽粒器官颖壳和穗轴中滞留的原因之一。水分亏缺下两个小麦品种穗粒重下降,非籽粒器官生物量明显增加,旱地品种"普冰143"表现更为突出。
- 肖婷婷吕金印
- 关键词:小麦小穗维管束系统水分亏缺碳同化物
- 扇形蝎尾蕉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
- 2010年
- [目的]对扇形蝎尾蕉进行花部维管束解剖学研究。[方法]取一个花序中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朵,经FAA固定,铁矾-苏木精整体染色,石蜡切片法制片,每朵花从花梗顶部至雄蕊群与花柱基部的一段作连续横切,切片厚度10μm;进行系统观察,共观察了5朵花。利用ZeissAxioplan-2显微镜观察、拍照。[结果]扇形蝎尾蕉花梗的维管束密集地排列于中央区,接近室下区大部分维管束向外移动并排列为2环,而仅少数小的维管束向上延伸进入隔膜蜜腺。环状排列的2环维管束进入子房壁,并产生分支至中轴成为胎座维管束。在子房室下区,子房壁外方的维管束已可清楚的确认出心皮背束、隔膜束及胎座维管束。心皮背束在延长部下部即分裂为内外2分支,内方的分支与胎座维管束一起进入花柱;近轴面2枚外方的分支在缢痕处分裂为2~3束,并进入近轴面2枚外轮雄蕊;而远轴面1枚外方分支进入退化雄蕊成为退化雄蕊的中脉。隔膜束在子房室区位于隔膜外端,延伸至延长部顶端时分裂为2~3束,最后进入3枚内轮雄蕊。[结论]揭示了蝎尾蕉科退化雄蕊的维管束来源,为进一步确证蝎尾蕉科及姜目系统发育学关系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
- 王小宾廖景平邹璞
- 关键词:解剖学
- 小麦穗部和颖果维管束系统的发育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为了研究小麦穗部和颖果维管柬的特性,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通过光学、电子和荧光显微镜等观察和分析了穗部和颖果中维管束的结构、数目、发育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花后8~28d内,小穗轴中央维管束被TTC染色很红,随后变浅;从花后第4d起,小穗轴中央维管束对I2-KI着色,呈色持续至花后24d,其后不呈色。(2)花后1~6d,颖果腹部维管束未完全分化成型,花后12d,较完善的输导组织已发育形成,花后15~30d,腹部维管束发育成熟并发挥物质运输作用,花后36d,维管束输导功能已基本丧失。(3)花后19d,颖果维管束中筛分子有典型的伴胞,并形成筛分子一伴胞复合结构,周围有大型的薄壁细胞,伴胞或薄壁细胞的体积比筛管分子大,细胞质浓,线粒体密度大;花后32d,颖果韧皮薄壁细胞外形不规则,许多细胞壁突出或内陷,大部分韧皮薄壁细胞核解体,线粒体数目变少。(4)穗轴节片维管束排列为内、外两环,外环的维管束较小,位于茎的边缘,内环的维管束较大,周围为基本组织所包围。(5)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目从下而上逐减,上部和下部节片维管束下降幅度较少,而中部下降较多,但小维管束数目变化与此相反。(6)小穗轴基部维管束为12~13条,每小穗内的第1小花基部维管束为6~7条,第2小花中为5~6条,第3、4小花中为3~4条,第5小花以上各花中均为3条。
- 熊飞孔妤孟秀蓉陆巍马守宝王忠
- 关键词:小麦颖果维管束系统
- 舞花姜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对舞花姜(Globba racemosa)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解剖学观察分析,以探讨其缺失雄蕊的去向及其唇瓣和腺体结构的属性.结果显示:(1)舞花姜花梗部的维管束分散排列在基本组织内.(2)子房基部的维管束排成2部分,中央区为分散排列的小维管束,外方为一轮大维管束环,且外环维管束发育为子房壁维管束,心皮背束和隔膜束均起源于中心区维管束,二者的分支在延长部形成一个维管束网结;在网结之上,近轴面的两束心皮背束分支分别进入到2枚侧生退化雄蕊中并成为其主束,远轴面心皮背束的内方分支则成为唇瓣中束,三束心皮背束的其余分支均上行入萼片.(3)唯一1枚功能雄蕊接受近轴面隔膜束的内方主支作为其主束,远轴面2枚隔膜束的主支最后进入唇瓣的两侧束,三束隔膜束的外分支均发育为花瓣束.研究认为:舞花姜的唇瓣是一个三重结构,其中央维管束代表1枚外轮雄蕊,两侧维管束则分别代表2枚内轮雄蕊;舞花姜的2枚花瓣状退化雄蕊与唇瓣的中央一起构成外轮雄蕊,唯一1枚可育雄蕊和唇瓣的两侧同属内轮雄蕊.本研究结果支持姜科子房延长部形成的腺体属于子房上部心皮边缘的维管化附属物的观点.
- 关岚岚邹璞廖景平
- 关键词:维管束解剖学
-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花梗横切面整体轮廓呈椭圆形,可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维管束在基本组织中呈内、外两部分排列。内部维管束联结成网,形成明显外移的三束心皮背束和内方与心皮背束相间的三束隔膜束。至子房室区,心皮背束继续外移,其中主支进入花萼中脉;小分支内移,与内方一轮维管束联结,后来进入唇瓣中央及2枚侧生附属物。在花萼形成的同时,远轴面的两个隔膜中各形成一个上位腺体;同时两束远轴面隔膜束向外、两侧分别形成3束大分支,外方大分支继续外移成为2枚远轴面花瓣中脉,两侧大分支与原外方内移的子房壁维管束集合成一相连的环状维管束网,后进入唇瓣两侧;近轴面隔膜束形成3枚分支,外方分支成为近轴面花瓣中脉,两侧分支进入可育雄蕊。探讨了侧生附属物和唇瓣的来源,支持子房延长部形成的腺体为隔膜蜜腺的变异结构的观点。
- 林正眉唐源江廖景平
- 关键词:维管束系统唇瓣
相关作者
- 廖景平

- 作品数:137被引量:4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研究主题:解剖学 植物园 维管束系统 种子 组织化学
- 邹璞

- 作品数:26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研究主题:维管束系统 蓝猪耳 花部 兰花蕉 解剖学
- 唐源江

- 作品数:83被引量:44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
- 研究主题:解剖学 系统学意义 蛇足石杉 花部 维管束系统
- 吴七根

- 作品数:31被引量:24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研究主题:解剖学 种子 系统学意义 组织化学 组织化学研究
- 温颖群

- 作品数:9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兰花蕉 解剖学 花部 维管束系统 雌配子体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