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4篇“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相关文章
- 胎儿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成功一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本文回顾了1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CPS)伴右心室发育不良胎儿的产前评估与咨询、宫内心脏介入手术、足月顺产分娩和出生后介入手术的全过程,以探讨胎儿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临床适应证、技术操作要点、疗效以及并发症。胎儿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为部分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以及CPS胎儿提供了1种可能改变疾病远期预后的治疗方式。
- 孙路明孟梦吴凤钰周艳邹刚杨颖俊周奋翮张蕴袁美贞李奋吴琳
- 关键词:球囊成形术胎儿右心室发育不良肺动脉瓣闭锁临床适应证室间隔完整
- 经胸与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比较经胸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胸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的806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胸组171例,经皮组635例。经胸组男性72例(42.1%),平均年龄(1.6±1.1)岁,体重7.65(7.68)kg [M(QR)]。经皮组男性344例(54.2%),平均年龄(21.0±18.5)岁,体重43.75(47.38)kg。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平均随访时间(6.3±3.6)年,随访率90.9%(732/806)。每次复诊均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瓣跨瓣压差、肺动脉瓣反流程度。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无死亡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经胸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d比2(2)d,Z=-9.404,P=0.000]。手术前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经胸组与经皮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22.4)mmHg比(72.6±20.5)mmHg,t=1.611,P=0.032,1 mmHg=0.133 kPa],手术前后降低值经胸组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9±21.0)mmHg比(46.6±23.4)mmHg,t=-1.710,P=0.026]。随访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良好,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经胸组与经皮组[(22.3±6.5)mmHg比(25.2±12.6)mm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P=0.072),经胸组患者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低于经皮组(56.1%比65.2%,χ2=4.755,P=0.029)。结论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应用于婴幼儿重症患者,疗效与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相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创伤更小,适用于儿童及成人患者的治疗。
- 谢涌泉闫军花中东欧阳文斌逄坤静张燕博张戈军李守军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气囊扩张术
- 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0
- 2015年
-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心动图作为唯一影像学工具进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我院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儿20例,年龄(7.9±3.O)岁,体重(26.7±7.6)kg,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测肺动脉瓣跨瓣压差(62.9±11.9)mmHg,肺动脉瓣瓣环直径(14.5±1.5)mm。患儿均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在经食管超声及经胸超声混合引导下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球囊直径为肺动脉瓣环直径1.2~1.5倍。球囊扩张后,通过导管测压并进行超声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门诊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儿均成功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球囊直径(19.9±2.3)mm,球囊直径与肺动脉瓣环直径比为1.37±0.06,术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5.5±4.3)mmHg。2例患儿出现肺动脉瓣少量反流。所有患儿存活,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3.5±0.8)d。术后1个月随访时经胸超声心动图测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6.3±4.7)mmHg。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避免放射线及造影剂的损伤。
- 潘湘斌胡盛寿欧阳文斌张凤文张大伟刘垚郭改丽逄坤静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超声心动图
- 影响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即刻与远期疗效的因素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为评价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即刻和远期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病例选择为自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共39例。术前导管测肺动脉瓣收缩期峰值跨瓣压差为(65.6±29.8)mmHg。结果:术后导管测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28.8±14.2)mmHg,跨瓣压差<36mmHg的患者31例,占79.5%。成功随访31例。超声心动图多普勒测跨瓣压差为(32.7±21.1)mmHg。随访时跨瓣压差<36mmHg,共25例,占80.6%。有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再狭窄,其中2例再次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肺动脉瓣跨瓣压差降至36mmHg以下,其余2例继续观察。Logistic回归显示,影响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长期疗效最主要的因素为术后即刻跨瓣压差,术后即刻跨瓣压差>36mmHg的患者,远期疗效相对较差。术中及随访时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安全、创伤小,但有小部分患者特别是术后即刻压差>36mmHg的患者易发生再次狭窄,术后应注意随访。
- 钱晓东孔祥清周蕾盛燕辉杨荣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随访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效果及介入操作策略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介入操作策略。方法:通过换用右冠造影管、变换指引导丝位置等介入操作方法完成用Balt球囊或二尖瓣球囊治疗24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结果:24例手术获得成功,术中经端孔导管测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由(13.70±2.30)kPa降至(5.23±2.85)kPa,跨瓣压差下降61%(P<0.01),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是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首选治疗方法。
- 陈宇明黄凯伍伟锋陶新智曾雪梅陈卓宏徐先增
- 关键词: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单纯肺动脉瓣狭窄(PS)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6年2月至2003年3月PBPV治疗PS65例。年龄1~48(13.5±9.3)岁。65例术前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不同程度PS。使用单、双球囊和Inoue球囊分别为41、6及18例。球囊直径选择依据肺动脉瓣环的大小,球瓣比1.00~1.19、1.20~1.39和≥1.40分别为19、42和4例。定义术后即刻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PTG)〈36mmHg(1mmHg=0.133kPa)为手术即刻成功标准。25例6~12个月随访,行右心导管术或超声心动图评价PTG。结果65例患者术前PTG为(86.4±33.6)mmHg,右心室收缩压(107.5±36.5)mmHg,术后即刻FFG降至(31.5±23.4)mmHg,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降至(55.0±23.6)mmHg,53例(81.5%)术后即刻PTG〈36mmHg。Inoue球囊组术后即刻FFG低于单、双球囊组,球瓣比1.20~1.39组术后即刻PTG低于球囊比1.00~1.19及≥1.40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例出现三尖瓣反流,26例发生继发性流出道狭窄,Inoue球囊组占13例。25例12个月随访时PTG为(35.7±23.9)mmHg,其中3例出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未给予特殊处理,无再狭窄发生。术后即刻6例PTG≥36mmHg患者,随访中PTG均降低。随访11例继发性流出道狭窄右心室收缩压逐渐降低(P〈0.01)。结论PBPV即刻和中期疗效好,是PS的首选治疗方法。选择球瓣比1.20~1.39和Inoue球囊疗效较佳。
- 于子翔马依彤杨毅宁黄定马翔付真彦刘芬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气囊扩张术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重度肺动脉瓣狭窄20例体会
- 2007年
- 目的: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对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经皮seldinger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后,用inoue左房室瓣球囊或自制肺动脉瓣球囊反复扩张肺动脉瓣。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随访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复诊彩超右室流出道梗阻明显减轻。所有患者术前右室造影均有射流征,术后射流征消失。结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是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简便有效、安全、经济的首选方法。
- 阮冬云王晓华盛国太余茂生王和平阮浩航周裔忠葛郁芝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三种方法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聚乙烯单囊法、双球囊法及Inoue球囊法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的效果及选择要点。方法:对42例先天性PS患者分别采用单囊法(n=15)、双球囊法(n=9)及In oue球囊法(n=18)行PBPV治疗,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瓣膜最大开放直径。结果:PBPV术后右室收缩压、右室流出道收缩压分别由(14.69±6.01)kPa和(12.16±3.48)kPa下降至(8.14±5.26)kPa和(5.39±2.21)kPa,肺动脉收缩压由(1.57±0.56)kPa上升至(2.75±0.62)kPa。肺动脉瓣最大开放直径由术前的(8.90±2.06)Cm上升至(17.16±2.16)cm。单囊法、双球囊法及Inoue球囊法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分别为(2.40±2.05)kPa、(3.29±2.25)kPa和(2.52±1.95)kPa;收缩期右室至肺动脉总压力阶差分别为(2.40±2.05)kPa、(4.98±4.26)kPa、(6.16±6.93)kPa和(5.65±4.75)kPa。平均随访(2.5±1.6)年,超声多普勒测肺动脉瓣流速从术后的(2.38±1.89)m/s降至(2.22±1.96)m/s,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3.02±1.9)kPa降低至(2.86±2.04) kPa。结论:①3种PBPV方法治疗PS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及中远期疗效。②对瓣环较小的低年龄患者,应选用聚乙烯单球囊法;而对瓣环较大、主肺动脉扩张的大龄患者应首选Inoue球囊法,聚乙烯双囊法偶可作为Inoue球囊法的补充。
- 项军孟康朱耀青朱华刚屈健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成形术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 (PBPV)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PS)或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方法 选自 1997年 5月至 2 0 0 3年 6月我科经PBPV治疗 2 7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1例法洛三联症 ,1例Ebstein畸形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术中经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 (PPG) :平均PPG为 (77.6± 2 4 .8mmHg) ,其中轻度狭窄(2 0mmHg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前 ,术后PPG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术前 ,术后比较t检验 ,同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该例法洛三联症患者经PBPV术 ,PPG由术前 82 .5mmHg降至术后 2 4mmHg。且成功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另 1例Ebstein畸形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其PPG由术前 96mmHg。降至术后 32mmHg ,其余 2 7例 ,2例轻度狭窄患者经PBPV术 ,其PPG由术前 (4 6± 12 )mmHg降至术后 (2 4± 6 .4 )mmHg ,中度狭窄PPG由术前 (71.4± 12 .6 )mmHg降至术后 (2 3.6± 7.8)mmHg ,9例重度狭窄PPG由术前 (136 .4± 2 1.4 )mmHg降至术后 (4 3.9± 33.6 )mmHg(P <0 .0 0 1) ,术后PPG与术前肺动脉瓣狭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 无论轻、中、重度肺动脉瓣狭?
- 姜醒华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李菊香程应樟程开诚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PBPV畸形PPG法洛三联症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经验及其中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35
- 2003年
- 目的 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PBPV)治疗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P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 1986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PBPV治疗PS 36 9例。年龄 11个月~ 5 0岁 ,平均 (10 7±9 7)岁。术前平均肺动脉 右心室收缩压差 (PPG) (89 6± 39 3)mmHg (1mmHg=0 133kPa)。 36 9例患者中、重度狭窄 311例 ,占 84 3%。使用双、单和Inoue球囊分别为 13、2 35及 12 1例。 2 2 0例心电图(ECG)示右心室肥厚。 14 9例 (40 4 % )术后平均 (2 4 8± 2 6 5 )个月经右心导管或 /和ECG、超声心动图 (Echo)、X线胸片随诊。结果 36 9例术后即刻PPG降至 10~ 14 0 (2 0 9± 2 3 9)mmHg,而跨瓣收缩压差仅 0~ 5 1(10 9± 7 7)mmHg。疗效总优良率 99 7% ,无重要并发症。 14 9例随诊中PPG进一步降低 ,85例ECG右心室肥厚术后转为正常 ,无一例发生再狭窄。结论 PBPV疗效优良 ,应为PS首选治疗方法 ,其中远期效果好。
- 凌坚谢若兰徐立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赵世华郑宏刘玉清
- 关键词: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中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