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197篇“ 细胞外基质蛋白-1“的相关文章
- 血清基质金属{1}酶-9、核因子-κB、细胞外基质{1}-3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1}酶-9 (MMP-9)、核因子-κB (NF-κB)、细胞外基质{1}-3 (Fibulin-3)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组,同期12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MMP-9、NF-κB、Fibulin-3水平。所有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术后3个月后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24例)和预后良好(98例)2个亚组。比较不同预后患者血清MMP-9、NF-κB、Fibulin-3水平;分析血清MMP-9、NF-κB、Fibulin-3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影响因素以及联合检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MMP-9、NF-κB水平高于对照组,Fibulin-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7 d、14 d血清MMP-9、NF-κ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Fibulin-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14 d血清MMP-9、NF-κB水平与预后不良均呈正相关,血清Fibulin-3水平与预后不良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4 d高水平的MMP-9、NF-κB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术后7 d、14 d高水平的Fibulin-3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7 d、14 d血清MMP-9、NF-κB、Fibulin-3水平联合预测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38 (95%CI:0.676~0.806)、0.805 (95%CI:0.708~0.916)。结论:血清MMP-9、NF-κB、Fibulin-3与主动脉夹层患者病情恢复状况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诊断、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
- 田增业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基质金属蛋白酶-9核因子-ΚB
- 细胞外基质{1}TNC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
- 吴伟康
- 细胞外基质{1}FN1调控骨骼疾病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骨代谢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由成骨细{1}和破骨细{1}共同完成。骨吸收和骨形成在时空上的紧密偶联维持着骨重建的正常进行,成骨细{1}或破骨细{1}的异常分化均可能引起骨代谢的失衡并导致相关疾病。纤连蛋白1(fibronectin 1,FN1)基因编码的FN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对于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组织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一直以来FN1对骨代谢和骨骼疾病的影响关注较少,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N1蛋白参与了骨代谢相关疾病中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总结近年来FN1在骨代谢和相关骨骼疾病中的调控机制,以期为骨科疾病研究提供依据。
- 何帅刘锌杜斌孙光权席洪钟陈浩
- 关键词:骨骼疾病成骨分化骨肿瘤
- 细胞外基质{1}调控多发性硬化症髓鞘再生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形成神经{1}胞生长的微环境,其重塑对脱髓鞘的损伤组织髓鞘再生有重要意义。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系统介导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脱髓鞘和髓鞘再生失败。MS病灶中形成大量纤粘连蛋白聚集体(fibronectin aggregates,aFn)会抑制髓鞘再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腱生蛋白C(tenascin C,Tn-C)、透明质酸(hyaluronan,Ha)、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等细胞外基质蛋白均可参与调控髓鞘再生。
- 杨璐张宁魏爽爽王思齐顾金海牛建国王鹏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症髓鞘再生细胞外基质重塑
- 细胞外基质{1}Periostin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
- 2023年
- Periostin是一种非结构性的细胞外基质{1},在组织损伤修复、组织再生、纤维化以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Periostin是许多肿瘤微环境中促进肿瘤基质细胞活化、募集并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参与组织微环境重塑、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关键因子。本文介绍了细胞外基质{1}Periostin在肿瘤转移微环境、肿瘤干细胞微环境、血管周微环境、转移前微环境、肿瘤免疫微环境、纤维化微环境、骨髓微环境、侵袭前沿微环境等不同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指出Periostin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细胞外基质{1}与细胞外基质{1}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肿瘤微环境因子。
- 吴甜甜刘迎福欧阳高亮
- 关键词:PERIOSTIN细胞外基质肿瘤微环境肿瘤转移
- 女性生殖系统中细胞外基质{1}Periostin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Periost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1},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参与机体生理和病理的调节过程.近年来,Periostin被证实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子宫内膜中,表达受卵巢类固醇激素的调节,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物,在胚胎着床、妊娠的进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Periostin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调节,在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高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的侵袭转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Periostin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表达及作用以及对妊娠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 顾玉婷陈亚楠李泽武杨爱军
-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蛋白PERIOSTIN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
-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细胞外基质{1}-1表达和意义及其与VEGF的相关性研究
- 2022年
- 研究细胞外基质{1}1(ECM-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CCB)中的作用方式和临床意义,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表达的相关性,探讨ECM-1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现、确诊和监测中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作为检测ECM-1的表达结果,检测对象共136处,分别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71例、癌旁组织50例、正常膀胱尿路组织15例;免疫{1}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作为检测VEGF{1}表达的技术,检测对象与RT-PCR中所选取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结果:在71例UCCB组织中,ECM-1表现出的阳性表达率高达78.87%,相较于阳性表达率仅为10%的癌旁组织和0%的健康膀胱组织,表达率与是否存在癌细胞的关系明显存在密切关系,所代表的统计学意义不可忽视(P均<0.05)。VEGF{1}表达率也在UCCB组织、癌旁组织和健康膀胱组织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与癌细胞的存在同样表现出密切关系,说明其可作为临床上发现、确诊、监测膀胱癌的参考对象。UCCB组织中ECM-1和VEGF的高表达结果表现出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淋巴转移和病理分级均关系密切;而与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临床分期、直径和肿瘤发生情况等均无明显关系。本次实验结果表明ECM-1与VEGF都与癌细胞的存在有关,二者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且统计学意义明确(P<0.05)。结论:ECM-1在UCCB组织中的表达升高,可促进膀胱癌内微血管形成,提示ECM-1可能作为证明膀胱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存在、转移的标志。
- 曹正国田超钟苏权周琳雄陈桂柳
-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VEGF
- miR-26对TGF-β_(2)诱导的人Tenon氏囊成纤维细{1}迁移、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观察miR-26对转化生长因子β_(2)(TGF-β_(2))诱导后人Tenon氏囊成纤维细{1}(HTFs)的细{1}迁移及细胞外基质(ECM)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切取青光眼手术患者的结膜囊组织,以组织贴壁法体外培养HTFs。取传至第3~5代的HTFs,随机分为空白组(不予转染)、TGF-β_(2)组(不予转染)、TGF-β_(2)+miR-26 mimics组(转染miR-26类似物)、TGF-β_(2)+mimics NC组(转染miR-26类似物阴性对照物),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转染miR-26抑制物),TGF-β_(2)+inhibitors NC组(转染miR-26抑制物阴性对照物),转染24 h后除空白组外均加入TGF-β_(2)5μg/L刺激48 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1}迁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CTGF(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26和CTGF存在靶向关系)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TGF mRNA。将对数生长期的HTFs分为空白转染组(不予转染)、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转染miR-26 inhibitors)、TGF-β_(2)+miR-26 inhibitors+si-NC组(转染miR-26 inhibitors+阴性对照siRNA)、TGF-β_(2)+miR-26 inhibitors+si-CTGF组(转染miR-26 inhibitors+CTGF-siRNA),转染处理24 h后均加入TGF-β_(2)5μg/L刺激48 h,比较四组细{1}迁移率及COLⅠ、Fibronectin蛋白表达。结果六组细{1}迁移率及COLⅠ、Fibronectin蛋白表达:空白组、TGF-β_(2)+miR-26 mimics组蛋白相对表达量:空白组、TGF-β_(2)+miR-26 mimics组细{1}迁移率及COLⅠ、Fibronectin蛋白表达:TGF-β_(2)+miR-26 inhibitors+si-CTGF组<空白转染组
- 李燕孟凯杜允宏陈斐刘文静鲍慧婧
- 关键词: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
- 细胞外基质{1}TGFBI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 结直肠癌患者绝大多数死于复发和远端转移。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TGFBI蛋白(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inducedprotein,TGFBI)是一种{1}蛋白,...
- 林莉
- 关键词:结直肠癌细胞外基质蛋白肝转移肝脏纤维化
- miR-17-5p对小梁网细胞外基质{1}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miR-17-5p对小梁网细胞外基质(ECM){1}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正常小梁网组织,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iR-17-5p和Smad3表达;将人小梁网细胞(HTMCs)分为miR-17-5p mimics和miR-17-5p NC组,分别转染载有miR-17-5p mimics组和miR-17-5p NC的载体,Western blot检测HTMCs中ECM{1}纤连{1}(FN)、胶原{1}I(CoL-I)、α-平滑肌肌动{1}(α-SMA)的表达;靶基因预测库预测miR-17-5p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联合Western blot鉴定靶基因。HTMCs中共转染miR-17-5p mimics和Smad3过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Smad3、FN、CoL-I、α-SMA的{1}表达。结果正常小梁网组织中miR-17-5p表达量为1.16±0.11,高于POAG小梁网组织的0.19±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41,P<0.001);正常小梁网组织中Smad3{1}表达量为0.31±0.06,低于POAG小梁网组织的0.86±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5,P<0.001)。miR-17-5p mimics组HTMCs中FN、CoL-I和α-SMA{1}表达均低于miR-17-5p 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靶基因预测库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联合Western blot鉴定证实Smad3为miR-17-5p下游靶基因;miR-17-5p+Smad3转染组HTMCs中Smad3、FN、CoL-I和α-SMA{1}表达均高于miR-17-5p+vector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miR-17-5p能抑制HTMCs的ECM{1}表达,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靶向抑制Smad3表达而实现的。
- 夏侯梨胡军华吴碧廖莹琳
-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SM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