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937篇“ 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文章
经会阴四维超声诊断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声像图特征及组织形态学变化分析
2024年
探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采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技术价值。方法 取我院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静息状态下和屏气用力状态下的声像图特征及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及屏气用力状态下观察组声像图特征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尿道旋转角度、子宫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和直肠壶腹部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20.244/21.625/41.656/19.777,P<0.05)。结论 经会阴四维超声技术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能够有效观察受检者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可为后续诊治工作开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临床应将经会阴四维超声技术大力推广。
巧丽帕古丽·买买提黑艳刘敏婕张腊梅
关键词:声像图组织形态学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组织形态学变化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进展期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23例(32只眼), 其中男性15例(24只眼), 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10)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定量记录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 不同时间的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Bonferroni校正。结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1周, 角膜上皮细胞处于修复期, 表现为上皮基底细胞核增大、反射增强, 上皮下可见活化细胞, 浅基质肿胀呈海绵状, 深基质肿胀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 反射强。术后1个月, 上皮基底细胞恢复, 上皮下神经开始生长, 浅基质持续呈海绵状肿胀, 反射进一步增强, 深基质肿胀呈更粗大的斑块或条索样结构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内, 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意义(F=233.30, P<0.001),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51±0.31)、(3.65±2.21)、(8.50±4.02)mm/mm^(2), 与术前的(14.60±2.57)mm/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意义(χ^(2)=92.48, P<0.001),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2.00(1.00, 5.75)、2.50(1.00, 5.75)、79.00(64.25, 94.00)个/mm^(2), 与术前的347.00(345.00, 395.75)个/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范围为(400.56±86.12)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402.13±89.20)、(399.88±85.92)、(399.69±85.94)μm, 差异无统计意义(F=0
杨青华刘安琪张建新潘淑花王丽强黄一飞施红英
关键词:圆锥角膜角膜基质
1型糖尿病早期大鼠空肠的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学变化
2021年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早期大鼠空肠平滑肌的氮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功能,以及空肠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将雄性S 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6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4周后运用电场刺激诱发神经源性收缩反应,并采用离体器官肌张力分析方法观察离体空肠平滑肌的收缩反应,以及氮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功能的改变;石蜡组织切片行H E染色及免疫组织检测,观察空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STZ诱导的糖尿病早期大鼠的空肠肌间胆碱能神经功能受损,而氮能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变化;糖尿病大鼠空肠组织绒毛杂乱无序且断裂,肌层增厚,杯状细胞减少,绒毛长度与肠隐窝深度之比(绒腺比)减小。结论在STZ诱导后4周的1型糖尿病早期大鼠模型中,空肠组织的神经功能和形态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提示肠道作为糖尿病敏感器官,在糖尿病早期诊断及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王嫚祗明花耿旭芳佟苗苗梁红玉赵丁
关键词:空肠氮能神经胆碱能神经组织形态学
大足黑山羊妊娠早期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其与胚胎附植相关基因的筛选
胚胎附植是指随着妊娠进行,胚胎与母体子宫发生接触并建立结构上联系,最终实现母胎间物质交换的过程,主要包括母体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建立和胚胎发育、迁移、定位、粘附、侵入等阶...
杨永恒
关键词:山羊胚胎附植RNA-SEQ
文献传递
不同类型栓子所致急性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其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栓子所致急性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其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健康无特定病原体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20只。粉碎胆固醇晶体,制备胆固醇栓子。取大鼠自体动脉血,凝固烘干后,制成血栓栓子。栓子直径为60~100μm。采用改进的微栓子栓塞法(少量多次注射栓子代替传统的一次性注射)制作大鼠急性缺血模型,以Longa行为评分1~4分为造模成功,共105只大鼠造模成功。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大鼠分为胆固醇栓子组(n=35)、血栓栓子组(n=35)和假手术组(n=35)。分别在缺血模型建立成功后6、24 h,对胆固醇栓子组、血栓栓子组各8只大鼠进行Longa行为评分、水肿率、梗死面积的比较;分别取3组各8只大鼠缺血脑皮质区组织进行伊文思蓝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估血-脑屏障损伤,观察脑皮质区组织缺血的变化。缺血模型建立成功后24 h,分别对胆固醇栓子组、血栓栓子组各3只大鼠使用串联质谱标记技术及查库鉴定法,检测脑缺血区蛋白表达差异,两组大鼠蛋白表达量变化倍数>1.2或<0.83(且P<0.05)的蛋白质被认为是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Logna评分、水肿率及梗死面积结果均为0。大鼠脑缺血模型建立后6、24 h,与血栓栓子组相比,胆固醇栓子组大鼠缺血面积均较小[术后6 h:(9.7±2.3)%比(21.1±7.6)%,t=-4.080;术后24 h:(19.4±3.7)%比(24.8±4.2)%,t=-2.741;均P<0.05],而Longa行为评分及水肿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2)假手术组、胆固醇栓子组、血栓栓子组大鼠模型建立后6 h伊文思蓝浓度分别为(1.26±0.07)、(1.47±0.14)、(1.53±0.15)μg/g,建立后24 h伊文思蓝浓度分别为(1.25±0.05)、(1.56±0.20)、(1.59±0.20)μg/g,伊文思蓝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F值分别为10.826、10.026,均P<0.01),�
郭春光曹灿李楠万树威马珂李震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栓栓塞
免疫抑制剂干预实验动物组织形态学变化的作用分析
2020年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既是一种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也是一种细胞毒性免疫抑制药物。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癌药物,它是癌症不同阶段中化疗使用最广泛的烷化剂药物之一,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恶性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而作为一种免疫抑制药物,它也常用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除此之外,它可以抑制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因此在免疫毒理中它也常用于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制备[2]。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性腺抑制、免疫抑制等均是CTX常见的不良反应,它在进入机体后,对众多系统脏器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CTX干预实验动物各脏器组织形态学变化的作用分析论述如下。
方慧田岳凤
关键词:免疫抑制药物体液免疫应答脏器组织免疫抑制剂
地塞米松对大鼠血清皮质醇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与股骨头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大鼠血清皮质醇激素结合球蛋白( CBG)表达的影响,以及大鼠体内CBG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ONFH)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电脑随机分组:低剂量组1次/d腹腔注射1.5 mg/kg地塞米松(DEX);高剂量组每天一次腹腔注射DEX 3.0 mg/kg.定期抽取血液样本,分批处死大鼠并取股骨头;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血清CBG表达, HE染色后光镜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自用药后第1天,两组大鼠CBG水平下降,用药第7天达到最低,后再逐渐增高;高剂量组降低幅度更大.随着用药后时间的增长,两组的骨陷窝空陷数及空陷率逐渐增加.用药后28 d,低剂量组的空虚骨陷窝数和骨陷窝空虚率分别为(6.75 ±0.42)%和(13.98 ±2.19)%;均低于高剂量组的(11.03 ±0.62)%和(21.99 ±3.17)%(t=4.864、3.926,均P<0.05).结论罹患ONFH的风险随应用DEX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性别之间患病风险并无明显差别.外源性GC可以下调血清CBG水平,用药后第一天循环中CBG水平的降低幅度可能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胡怀霞张琰朱毅赵凤朝
关键词:印迹法地塞米松
不同日龄舍饲滩羊网胃组织形态学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选取40、60、120、180和240日龄(d)的滩羊网胃,应用石蜡切片法比较网胃底黏膜上皮厚度、乳头高度和宽度、肌层厚度等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日龄舍饲滩羊网胃壁都有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黏膜上皮都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基底部细胞变化较明显,从40 d到120 d上皮基底为立方形细胞,层数逐渐减少,180 d和240 d上皮基底形成一层柱状细胞;上皮表层在120 d有脱落细胞,180 d和240 d上皮轻度角化;应用显微测微尺测得黏膜上皮厚度、肌层厚度、乳头高度和乳头宽度从40 d到240 d依次增加,黏膜上皮厚度和乳头宽度变化不明显。说明舍饲滩羊网胃壁组织形态随日龄增加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测定各日龄上皮角化不明显。
陈绍淑徐晓锋张江伟
关键词:滩羊网胃形态学
新生小鼠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分期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虽然小鼠皮肤在胚胎期的形态学形成和生长发育的规律已有较多报道,但对出生后小鼠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的组织形态学演变过程的差异性尚未被完全揭示。目的:分析新生小鼠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分析小鼠出生后第1-12天背部皮肤厚度;在光显微镜下观察毛囊的组织形态结构,统计毛囊及"囊泡样"结构的数量;根据毛囊发生特点分为4期,并与Ralf Paus分期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第1-4天为毛囊形成早期,小鼠出生后当天皮肤最薄为(405.36±26.60)μm,皮下无脂肪组织,表皮层可见少许基板毛球;(2)第2天皮肤明显增厚为(927.11±27.25)μm,真皮成纤维细胞增多,基板角质细胞从表皮基底膜下移,形成毛乳头;(3)第3,4天皮肤变薄(738.60±82.07)μm,毛囊增多,毛球膨大,真皮根鞘覆盖真皮层;(4)第5-7天毛囊形成中期,第5天皮肤再次增厚,第7天达峰值(2 369.57±34.06)μm,毛囊及"囊泡样"结构数量增多,毛球增多,其近端部分突出,真皮内根鞘伸入表皮层形成毛根,真皮根鞘分化形成外根鞘,内根鞘延伸到深层,形成完全封闭的毛发矩阵;(5)第8,9天毛囊形成后期,皮肤厚度分别下降至(1 743.37±75.05)μm和(1 987.07±18.65)μm,毛乳头被毛母质所包围,毛管、毛干逐渐形成,毛干顶端通过毛管长出内根鞘,内根鞘进入毛发深层,形成更多毛根;(6)第10-12天毛囊成熟期,皮肤厚度增加至(2 399.33±27.00)μm,毛囊及"囊泡样"结构数量均达到近30个,毛干长度加大,达到皮下肌肉层,毛干通过毛管向上生长并穿过表皮层形成肉眼可见的完整毛发;(7)结果表明,新生小鼠背部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存在同步性和非同步性,呈向上的曲线形。毛囊发生分化过程存在非均衡性和差异性,毛囊分期对观察毛囊发生分化过程有实用价值。
施恩刘英芹
关键词:毛囊组织形态学
多孔钽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钽-骨”界面成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目的:本实验通过X线、组织形态学(石蜡切片、硬组织切片、扫描电镜)、Micro-CT观察筋膜包裹的国产多孔钽植入骨缺损后“钽—骨”界面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修复能力,探讨筋膜包裹的国产钽-骨界面的成骨能力,从而为国产多孔钽在骨...
史伟
关键词:节段性骨缺损组织形态学影像观察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马兆鑫
作品数:112被引量:303H指数:9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研究主题:分泌性中耳炎 变应性鼻炎 三叉神经痛 对变应性鼻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陈钢
作品数:54被引量:175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肺移植 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肺保存 膈神经
孟辉
作品数:87被引量:185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火器伤 比格犬 肺移植 失血性休克 严重多发伤
王丹波
作品数:167被引量:1,075H指数:16
供职机构:辽宁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位内膜 表达及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宫颈癌
王正敏
作品数:484被引量:1,267H指数:1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研究主题:耳显微外科 耳蜗 人工耳蜗 颞骨 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