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9篇“ 纤溶指标“的相关文章
基于临床资料、凝血-纤溶指标构建车祸创伤并发DIC的预警模型
2025年
目的基于临床资料、凝血-纤溶指标构建车祸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4月该院收治的215例车祸创伤患者作为建模集,根据是否并发DIC分为DIC组、无DIC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凝血-纤溶指标[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纤溶指数(LY30)、凝血指数(CI)],经Lasso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车祸创伤并发DIC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rms程序包、递归分割法构建列线图预警模型;采用Bootstrap法绘制校准曲线验证预测价值。另选取2024年5-8月该院收治的50例车祸创伤患者作为外部验证样本。结果建模集215例车祸创伤患者中,82例发生DIC(DIC组),133例无DIC(无DIC组),DIC发生率为38.14%。DIC组糖尿病比例、简明损伤定级(AIS)评分≥4分比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D-D水平、TM水平、LY30均高于无DIC组(P<0.0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小板计数、FIB水平、CI均低于无DIC组(P<0.05)。GCS评分12~15分、CI>-3.50是车祸创伤并发DIC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AIS评分≥4分、ISS>25分、D-D>578.60μg/L、TM>14.50 TU/mL、LY30>5%是车祸创伤并发DI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独立相关影响因素构建的车祸创伤并发DIC预警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35;校准曲线在内部与外部验证集中均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区分度及预测价值。结论GCS评分12~15分、CI>-3.50是车祸创伤并发DIC的独立保护因素,AIS评分≥4分、ISS>25分、D-D>578.60μg/L、TM>14.50 TU/mL、LY30>5%是车祸创伤并发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警模型预测性能良好,可为预测、防治车祸创伤后并发DIC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王艳秋余汉忠戴必照王泉丁静张建超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警模型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MACE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5月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CI的2320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PCI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纤溶指标[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比较MACE组与无MACE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CHD患者PCI术后各项凝血纤溶指标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CHD患者PCI术后12个月发生MACE 39例,MACE组与无MACE组患者在年龄、合并高血压、吸烟、术前Killip分级、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估算肾小球过滤率、Fib、D-D、sTM、PAP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LVEF降低(OR=2.646)、术后Fib升高(OR=3.080)、术后sTM升高(OR=3.010)均是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HD患者PCI术后各项凝血纤溶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术前LVEF降低和术后Fib、sTM升高均与MACE发生风险有关。
吕皓吕坚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差异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表达差异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2022年12月南通瑞慈医院诊治的1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Ⅰ期100例、Ⅱ期30例、Ⅲ期26例),并选取100例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检测所有人群的凝血及纤溶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5.78±0.31)g/L高于健康组(2.57±0.21)g/L,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234.40±11.58)×10^(9)/L高于健康组的(156.89±12.6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96、50.335,P均<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肺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增加,凝血酶时间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Ⅲ期肺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Ⅱ期、Ⅰ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156例患者中,Spears-man秩相关分析法显示临床分期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存在正相关性(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多伴随有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异常,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状况与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
于丹丹涂东海黄洁琼
关键词:肺癌凝血指标纤溶指标
凝血纤溶指标在小儿感染性腹泻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对比分析凝血纤溶指标在小儿感染性腹泻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去选取2021年4月一2023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就诊的12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组,依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5例、中度组51例和重度组36例,选取同期100名接受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儿童的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诊断重度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儿童的FIB、t-PA、PAI-1、FDP、D-D水平依次升高(P<0.05);上述指标水平与研究组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FIB、t-PA、PAI-1、FDP、D-D诊断重度感染性腹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DP的AUC及在Cutoff值下的灵敏度最高,其次为D-D和t-PA。结论感染性腹泻患儿表现为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这些指标水平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FDP、D-D、t-PA等指标有望作为新型标志物用于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情评价。
胡玲唐锋王宝香
关键词:凝血指标纤溶指标小儿感染性腹泻病情评价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纤溶指标变化
2024年
探讨内皮损伤分子标志物、凝血和纤溶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我院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60例与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案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纤溶指标测定。对比两组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差异。结果 高血压患者TM、VWF、PAI-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血压不同分级之间2和3级TM、VWF、PAI-1水平均高于1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级和3级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的TM、VWF、PAI-1均正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纤溶指标对于患者病症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密切,临床中指标的异常表现可能是并发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值得推广。
吴海燕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纤溶指标
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中变化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纤溶、抗凝、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7月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液病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急性髓系白血病)与观察组(急性淋巴白血病),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化疗,4周为1疗程,共采取2个化疗疗程。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化疗前凝血指标;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化疗后的出血发生情况。另根据60例患者出血发生情况分为未出血组(36例)和出血组(24例),比较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化疗前的凝血指标。结果化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更低,凝血酶原时间更长;与化疗前比,化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与未出血组比,出血组患者化疗前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更高;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更长(均P<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经比较,以及对照组与观察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较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更长,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均更低,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会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体内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定期监测可对患者是否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进行判断,从而及时干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李亚琦
关键词:凝血指标恶性血液病
凝血、纤溶指标预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凝血、纤溶指标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发生的预测价值,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根据其术后7 d内是否发生MIRI分为MIRI组(31例)与非MIRI组(69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前、术后6 h凝血、纤溶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纤溶指标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MIRI的预测效能。结果非MIRI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MIRI组;与术前比,术后6 h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MIRI组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复合物(PIC)水平均升高,但非MIRI组均低于MIRI组;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MIRI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均缩短(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D-D、TAT、PAC均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MIRI发生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均P<0.05);非MIRI组患者手术前后PT、TAT、PIC水平及两组患者术后6 h PT、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MIRI组比,非MIRI组的围术期指标更好,D-D、FIB、TAT、PAC均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MIRI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其预测MIRI的发生有较高的临床效能。
许可璠
关键词:凝血指标纤溶指标
凝血与纤溶指标与颅脑损伤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关系及对脑心综合征的预测效能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凝血与纤溶指标与颅脑损伤(TBI)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的关系及对脑心综合征(CCS)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并计算非ATC患者与ATC患者、非CCS患者与CCS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AT/PIC比值;并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检验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相关性,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TBI后ATC和TBI合并CCS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凝血与纤溶指标对TBI合并CCS的预测效能。结果:80例TBI患者的ATC发生率为27.50%;与非ATC组比较,ATC组PT、APTT、D-D水平较高,TAT/PIC比值较低(P<0.05)。PT、APTT、D-D与颅脑损伤后ATC呈正相关性,TAT/PIC与ATC呈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AT/PIC是颅脑损伤后AT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0例TBI患者的CCS发生率为20.00%;与非CCS组比较,CCS组PT、APTT、D-D水平较高,TAT/PIC比值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T、APTT、D-D、TAT/PIC是TBI合并C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BI合并CCS预测中,PT、APTT、D-D的ACU均>0.70,TAT/PIC>0.85。结论:TAT/PIC与TBI后ATC存在一定关联,同时还能预测CCS的发生,在TBI患者预后预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徐丹书王昀秦虎张鹏王增亮李绍山
关键词:TBI纤溶指标
凝血联合纤溶指标的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凝血联合纤溶指标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2月入院就诊的12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样本,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入院孕检的正常孕妇126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凝血四项和纤溶四项检测。结果观察组FIB(5.15±1.04)g/L高于对照组的(3.02±0.19)g/L,且PT(10.22±1.18)s、TT(12.19±2.01)s、APTT(23.87±3.03)s低于对照组[PT(12.61±1.29)s、TT(17.14±1.16)s、APTT(30.28±1.72)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DD(17.46±2.93)mg/L、FDP(17.41±2.59)μg/L、PAI-1(58.57±7.53)ng/mL、tPA(4.34±1.66)U/mL均高于对照组[DD(1.32±0.88)mg/L、FDP(2.78±0.22)μg/L、PAI-1(18.65±6.74)ng/mL、tPA(0.41±0.02)U/mL],差异显著,P<0.05。结论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的体征,对凝血和纤溶指标进行联合检测能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赵东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凝血功能纤溶指标
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依据不同妊娠结局将观察组分为妊娠期高血压(32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7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及观察组3个亚组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预测纤溶指数(EPL)、纤溶指标(LY30)],绘制ROC曲线分析PT、TT、APTT、AT-Ⅲ、D-D、EPL、LY30及联合检测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PT、TT、APTT、AT-Ⅲ[(9.56±1.13)s、(12.41±1.15)s、(25.69±2.13)s、(91.63±7.58)%]均小于对照组[(13.02±1.28)s、(16.18±1.25)s、(34.58±2.41)s、(105.89±10.12)%],观察组3亚组间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PL、LY30、D-D[(2.98±0.42)%、(8.18±1.26)%、(365.41±40.15)g/L]高于对照组[(1.84±0.25)%、(5.45±0.89)%、(156.89±10.25)g/L],观察组3亚组间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T、TT、APTT、D-D、EPL、LY30、AT-Ⅲ及联合检测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739、0.776、0.778、0.759、0.723、0.756、0.927,联合检测价值最高。结论:凝血功能联合纤溶指标检测可提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效能,减少漏诊、误诊发生,且可用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值得广泛应用。
张彬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凝血功能纤溶指标

相关作者

焦晓阳
作品数:101被引量:313H指数:8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流式细胞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凝血及纤溶指标 D-二聚体 免疫分型
林静华
作品数:87被引量:235H指数:8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流式细胞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变化及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 医用
白雪
作品数:95被引量:307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成骨不全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张凯
作品数:98被引量:348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深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 DVT 骨折 类风湿关节炎
王毅
作品数:291被引量:1,702H指数:1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DVT 成骨不全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