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20篇“ 红细胞膜胆固醇“的相关文章
- 红细胞膜胆固醇的临床检测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迄今为止,尚缺乏诊断、早期干预和预后判断的理想评价指标。近年研究发现,红细胞膜胆固醇(CEM)在脂质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综述结合ACS的病理生理特点,回顾和综述了CEM相关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李晶李克
- 关键词:红细胞膜胆固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
- 红细胞膜胆固醇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新危险指标的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不稳定脂质斑块破裂,引发冠状动脉内血栓栓塞引起。迄今为止,尚无反映脂质斑块稳定性及监测ACS的理想评价指标。近年研究发现,红细胞膜胆固醇有可能是脂质斑块核心中高胆固醇的重要来源之一,在ACS不稳定斑块的发展、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红细胞膜胆固醇有望成为反映ACS以及冠状动脉脂质斑块稳定性相关的一个风险因子。本文结合ACS发病机制、诊治现状与问题,综述CEM作为ACS风险评估、早期预警新指标的相关研究进展。
- 王婷李克戴红林
- 关键词:红细胞膜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
- 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相关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是否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或许是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预测因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95例非ST抬高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7.54±12.16岁,男168例,女127例。应用酶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胆固醇等生化因子。所有患者术前进行Gensini及Syntax评分后进行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罪犯血管PCI术,术后即刻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评估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并分为血流正常组和慢血流或无复流组。结果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相比,发生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142.05±26.37比95.46±22.58,P<0.001)。此外,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患者的罪犯相关血管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Syntax评分、支架长度及数量、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显著增加(P<0.001)。同时发现吸烟和高龄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总胆固醇(TC)水平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与罪犯血管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hs-CRP及长期吸烟史密切相关(OR分别为0.81、0.609、0.327、5.16及3.17,P<0.01),而与总胆固醇水平、LDLC、HDLC无明显相关(OR分别为1.21、1.19及1.08,P>0.05)。结论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与非ST抬高型ACS患者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是非ST抬高型ACS患者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预测因子,其机制与增加斑块内脂质核体积和PCI术中脂质核内含物释放及炎症激活有关。
- 周滔杨德光陈小芳肖孟潜学勤
- 关键词:红细胞膜胆固醇慢血流无复流
- 冠心病患者HDL逆转运功能的改变及其与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 背景:既往研究资料表明,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冠心病(CH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DL-C水平与CHD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性,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HDL-C水平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高密度脂蛋白(HDL...
- 邓峰峰
- 关键词:高密度脂蛋白病理生理
- 文献传递
- 冬泳运动对老年人红细胞膜胆固醇及变形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发病与红细胞变形性(RCD)异常以及血脂质紊乱有关。已有长期中小强度健身运动对RCD影响及对红细胞膜胆固醇(E-CH)影响的研究报道.老年人由于RCD下降、血脂代谢水平异常等致病因素的增多,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本文拟探讨冬泳对老年人RCD和E-CH的影响,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康复提供参考。
- 丁俊华张亚东杨萍张武铁英
- 关键词: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胆固醇冬泳运动
- 丹参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膜胆固醇的变化探讨丹参注射液改善老龄大鼠红细胞变形性的作用机制。方法:70~72周龄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4.4 g生药/kg)、低剂量组(1.1 g生药/kg)和模型组。另外10只轻龄大鼠作为轻龄对照组,ip给药14 d后,取血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变性指数等指标,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参注射液组能够显著降低老龄大鼠的全血黏度(P<0.01)、血浆黏度(P<0.05)以及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P<0.01);并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减少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含量,影响红细胞膜上脂质代谢,是提高红细胞膜变形性,改善血液黏度的机制之一。
- 牛雯颖袁良杰韩翠翠姜广坤肖洪彬
- 关键词:老龄大鼠丹参注射液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膜胆固醇
- 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升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0年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10年来,我国ACS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报告,自1990到2008年间我国城市心脏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增加了73%,农村则增加了126%.
- 徐岩张建华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胆固醇含量红细胞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生理特点急性心肌缺血
- 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004年
- 为测定脑梗死急性期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对2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了测定,同时还测定了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红细胞胆固醇含量为(15.20±1.31)μmol/L,对照组为(11.10±1.03)μ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红细胞膜上胆固醇的含量可能直接影响其黏弹性,影响红细胞变形,导致循环中血流减慢。
- 丛桂敏
- 关键词:红细胞膜胆固醇急性期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变形
- 大鼠肝硬化形成早期的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改变的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求在大鼠肝硬化形成的早期 ,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肝硬化组 ,其中肝硬化组又分成 2、5、7、10周组 ,每组 10只。肝组织行H E和天狼猩红染色 ,下腔静脉取血检测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的含量。结果 在本实验中 ,肝硬化 7w鼠的肝组织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增生并开始形成假小叶。对照组和 2w肝硬化组间的红细胞电泳率的差异不明显 (P >0 .0 5 ) ,而自给药的第 5周起出现明显的增加 ;肝硬化 2w鼠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 ,至第 5周开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结论 本大鼠肝硬化模型的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在第 5周后出现明显的异常 ,比形态学上出现假小叶等典型的肝硬化表现约提前了 2周时间 ,为临床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张卫光潘文萧田珑沈芳马瑞琼严宗毅文宗曜
- 关键词:肝硬化红细胞膜胆固醇
- 大鼠肝硬化形成早期的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改变的研究
- 2004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大鼠肝硬化形成早期,对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的系统测定,希望找出其与大鼠的肝形态学改变间的相应关系,为肝硬化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和肝硬化组,其中肝硬化组又分成2、5、7、10周组,每组20只,肝硬化组大鼠以60%的四氯化碳植物油每周2次皮下注射。
- 张卫光潘文萧沈芳田珑夏家骝严宗毅文宗曜
- 关键词:肝硬化WISTAR大鼠红细胞膜胆固醇鼠肝电泳率
相关作者
- 陶绍能

- 作品数:32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 研究主题:对映体 A549细胞 氨甲蝶呤 A549细胞株 甲氨蝶呤
- 崔凡

- 作品数:9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 研究主题:红细胞膜胆固醇 红细胞膜 大面积烧伤患者 红细胞变形性 烧伤
- 李小宁

- 作品数:5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 研究主题:红细胞膜胆固醇 大面积烧伤患者 红细胞变形性 烧伤 早期红细胞
- 吕大伦

- 作品数:42被引量:133H指数:6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 研究主题:烧伤 创面修复 红细胞膜胆固醇 红细胞膜 急性创面
- 张卫光

- 作品数:119被引量:47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四氯化碳 针刀 解剖学 临床解剖学研究 免疫印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