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8篇“ 粳稻区“的相关文章
- 苏北粳稻区直播稻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应对措施
- 2023年
- 苏北粳稻区直播稻面积较大,为应对直播稻种植风险,在阐述直播稻的栽培历史和兴起、生长特点和面临难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 王东波
- 关键词:直播稻水稻栽培
- 东北粳稻区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不同肥密组合的评价与寻优
- 2023年
- 以吉宏6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2种施肥模式(耐冷施肥、高产施肥)和5种插秧密度,筛选最优和次优肥密组合,以指导东北粳稻区水稻覆膜湿润栽培。结果表明,耐冷施肥条件下,由于总施肥量低且施用比例大幅前移,水稻前期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的增速快,成熟期倒伏率低,体现了较好的稳产作用;高产施肥条件下,后期肥料供应充足,单产高,可达705.8 kg/667 m^(2),体现了较好的丰产作用。综合来看,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的最优和次优肥密组合分别是“高产施肥+插秧密度30 cm×17 cm”和“耐冷施肥+插秧密度30 cm×13 cm”,分别适合在积温充足的东北平原地区和低温冷害频发的东北东部山区应用。
- 赵鑫曹铁华李善龙李涛管俊冯军梁烜赫
- 关键词:水稻施肥插秧密度
- 东北粳稻区秸秆还田下无驱动搅浆的综合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秸秆还田是东北地区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盐碱地改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秸秆粉碎均匀抛撒以及合理整地的基础上,搅浆环节对于防止水稻秸秆漂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水稻生产中秸秆还田条件下搅浆平地机具的合理选择,本文在秸秆还田和秋整地的基础上,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有动力搅浆和无驱动搅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的土面下降高度和秸秆漂浮量分别显著降低37.9%和33.7%,秧苗的新生白根数显著增加16.2%,>2000μm和250~2000μm土壤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显著提高了17.7%和75.0%,土壤微团聚体(53~250μm)的比例显著提高了50.6%,而土壤粘粉粒(<53μm)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7.0%。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可使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2.1%~7.8%,但差异均不显著,降低土壤穿透阻力,但可提高0~30 cm土层的砂粒所占比例。有动力搅浆与无驱动搅浆的水稻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无驱动搅浆可以有效抑制搅浆后的秸秆漂浮,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不影响水稻产量,是秸秆还田下稻田搅浆方式的理想选择。
- 董文军孟英孟英张俊唐傲张喜娟刘凯张喜娟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物理性质盐碱土改良
-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盐碱粳稻区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为探究盐碱粳稻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在吉林省西部盐碱粳稻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田间试验以秸秆还田作为主处理,以施氮水平为副处理,秸秆还田分为水稻秸秆秋季水搅浆全量还田和水稻秸秆离田(不还田)2个处理;施氮水平包括:N0(不施氮肥)、N150(150 kg/hm^(2))、N180(180 kg/hm^(2))、N210(210 kg/hm^(2))和N240(240 kg/hm^(2))5个水平.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秸秆还田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分别在N210和N240处理达到最高;秸秆离田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均在N180处理达到最高.
- 马丽娜马俊祥王冬梅彭梦苏许翠华王柏陈智文
-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肥效应土壤养分
- 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危害日益严重,为了探明该区域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对白叶枯病进行有效防控。利用15个水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对采集自海拔1800 m以上稻区11个水稻品种上的32份菌株进行致病力研究。结果发现,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楚雄州的CX28-3和CX30-1,致病率为73.33%;最弱的是大理州剑川县的JC12-2,致病率为0。在高海拔粳稻区,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与采集地的海拔高度无关,却与地理距离、采集品种的推广面积有关;而菌株的致病型频率与其采集地的海拔、经纬度、采集品种的推广面积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鉴别品种毫糯扬(含新基因)、IRBB14(Xa14)、IRBB4(Xa4)和Tetep(Xa2,Xa16)对所有参试菌株表现为高抗或抗。因此,这些品种内所含的抗性基因值得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和生产中应用,特别是云南地方稻种毫糯扬,更应加强其新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为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抗原。
- 和建平杨雅云张斐斐董超阿新祥汤翠凤张恩来申时全戴陆园
-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地理区域致病力差异
- 沿江中晚粳稻区稻田杂草发生新特点及其综合配套防控对策被引量:1
- 2018年
- 稻田杂草同水稻争肥、争光、争空间,是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及秸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田杂草发生在沿江地区中晚粳稻区逐年加重,稻田草相也发生了明显变体,同时,加上有部分农户对稻田杂草防除过分依赖茎叶处理剂,导致稻田杂草茎叶处理用药超量、次数急增,导致杂草对除草剂抗性上升迅速。
- 张夕林
- 关键词:杂草发生粳稻区防控对策茎叶处理剂秸杆还田技术
- 宁粳8号在安徽单季晚粳稻区引种试验被引量:1
- 2018年
- 为鉴定宁粳8号在安徽沿江江南单季晚粳稻区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病性,为引种提供科学依据,在该生态区域开展多点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宁粳8号产量、抗病性、抗倒性均优于对照品种,适宜该生态区推广种植。
- 王文徐红艳付尧陈玉亭赵洁鲍改田
- 关键词:引种
- 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特性及其发生机制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杂草稻泛指生长在稻田及其周边被视为杂草的稻株,在国内外不同生态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有关中国河南省豫北地区杂草稻特性及其发生状况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采集到的56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考察其生物学特征特性;利用RID14引物鉴定红色果皮Rc位点基因型并与表型比对;同时通过34对In Del分子标记检测籼粳分化,分析了该区域杂草稻的特性、遗传分化及其可能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大部分为淡黄色和黄褐色斑点的颖壳、多数无芒和红色果皮、易落粒、千粒重低,株高、分蘖、穗粒数与栽培品种有明显差异;(2)杂草稻果皮颜色的表型多样,89.29%为红色或者褐色(由浅至深)、10.71%为白色,其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高度一致,红色果皮杂草稻在Rc位点均无14 bp缺失;(3)InDel标记和籼粳分化分析表明:56份杂草稻中有44份是典型籼型杂草稻、5份为籼型杂草稻、3份为偏籼型杂草稻、4份为中间型杂草稻,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小;通过聚类分析,56份杂草稻中的92.86%的属于籼型杂草稻,7.14%属于中间型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推断,黄河流域豫北粳稻区杂草稻的发生,可能主要经由曾经种植过的籼粳栽培品种杂交而产生,或者是种植的杂交品种收获后落粒的后代去驯化而产生。本研究为黄河流域豫北地区杂草稻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熊海波白怀瑾董陈文华李娟文建成许红云朱骞张小玲张慧鑫汪琨璧刘思琪付亚雄郭效琼Sadia Nadir李东宣陈丽娟
- 关键词:杂草稻籼粳分化INDEL标记
- 浙江省连作晚粳稻区特早熟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与分析
- 2017年
- 为了进一步筛选与引进适合本地区生产的高产优质连作晚稻新品种,满足种植大户对发展"大麦/夏大豆-晚稻"种植制度的需求。2014年秋季引进试种了7个特早熟晚粳稻品种(系),在生育期、特征特性及经济性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556、甬优1852、丙12-579等3个品种(系)具有产量高的特点,其中甬优1556和丙12-579表现为生育期短、穗多;甬优1852表现为穗大、粒粗,适宜在浙北连作晚粳稻种植地区种植。
- 徐锡虎
- 关键词:晚粳稻
- 中晚粳稻区水稻穗颈瘟最佳防治适期与高效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 2016年
- 稻瘟病是中晚粳稻区水稻上偶发性主要病害,尤其是水稻穗颈瘟,它是稻瘟病再侵染频繁发生的气传性流行性病害,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水稻破口抽穗期田间菌源量、病菌最佳侵入时期的水稻破口抽穗期阴雨与低温天气、以及水稻品种感病性,2014年水稻破口抽穗期决定穗颈瘟发病发生流行的三大因素都综合有利于水稻穗颈瘟的发病和流行,最终导致2014年水稻穗颈瘟在沿江中晚粳稻区暴发流行,发生程度为特大发生,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增产增收的最大灾害;2015年穗颈瘟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其危害损失明显轻于2014年。
- 张夕林
- 关键词:穗颈瘟粳稻区防治适期流行性病害
相关作者
- 张夕林

- 作品数:238被引量:48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
- 研究主题:油菜菌核病 菌核病 油菜 防除 锐劲特
- 张谷丰

- 作品数:160被引量:411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油菜菌核病 水稻 菌核病 油菜 防除
- 孙雪梅

- 作品数:105被引量:226H指数:8
- 供职机构:通州市植保站
- 研究主题:油菜菌核病 菌核病 防除 油菜 锐劲特
- 王书玉

- 作品数:126被引量:423H指数:11
- 供职机构: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栽培技术 选育 粳稻 水稻新品种
- 张建明

- 作品数:57被引量:176H指数:7
- 供职机构:通州市植保站
- 研究主题:水稻 褐稻虱 褐飞虱 农药 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