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 篇“ 等熵位涡 “的相关文章
一次华南暖区暴雨及锋面暴雨等 熵 位涡 对比分析 2024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每天间隔6 h、分辨率为0.125°×0.1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应用等 熵 位涡 对华南一次双雨带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对比在相同的大尺度环境场下暖区暴雨和锋面暴雨的差异。结果显示,暖区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起到主要作用,锋面暴雨的发生受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共同影响;暖区暴雨的辐合辐散强度小及垂直速度明显慢;通过等 熵 位涡 分析,高层高位涡 中心和强降水中心对应关系较好,正位涡 中心东北部的北风形成风场的辐散区促使抽吸作用加强,最终导致对流发展。锋面暴雨在对流层中层存在等 熵 位涡 的大值中心,中层冷空气下沉引起锋面暴雨的发展维持,而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受冷空气影响较小。 任睿智 孙璐关键词:暖区暴雨 锋面暴雨 等熵位涡 关于等 熵 位涡 应用的一点认识 2023年 位涡 、湿位涡 及其守恒开启了(湿)位涡 理论的较广泛应用,使(湿)位涡 成为天气系统、天气现象演变的重要诊断物理量,能有效解释一些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演变。为合理应用(湿)位涡 及等 熵 位涡 思维,简单分析了气象常用坐标中位涡 、湿位涡 表达式的限制性条件,强调此条件与(湿)等 熵 坐标成立的条件相同,指出z坐标(湿)位涡 与p、θ(θ_(se))坐标(湿)位涡 存在物理差异。在θ(θ_(se))坐标中,气块的水平速度是相对水平面(地面)的移动速度,而非气块沿着等 θ(θ_(se))面的移动。在(湿)等 熵 位涡 分析中,(湿)等 熵 位涡 强度的变化,是平流、垂直输送以及非绝热过程的综合作用,不能简单归因为只由高层的(湿)等 熵 位涡 异常向中低层传输、或中低纬的(湿)等 熵 位涡 异常向高纬传送所造成。 吴洪关键词:等熵位涡 等 熵 位涡 分析法对内蒙古西部一次强沙尘暴特征的揭示2022年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UCAR提供的逐日1°×1°间隔6 h FNL模式的全球对流层分析资料,对2019年5月11—12日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强沙尘暴事件进行等 熵 位涡 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时,从位温垂直剖面图上分析可以得到各等 压面上位温垂直分布特征;在850~700 hPa上,等 位温线近似垂直与横坐标,位温随着等 压面升高而不变,低层大气十分接近绝热状态,混合层状态特征显著。在700~200 hPa上,取4个可以覆盖沙尘暴发生区域的位温垂直剖面图,位温取交集合并得位温取值范围;根据位温取值范围和相应的位势高度场,选取需要的位温,计算得到位势高度和位温所对应的等 熵 位涡 ;等 熵 位涡 与位势高度场、全风速场、高空急流、西风低空急流、强沙尘暴发生区域之间存在着数值关系特征和位置关系特征。 邢彬关键词:强沙尘暴 位温 等熵位涡 一次寒潮降温过程的等 熵 位涡 和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通过等 熵 位涡 和热力学能量方程的各项诊断对2018年1月上旬我国东部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重点给出垂直运动在寒潮降温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主要受蒙古国南部的横槽转竖影响,巴尔喀什湖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区及其北部为引起这次寒潮的主要冷空气源地。欧亚大陆北部和极区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低层的高位涡 强冷空气沿着等 熵 面向南向下平流,引导强冷空气侵袭我国东部。等 熵 位涡 大值区的东侧对应上升运动区,有利于降水的产生。寒潮期间风场平流引起的850 hPa强降温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降温幅度最高可达6×10-4 K·s-1,而东北地区在整个寒潮期间冷平流强度较弱,最大降温幅度仅约为1×10-4 K·s-1。通过计算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区域平均风场平流和垂直运动引起850 hPa温度变化,得出寒潮期间两地的温度总降幅约为1×10-4 K·s-1。东南沿海地区的寒潮主要由风场的冷平流引起,而东北地区则是由冷平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引起。垂直方向上,东北地区冷空气能影响的高度要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 黄文彦 董伟 沈新勇 郭春燕 李小凡 李小凡关键词:寒潮 等熵位涡 冷平流 一次极端寒潮天气过程等 熵 位涡 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2016年1月1日至31日的FNL资料,对一次极端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等 熵 位涡 分析。结果表明:高位涡 主体由极涡分裂而来,前面低位涡 区的阻挡与后侧低位涡 大气的北上加强了位涡 的经向交换,高位涡 空气不断由极地向南输送,使得高位涡 主体不断加强维持。高位涡 在由北向南移动的同时,也由对流层顶向下输送。此次寒潮过程主要有3股冷空气由上而下发展,位置均在高空急流轴的北侧,最南端的一股下沉气流最旺盛,这是其与高空急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强盛的冷空气下沉使得寒潮影响范围触及我国华南地区。随着高位涡 的向南向下传输,一方面引起对流层中高层低涡系统迅速发展,当它移到中国东部地区时,东亚大槽迅速加深,使槽后强冷空气迅速向南爆发;另一方面,在高位涡 输送的过程中,其后侧有强烈的下沉运动,使得地面冷高压快速发展,导致强寒潮天气的爆发。 谢瑞青 刘宇迪 朱金双 孟他关键词:寒潮 位涡 等熵面 2016年湖南两次寒潮事件等 熵 位涡 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NCEP/NCAR全球2.5°×2.5°逐日和FNL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冬末春初湖南出现的两次寒潮过程进行等 熵 位涡 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度的高位涡 区可以用来追踪影响湖南寒潮过程中强冷空气的来源和水平移动,西伯利亚冷高压陡增和与湖南地面气温的急剧下降预示着湖南寒潮天气爆发;(2)两次寒潮爆发过程中均伴随有中高纬度高位涡 区向南传播的特征,且高位涡 主体移动路径与地面冷空气南下路径一致,此外也表现出高位涡 强烈向下伸展的特征;(3)等 熵 面上的高位涡 中心与气旋性环流相对应,位涡 中心区的变化可看出高空横槽的发展变化,而高位涡 中心向南向下的传播导致强的下沉运动促进地面冷高压迅速发展,导致寒潮爆发。 黄卓禹 吴艳林 李伟国 陈铁军 吴欣昱关键词:寒潮 等熵位涡 宁夏一次春季突发寒潮极值暴雪过程的等 熵 位涡 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站逐时观测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系统演变、冷空气路径、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等 方面,利用315 K等 熵 位涡 对2016年4月2~3日宁夏突发寒潮极值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高空小槽东移合并型,地面有冷高压分裂且主体快速南下,并有锋面相配合,导致强冷空气入侵和锋后降雪。(2)前期环流形势稳定,后期天气系统突变,常规气象资料难以预报,315 K等 熵 位涡 图可作为短时、局地的春季寒潮降雪过程的有效分析和预报工具。(3)等 熵 位涡 清楚地示踪冷空气的来源和传播路径:咸海区域对流层顶冷空气东移南扩与青藏高原对流层中层冷空气合并加强,且新地岛平流层下部的冷空气在前期缓慢东移后,自贝加尔湖加速南下对其补充引发寒潮。(4)等 熵 位涡 异常大值可定量、清晰地表述关键影响系统西风带小槽的演变,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5)等 熵 位涡 高值区随时间变化与寒潮演变一致,可提前6 h指示冷空气活动,且等 熵 位涡 大于1.0 PVU区域与寒潮及降雪落区一致,大于0.8 PVU区域与强降温区域一致,可作为精细定量预报的重要指标。 胡亮帆 胡文东 谷思雨 王蕾 王金兰关键词:等熵位涡 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等 熵 位涡 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等 熵 位涡 分析。结果表明:等 熵 面上的位涡 演变反映了低涡切变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大风区主要位于位涡 高值中心的南侧,对应西南急流发展最强处。经向位涡 梯度和经向位涡 输送分析表明,大风出现时浙北地区处于气旋式位涡 异常中,有利于出现雷暴大风等 天气,而正的经向位涡 输送逐渐发展东移,有利于高位涡 向长江下游地区移动。垂直剖面图显示,影响浙北地区大风过程的高位涡 区域主要位于335K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其中心位于315K附近。同时,逆向的Ferrel环流圈的形成,为30°N附近上升运动的加强及雷暴大风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周秋林 曾令建关键词:等熵位涡 雷暴大风 等 熵 位涡 揭示的一次强寒潮过程中高层扰动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采用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的一次强寒潮事件进行等 熵 位涡 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的爆发以动力对流层顶下降、高位涡 下传为特征,位涡 扰动的强度和时间曲线的转折点对寒潮的酝酿和爆发有指示意义。此次强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可追溯到欧亚北部的新地岛附近和亚洲东北部的对流层顶,两股具有高位涡 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合并堆积,在转竖横槽的引导下向南爆发,形成强寒潮。伴随寒潮过程的酝酿和爆发,高位涡 强冷空气向下、向南传播,并伴随急流向下伸展。高位涡 柱对应强烈发展并下伸的正涡度柱,表明高位涡 引起的垂直拉伸导致显著的旋转增强,对应涡后横槽的强烈加深。对流层顶呈现大振幅波动,来自高层的信号较低层出现得更早、更强,在动力对流层顶上的信号比500 h Pa表现得更为清楚。 吴志彦 李宏江 赵海军 姚丽娜 李旭杰关键词:强寒潮 等熵位涡 急流 对流层顶 台风“尤特”的等 熵 位涡 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等 熵 位涡 理论对2013年严重影响华南的"尤特"台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尤特"活动期间,其环流中心上空高层有随台风移动的高位涡 大值中心下传,且高层位涡 下传的强弱与下传区相对台风的位置与台风强度和移向变化关系密切,表现为台风一般沿着台风上空等 熵 位涡 分布的长轴方向移动,高层位涡 增加后,台风中心气压下降,强度加强。高层高位涡 的下传,导致动力对流层顶下降,在高位涡 异常区前方低层激发气旋性环流,形成低涡或气旋,从而影响台风移动,而低涡或气旋生成后对对流层高层位涡 扰动又有正反馈作用,促使台风加强。由于高层高位涡 下传对台风强度产生的正影响,及周边高位涡 空气的输送、后期冷空气的南移和孟加拉湾、台湾以东洋面热带气旋的发展带来的东、西、北三支高位涡 空气的注入,台风"尤特"生成后强度快速增强。 黎惠金 黄明策 覃昌柳关键词:台风 等熵位涡
相关作者
周秋林 作品数:26 被引量:70 H指数:4 供职机构:嘉兴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遥相关 水泥地面 等熵位涡 等熵位涡分析 北半球 易明建 作品数:41 被引量:193 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平流层 对流层 极涡 等熵位涡 平流层极涡 田秀霞 作品数:70 被引量:229 H指数:9 供职机构:邯郸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大暴雨 暴雨 冀南 暴雪 位涡 寿绍文 作品数:244 被引量:2,728 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暴雨 暴雨过程 位涡 梅雨锋暴雨 马海超 作品数:11 被引量:41 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台 研究主题:大到暴雨 暴雨 中尺度分析 等熵位涡 中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