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6篇“ 等温淬火温度“的相关文章
- 等温淬火温度对50CrVA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2024年
- 以传统弹簧钢50CrV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雾+空冷快速冷却后在350、400、450℃炉内等温淬火的方式,实现贝氏体转变。利用热模拟、SEM、XRD、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了等温淬火温度对50CrVA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转变速度先升高后降低,400℃时转变速度最快。350℃与400℃等温过程贝氏体转变量相同,且高于450℃等温条件下贝氏体转变量。这是由于碳化物的析出使过冷奥氏体中碳含量降低,贝氏体转变完全,从而得到近乎全贝氏体组织。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渗碳体与M/A组织均变得粗大,导致拉伸性能与冲击性能均有明显降低,断裂模式逐渐从准解理断裂变为解理断裂。
- 张禹于金瑞于鑫泓冯以盛张云山赵而团
- 关键词:贝氏体等温淬火温度力学性能
- 等温淬火温度对51CrMnV弹簧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2024年
-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等温淬火温度对51CrMnV弹簧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高温油淬火介质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后,51CrMnV弹簧钢的组织主要为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残留奥氏体及碳化物;经过860℃奥氏体化30 min后淬入280℃的高温油中等温处理30 min后,51CrMnV弹簧钢的力学性能较好,其抗拉强度为1641 MPa、总伸长率为15.57%、断面收缩率为33%,且该工艺条件下的拉伸试样断口为韧性断裂,这归因于该工艺条件下试验钢具有亚微米级贝氏体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多相微观组织的协同作用提高了51CrMnV弹簧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 许荣福齐鹏马驿皓冯以盛张云山郑少杰慕家欣
- 关键词:弹簧钢等温淬火贝氏体残留奥氏体
- 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对60Mn2SiCr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冲击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和拉伸试验机等,对淬火-配分(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对60Mn2SiCr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试验钢经Q-P处理后微观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等温淬火温度从120℃升高至180℃,试样洛氏硬度、冲击吸收能量、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均随着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下降而降低。当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为120℃时,力学性能最优,试样中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13.9%,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质量分数)为1.1%,洛氏硬度为58.8 HRC,冲击吸收能量为50.7 J,抗拉强度为1768 MPa,伸长率达19.6%。
- 王彬王浩祥汪军王常志段东唐拔明王栋栋胡云杰
- 关键词:等温淬火温度
- 化学成分及等温淬火温度对低碳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针对低碳贝氏体钢在服役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系统尚不完善的问题,从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两方面出发,通过控制材料C质量分数分别为:0.38%、0.43%、0.48%,Si质量分数分别为:1.0%、1.5%、2.0%,等温淬火温度分别为270℃、310℃和340℃,研究了成分和工艺对低碳合金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升高,低碳合金贝氏体钢的冲击韧性不断下降,硬度不断上升;随着Si含量的升高,实验钢的冲击韧性呈上升的趋势,而硬度则呈下降的趋势;实验钢经过等温淬火处理后,碳质量分数为0.43%硅质量分数为1.5%,等温温度为310℃时,其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 孙柯楠刁晓刚
- 关键词:化学成分等温淬火温度低碳合金钢
- 一种热模拟试验确定等温淬火温度的试验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模拟试验确定等温淬火温度的试验方法,包含:步骤一、确定热模拟试验方法;步骤二、将多组同种材质的试样分别在热模拟试验机中保持相同的升温速率、峰值温度、两道次轧制温度、变形量、两相区保温温度和时间;步骤三、...
- 陈叶清刘文艳冀汉巍褚乃强
- 文献传递
- 等温淬火温度对9SiCr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对9SiCr钢进行不同温度的等温淬火处理,研究等温淬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金相组织和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9SiCr钢在220℃等温淬火得到含碳化物的下贝氏体组织;通过性能分析,发现经220℃等温淬火后的试样硬度、抗拉性能、冲击性能及耐磨损性能均最优。
- 覃秀凤杜君莉蒋长标
- 关键词:9SICR钢等温淬火贝氏体组织力学性能
- 等温淬火温度对超细贝氏体钢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设计了一种0. 7C的低合金超细贝氏体钢,并通过膨胀仪、二体磨损实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能谱仪,研究了不同等温淬火温度对超细贝氏体钢的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微观组织以及干滑动摩擦耐磨性的影响,揭示超细贝氏体钢在二体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能和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温温度下的超细贝氏体钢都由片层状贝氏体铁素体和薄膜状以及块状的残留奥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超细贝氏体的相变速率提高,相变孕育期及相变完成时间缩短,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增加,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硬度值有所降低;超细贝氏体钢磨损面形貌以平直的犁沟为主,主要的磨损机理为显微切削;不同等温温度下所获得的超细贝氏体的耐磨性能都优于回火马氏体,且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耐磨性能提高.其中在250℃等温所获得的超细贝氏体钢具有最优的耐磨性能,其相对耐磨性为回火马氏体的1. 28倍.这主要与超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的细化及磨损过程中残留奥氏体的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TRIP)效应有关.
- 张超郭辉王家星张冰赵爱民
- 关键词:相变动力学残留奥氏体TRIP效应
- 等温淬火温度对ADI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分析了含Ni-Cu-Mo低合金的ADI在不同温度下盐浴等温淬火时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淬火温度从400℃降到340℃,针状铁素体和高C奥氏体不断细化,针状铁素体体积分数越来越高,高C奥氏体量越来越低;(2)随着等温淬火温度降低,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不断升高,均在360℃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 071.3 MPa和8.14%,达到了抗拉强度>1 000 MPa、伸长率>8%的2个性能要求;(3)石墨球的不均匀分布是造成材料伸长率波动的主要原因,石墨球分布均匀,基体组织呈韧性断裂,材料的伸长率高;而石墨分布不均匀,基体组织则呈脆性断裂,材料伸长率就低。
- 周明杨贵生
- 关键词:等温淬火温度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 一步等温淬火温度对高强韧ADI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对不同一步等温淬火温度下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X射线衍射、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一步等温淬火温度对高强韧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步等温淬火最佳温度为280℃,在此温度下等温淬火,得到的基体组织为细小的针状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此时基体中残留奥氏体分布均匀,含量为19.9%,ADI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优:抗拉强度为1320 MPa、屈服强度1230 MPa、硬度372 HBW、伸长率13%和冲击吸收能量82.5 J。
- 刘岩郭二军冯义成伊鹏跃王丽萍
- 关键词: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 奥氏体等温淬火球铁PVD-TiN涂层的特性:球数和奥氏体等温淬火温度的影响
- 2014年
- 研究了石墨球数为490-1 100个/mm^2在280℃和360℃奥氏体等温淬火的ADI基体上沉积PVD-TiN涂层,在300℃用电弧离子喷涂工艺进行沉积,评价了基体显微组织对涂层特性的影响以及沉积过程对奥氏体显微组织产生变化的可能性,检测了试样中存在的相、涂层沉积方向、沉积膜的厚度、硬度、杨氏模量、表面形貌和涂层粘着性,检测了沉积前后奥氏体基体的金相特性和残余奥氏体数量。检测结果表明,PVD-TiN涂层(111)面的初始方向与表面平行,膜的厚度约2μm,基体特性影响努普硬度,其值在1700-2100HK_(0.015)之间,显微硬度值接近25 GPa,杨氏模量有些分散(323~336 GPa)。表面形貌取决于基体显微组织和表面制备方法及所用沉积工艺,按照Rockwell-C粘着试验,涂层的粘着强度级别为HF1-HF2,并且即不受不同基体之间硬度差异的影响也不受石墨球数变化的影响。涂镀后ADI的显微组织变化可以忽略,残余奥氏体的数漫稍有减少。
- Diego COLOMBO
- 关键词:TIN涂层粘着性
相关作者
- 刘金海

- 作品数:331被引量:795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球墨铸铁 力学性能 耐磨性 等温淬火 蠕墨铸铁
- 李国禄

- 作品数:392被引量:1,338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力学性能 球墨铸铁 涂层 等离子喷涂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
- 徐献义

- 作品数:10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力学性能 残余奥氏体 等温淬火温度 等淬球铁 铁
- 边泊乾

- 作品数:13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力学性能 残余奥氏体 等温淬火温度 球墨铸铁 等温淬火
- 董天顺

- 作品数:166被引量:299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涂层 镁锂合金 力学性能 耐磨性 热喷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