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9篇“ 第一人称叙述“的相关文章
- 第一人称叙述与多重人称旁白——论《白手绢》话语模式
- 2024年
- 获得2022年《5·1》工程奖的孟和巴雅尔儿童作品集《白手绢》有着三种鲜明的话语模式。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话语权与现代教育模式中的孩子个体性之间的平衡,牧区孩子和城市孩子跟大自然的接触与不同的心灵感受,传统文化信仰对孩子思维模式形成的影响,这是作者想传奇的三大内容,也是形成的三种话语模式。
- 乌日汗
- 关键词:儿童世界话语模式
- 《罗杰疑案》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与不可靠性研究
- 作为英国黄金时代的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诸多著作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在她的成名作小说《罗杰疑案》一书中,犯罪凶手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进行一种独特的内视角叙述,给读者讲述了一个险象环生、疑云密布的谋杀故...
- 蔡芳芳
-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不可靠性阿加莎·克里斯蒂
-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一)被引量:4
- 2022年
- 一、单数之"我",非复数之"我们"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总是单数的"我",而非复数的"我们"。这跟鲁迅杂文的情形基本吻合。鲁迅杂文也总是以"我"的口吻说话。即使无字面上的"我",那隐身说话人也总是"我",而非"我们"。这个现象曾经引起鲁迅的弟子冯雪峰严重的关切。据冯雪峰回忆,他和鲁迅(1936年8月)有过一次闲谈,当面指出鲁迅"在文章里面多用‘我’,少用‘我们’"的问题。
- 郜元宝
- 关键词:鲁迅杂文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综论单数
-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三)
- 2022年
- 一、并非超然之“我”跟作者、人物的四种组合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也可以并不超然,而是货真价实的小说人物之一,直接进入小说人物的生活世界。既是叙述者又是人物的“我”,其身份与功能,细分起来有六种可能:“我”是次要人物;“我”是主要人物(之一);“我”不像作者;“我”的经历形貌像作者;“我”跟其他人物有交集;“我”跟其他人物无交集。
- 郜元宝
- 关键词:小说人物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叙述者超然
-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六)
- 2022年
- 一、“我”隐藏在第三人称叙述者背后第一人称之外,《呐喊》《彷徨》还有12篇采取第三人称叙事,即《呐喊》之《药》《明天》《风波》《端午节》《白光》,《彷徨》之《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弟兄》《离婚》。除作者自我投射之外,一部小说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叙述主体。所谓“第三人称叙事”,并非果真采取“他(们)/她(她们)说”的叙述话语结构,实际上只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变形而已(当然也有少量小说确乎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 郜元宝
- 关键词: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鲁迅小说《彷徨》《离婚》
-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五)被引量:1
- 2022年
- “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就如此”——“我”与“故乡”的复杂纠葛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活动范围,大致不外乎三个基本空间:或是中国东南某处若干相联的村镇,或是略大于这些村镇的“S城”(“城里”),或是位于中国北方的“首善之区”。前二者都属于“我的故乡”。鲁迅大多数小说都跟“我的故乡”有关。
- 郜元宝
- 关键词: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首善之区纠葛
-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被引量:2
- 2022年
- “余”在“我”先——《怀旧》和《狂人日记》第一人称叙述者之异同鲁迅善于将其自己对象化为短篇小说众多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用灵巧的变身术活画在读者眼前。他写小说,既描绘了人物的世界,也塑造了姿态各异的“我”。“我”像一面心灵的镜子,如果“我”的形象不够生动,心灵的镜子不够明亮,小说世界也会随之黯然失色,所以鲁迅必须很注意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塑造。
- 郜元宝
-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怀旧》综论
-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二)被引量:1
- 2022年
- 一、“我”的形象与功能不能单看数量统计通行本《呐喊》14篇小说(不包括初版中的《不周山》),10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占71%。《彷徨》11篇小说,4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占36%。这是否意味着第一人称叙述在鲁迅小说创作中有递减之势?其实不然。且不说非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也是变形、伪装、隐身的第一人称,单说第一人称叙述之难度、效果和作者的“投入”。
- 郜元宝
- 关键词:鲁迅小说《彷徨》第一人称叙述综论通行本第二人称
- 论鲁迅《呐喊》《彷徨》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缺席
- 鲁迅小说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持续关注的话题,其中,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复杂性和独特意义受到格外关注。但对第一人称叙述者缺席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都是浅尝辄止,既没有全面系统的分...
- 孙佳丽
- 关键词:叙事形式《呐喊》《彷徨》
- 第一人称叙述下女性话语权威的建构——论《消失的爱人》中不可靠叙述和个人型叙述
- 2020年
-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融合爱情、婚姻、家庭伦理和犯罪等多个主题的美国当代小说,其展现了女性在个人成长和婚恋生活中如何艰难地建构话语权威的过程。作者吉莉安·弗琳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双重叙事视角的转换,使男女主人公尼克和艾米从不同角度开始自我诉说,因此两人的第一人称叙述具有不同程度的权威和真实性。文章从韦恩·布斯的不可靠叙述理论和苏珊·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入手,对比分析两人的第一人称叙述,揭示小说的隐含作者如何暗中调控和介入文本,从而有效地解构了男性话语权威,并且通过建构独特的女性主体性和女子气质,达到树立女性话语权威的目的。
- 左佳朱蕴轶
- 关键词:话语权威第一人称叙述隐含作者女性主体性
相关作者
- 郜元宝

- 作品数:244被引量:1,051H指数:1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小说 作家 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
- 刘晓洁

-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看不见的人》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 埃利森 叙述学分析
- 申丹

- 作品数:125被引量:2,745H指数:3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文体学 叙事学 隐含作者 叙事 翻译
- 晁正蓉

- 作品数:51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新疆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维吾尔 维吾尔族 维吾尔语 当代小说 维吾尔文
- 王春林

- 作品数:400被引量:60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人性 小说写作 中篇小说